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治認同是道德與法治課程要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中的首要要素。對于小學生而言,講好“政治認同”,最關鍵的就是要把對政治方向的正確認識和學生的實際認識水平結合起來,切實落實“啟蒙道德情感”的要求,滲透“愛國主義情感的教育”。在信息化飛速發展時代,小學生迫切需要得到正向的思想引領、價值觀引領和文化引領。愛國主義情感教育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內容,我們要緊緊抓住青少年階段的“拔節孕穗期”,將愛國主義教育送進學生頭腦、浸入學生心靈、落實學生行動。
關鍵詞:愛國主義教育" 課堂" 底色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
“每個孩子的不同年齡階段,在認知能力、思維能力特點等方面會呈現較大的差異。”在教學中我們應當踐行“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宗旨,遵循最新課標,立足教材,尋找結合本校課程教學的實際教育路徑,深入挖掘愛國主義教育的因素,分層次、分階段、分類別設計教育目標,構建課程體系,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政治引領和價值引導,在教學實踐中探索有效的愛國主義情感教育途徑。[1]
一、明確目標與內容,突出愛國主義教育
統編版五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編第三單元編排了以“百年追夢復興中華”為單元內容的課程。新課標對第三學段的課程內容有如下內容要求:“了解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以及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取得革命勝利的歷史,初步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進程,知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激發熱愛中國共黨的情感。”道德與法治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百年追夢復興中華”第9課“中國有了共產黨”與新課標要求非常契合。
通過生動豐富的形式,讓小學生了解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程,激發熱愛中國共產黨的真摯情感,是道德與法治課程需要承擔的歷史責任。新課標在此方面也做出了細致的要求,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落實黨史學習教育提供了指導。本節課以“愛黨敬黨”為貫串全課的情感線,設計了“鏈接生活引大事,完善檔案知信息”“回望歷史創情境,角色體驗明必然”“致敬先驅解密碼,探秘成功悟精神”“回歸生活跟黨走,明確身份強責任”四個活動環節,環環相扣、層層深入,情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運用任務驅動、情境體驗、深入探究等多種方式打破學生知、情、意、行四個方面的障礙,使“愛黨敬黨”的情感在情境體驗中升華,為實際行動領航。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準確把握住了課程定位,沒有一味地讓學生去理解歷史事件本身,而是把重點放到了以下方面:讓學生深刻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開天辟地的大事,是歷史和人民的必然選擇,認同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如果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大家的美好生活,明確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偉大意義所在,感悟“紅船精神”的內涵,從而激發并強化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熱愛和擁護,堅定其政治方向,很好地落實了政治認同素養的培養。
二、創設教學情境,感悟愛國主義品質
在認識到學生對視覺震撼與情感共鳴的強烈偏好后,教師巧妙地運用了這一心理特征,設計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時空穿越”教學活動。借助先進且引人入勝的多媒體技術,教師仿佛為學生打開了一扇穿越歷史的大門,瞬間將他們帶回到了那個風雨飄搖、暗夜如磐的一百多年前的中國。
在這場精心策劃的“穿越”之旅中,教師精心挑選了三位身處不同歷史洪流中的人物作為焦點,每位學生都被賦予了一個特定的角色身份,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假如我是他(她)”的角色體驗活動。這一創意不僅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參與度,更讓他們在角色扮演中深刻體會到了那個時代人物的復雜情感與艱難抉擇。
為了引導學生不僅僅停留于表面的感受,而是能夠深入探究歷史事件的本質與意義,教師巧妙地設置了層層遞進的思考任務。引導學生們站在各自角色的立場上,運用搜集到的歷史資料,闡述人物行為背后的深層原因與動機。同時,教師還適時拋出了一系列發人深省的問題,如:“為何在那個時代需要創建新的政黨?”“他們心中的理想政黨與國家藍圖是怎樣的?”這些問題如同鑰匙,解鎖了學生思維的大門,促使他們在“沉浸式”的情境中展開深度思辨與情感體驗。
最終,通過這一系列精心設計的活動,學生們不僅深刻理解了本節課所涉及的歷史事件與內容,更在心靈深處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他們真切地感受到,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歷史洪流中的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是拯救中國于水火之中的唯一希望。這一認識不僅增強了學生的歷史使命感與責任感,也讓他們更加堅定了對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的認同與擁護。
這一創設情境“帶入”、以任務“驅動”、用追問“促思”、抓細節“共情”的教學設計,讓有意義的內容有意思,有效強化了重點、突破了難點,為學生政治認同素養的落實提供了具體路徑。同時,為學生呈現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圖示中有共情“心理活動、偉大的戰士、山溝環境、紋絲不動”等圖片,播放悲壯的音樂,配以動情的訴說,“這座豐碑由千千萬萬個烈士的英魂鑄就”。學生被畫面、音樂、訴說等創設的氛圍所感染,為課堂氣氛奠定了基礎。
