摘要:“香菱學詩”中,香菱在林黛玉的精心指導下,短短時間內就從一個詩的“檻外人”成長為“寫詩能手”。林黛玉的教學藝術對今天的語文教學有不少啟示。
關鍵詞:香菱學詩" 語文教學" 激趣" 創新 終身學習
“香菱學詩”在《紅樓夢》第四十八回,香菱經過“苦志學詩”,用心創作,三次整改,“精血誠聚”,終于在夢中偶得,作出“新巧有意趣”的詠月詩,博得大觀園詩社中一眾人的稱贊。香菱能夠在短短的時間內學好詩,作出佳作,除了她是“一個極聰敏伶俐的人”外,更離不開林黛玉的精心指導。林黛玉高妙的教學藝術對今天的語文教學仍有不少啟發,下面我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扎實的專業功底,獨特的個人魅力
《紅樓夢》第十八回元春省親,命眾姊妹作詩,林黛玉“胡亂作一首五言律應景”的詩得到元春的稱贊,替賈寶玉代作的《杏簾在望》更是被元春列為賈寶玉所作四首之冠,可見林黛玉在詩歌方面的才華。第四十回劉姥姥進大觀園,在瀟湘館中見到“窗下案上設著筆硯,又見書架上磊著滿滿的書”。可見林黛玉日常沉浸在詩書的世界,專研詩書,這樣在教香菱學詩時才會游刃有余。
作為專業的語文教師,應當具備豐富的學科知識,才能夠更好地指導學生。當今時代,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多,知識儲備量多,教師只有加強自己的專業知識修養,才能與學生“教學相長”。新高考背景下,考試題型多變,與生活聯系緊密,教師只有不斷學習,把握時代脈搏,才能指導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水平。
香菱一進大觀園就找林黛玉學詩,對林黛玉直呼“你”,沒有客套。香菱舍棄關系更親密的、同樣有詩才的薛寶釵而拜林黛玉為師,可見林黛玉在做老師方面有獨特的個人魅力。
《學記》中說:親其師,信其道;尊其師,奉其教;敬其師,效其行。教師有足夠的個人魅力,才能吸引學生尊師、親師、愛師,信道、奉教、效行。
二、恰當的目標引領,適當的激趣教學
教香菱學詩,林黛玉先明確作詩的要領:“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承轉是兩副對子,平聲對仄聲,虛的對實的,實的對虛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又道:“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
當前的語文教學,學習任務重,學習時間緊,教師精心設計每節課,給學生明確每節課的目標和任務,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香菱學詩,林黛玉鼓勵香菱樹立信心,說學詩是“什么難事”。在香菱第一次作詩,林黛玉評價:“意思卻有,只是措辭不雅。”幫香菱找到原因:“皆因你看的詩少了,被他縛住了。”激勵她:“把這首丟開,再作一首,只管放開膽子去作。”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培養學生自覺自主學習的能力,必要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信心鼓舞,可以拉近學生和新知的距離,讓學生愿意去學習。失敗時,先肯定學生的學習成效,再明確他失敗的原因,最后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讓學生保持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投入到下一階段的學習。
三、創新的思維模式,終身學習的習慣
香菱向林黛玉表明自己讀詩的喜好,“我只愛陸放翁的詩‘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林黛玉表明自己的態度,“斷不可看這樣的詩”,初學者“見了這淺近的就愛,一入了這個格局,再學不出來的”。林黛玉給香菱開具了書單:一百首王摩詰的五言律詩,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詩,一二百首李青蓮的七言絕句;有了這三個人作了底子,再讀陶淵明、應玚、謝靈運、阮籍、庾信、鮑照等人的詩。
林黛玉的書單極為講究,起點高,標準嚴,王維的一百首詩也是經過林黛玉嚴選了的,適合初學者學習詩歌的創作技巧。香菱在“細心揣摩”了王維的詩后,領悟到“詩的好處”。林黛玉就香菱琢磨的“渡頭馀落日,墟里上孤煙”,引導她追溯源頭,即陶淵明的“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林黛玉在引領香菱追本溯源的過程中,發散了香菱的思維。
書單中排第二位的是杜甫的詩。通過讀杜詩,可以開闊詩的思想境界,拓展詩的選材范圍。經過王維和杜甫的詩熏陶后,再讀李白的絕句,可以讓作詩的人情感奔放起來。林黛玉的目的是讓香菱放開思路去創作,形成自己的風格。
林黛玉的教學布局,步步為營,旨在培養香菱創新的思維模式,這與我們現代的語文教學理念不謀而合。林黛玉開具的書單能夠讓香菱“通過審美體驗、評價等活動中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品位,并在此過程中逐步掌握表現美、創造美的方法”。林黛玉讓香菱放開手腳去創作,可以幫助香菱“思維發展與提升”,尤其是創造思維的發展。創新思維模式建立好了,形成自己的風格就順理成章了。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加強實踐性,促進學生語文學習方式的轉變”。古語有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們培養的學生不僅能夠運用知識解決現階段的問題,更要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能夠通過現在的學習去解決以后的問題。林黛玉在對香菱的指導教學中,沒有強加自己的理念,灌輸詩作,而是對香菱的領悟耐心聆聽,適時點撥,循循善誘;放手讓香菱實踐創作,在創作中實踐,得到真正的詩歌創作技能。我們有理由相信,如果香菱有機會繼續讀詩,作詩,她定會癡心終身學習詩歌,創作詩歌,成為超越三春,不遜釵黛云、妙玉的“詩翁”。
林黛玉的教學藝術給我們現代語文教學的啟示還有很多,今后的語文教學中,我會多多反思,改進課堂教學模式,為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