在學習過程中,再現為中國共產黨成立而默默在戰場上付出的人們,例如:引入耳熟能詳的戰士——邱少云,代入音樂和創設語言情境。“戰斗結束后,戰士們來到邱少云犧牲的地方,只見邱少云的遺體焦縮成一團緊貼在地上,他被燒得面目全非,全身如同黑炭,只有那雙深深插進泥土的手,是唯一沒有被燒到的地方。”通過朗讀的代入,圖片的展示、音樂的交融,創設真實情境,激發學生心中的情感,引起共鳴,共情,從而讓學生產生出對英雄的崇敬之情。最后引導學生將所思所想轉化為感人的語言,為集體、為國家犧牲的英雄們的高尚品質,在學生心中留下了強烈的震撼和深深的印記。[2]
三、拓展教學資源,滲透愛國主義情感
影片資源以其直觀、生動且極具感染力的特性,為教師提供了豐富的教學手段。教師們可以巧妙運用網絡資源,借助聲音與光影的魔力,引領學生們穿越時空的界限,身臨其境地步入課文描繪的細膩場景,遨游于歷史的長河之中。這種全方位、立體化的敘述方式,悄無聲息地在學生心田播撒下愛國主義的種子。[3]
當教學進程推進至情感共鳴的高點,適時播放電影《邱少云》中的片段,畫面中邱少云同志在熊熊烈火中堅如磐石、巋然不動的場景,以及戰友們既痛心又堅定的復雜情緒,無不觸動著每一個學生的心靈。這悲壯的一幕,使學生們在心靈深處被無數革命先烈為革命事業不惜一切、乃至生命的崇高精神所深深觸動。此刻,教師應敏銳捕捉這份情感的涌動,引導學生以滿腔的敬意與感動,高聲誦讀那些頌揚愛國情感的詩文。在齊聲朗誦中,學生們仿佛化身為邱少云的親密戰友,心中燃燒著為英雄復仇的熊熊火焰,愛國之情如潮水般在胸中澎湃,化作一聲聲飽含深情的朗讀,將課堂氛圍推向了高潮。
隨后,通過展示一系列展現新中國輝煌成就的影像資料,如改革開放的壯麗畫卷、香港回歸的歷史瞬間、“嫦娥一號”成功發射的輝煌時刻等,讓學生們親眼見證國家的強盛與繁榮。這些畫面不僅讓學生興奮不已,更讓他們深刻認識到,正是無數先輩的英勇犧牲與不懈奮斗,才換來了今日之盛世中華。在此基礎上,教師適時激發學生的責任感與使命感,鼓勵他們作為新時代的中國公民,應當勇于擔當起建設祖國、復興民族的重任,爭做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新時代好少年,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資源使用方面,帶領學生云游覽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通過公眾號中的宣傳介紹,適時講解,讓學生身臨其境。同時,根據南湖新區的地域優勢,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如課前組織部分學生成立“尋寶先遣隊”,走進岳陽歷史博物館、紅色基地展覽館進行“尋寶”實踐活動,紅船等學生記錄的珍貴文物都成了引領學生課堂上進行深度學習的重要資源,同時也為課后組織全體學生開展跨學科實踐活動奠定了基礎。教師還運用智慧書包系統,課前從大量優質影視劇和紀錄片中精選相關內容編輯了短視頻。這樣多方挖掘資源,適時實踐活動,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統一,使學生的愛黨敬黨情感入境、入心、入行。
四、實時反饋評價,抒發愛國主義情懷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耐心傾聽學生們對影片中人物角色的評價與分析,以及他們由此而生的感想與體悟,來精準把握學生在思想認知層面的成長軌跡。這種互動不僅促進了師生間的深刻理解,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表達自我、深化思考的平臺。而在課后,教師則可充分利用學生的作業反饋作為評價依據,既評估學習成效,又適度延伸教學內容,旨在進一步厚植學生的愛國情懷,讓這份情感在學生的心田生根發芽。
為了更有效地實施愛國主義教育,教師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組織抗美援朝主題觀影活動。精選如《長津湖》《金剛川》《跨過鴨綠江》《上甘嶺》及《英雄兒女》等經典革命影視作品,引導學生穿越時空,近距離感受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通過觀影,讓學生深刻理解革命志士所處的艱難時代,認識到今天和平生活的來之不易,是無數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
(二)開展“我心中的英雄”征文大賽。鼓勵學生結合課外閱讀與觀影體驗,深入挖掘并闡述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形象。通過撰寫讀后感或觀后感,學生不僅能加深對英雄人物無私奉獻、為國捐軀精神的理解,還能在文字間塑造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讓愛國情感成為指引自己行動的燈塔。
(三)創作“愛我中華,致敬英雄”主題手抄報。發起手抄報制作活動,鼓勵學生主動搜集抗美援朝時期愛國英雄的故事與事跡,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現他們對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在搜集資料與創作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更加系統地了解歷史,還能在動手實踐中潛移默化地增強對國家的熱愛與認同,提升政治素養與民族自豪感。
我們要從小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政治認同等愛國觀念。在小學教育階段,道德與法治課是愛國主義情感教育最有效的載體,我們要立足于學生的成長規律,尋找有效的愛國主義情感教學策略,強化愛國主義教育,將愛國主義情感的培育深度融入到課程學習和課程實踐中,逐步加深知識的理解程度,助力學生的正向發展,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參考文獻:
[1]呂文玲.緊扣道德與法治課程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強化愛國主義教育的教學策略[J].新課程,2021(47):11
[2]莊怡清.愛國主義教育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有效滲透[J].新課程研究,2020(11):17.
[3]吳曉婷.在表現性評價中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J].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2020(06):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