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 10.3969/j.issn.1000-8071.2025.01.061
摘 要:隨著全球環境問題的加劇,如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森林培育技術的進步對于提高森林質量和功能變得尤為重要。本研究回顧了森林培育的方法,包括種子采集、育苗、種植等基本環節,討論了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生態修復技術在森林培育中的應用趨勢,以及它們如何幫助提高森林生產力和生態服務價值,旨在實現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
關鍵詞:培育技術;趨勢;管理措施
森林作為地球上面積最廣泛的生態系統之一,對維護地球生態平衡、調節氣候和維護生物多樣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世界范圍內森林面積減少、林分質量下降以及森林生態系統退化等問題日益顯著。在這種背景下,傳統的以木材生產為主導的森林培育技術已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的需求。因此,探究新的森林培育技術發展趨勢及其管理措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森林培育技術概述
森林培育技術旨在通過人為干預和科學調控促進森林的健康、快速和可持續發展。這一技術涵蓋了從種子選擇、育苗開始、到苗木的撫育、成長直至成熟林的管理和利用的整個森林生命周期。它包括選擇合適的樹種和優良的種子以適應特定地區的土壤和氣候條件,確保苗木具有良好的遺傳品質和發展潛能。在苗木培育階段,應用如容器育苗、塑料大棚育苗等技術,為苗木提供最佳的成長環境和養分條件,以保證其健康生長和高成活率。而在苗木植入森林的過程中,正確的栽植技術、土壤處理和適時的灌溉施肥都是很重要的,這些措施能夠確保苗木能夠迅速適應新環境并健康成長。森林培育技術還涉及后續的撫育管理,包括病蟲害防控、疏伐管理和地力維持等,這些都是為了維護林木的健康和提高林木質量。最終,成熟的森林需要進行合理的采伐和利用,確保森林資源的可持續性,同時對森林生態系統的影響最小化。
2森林培育關鍵技術
2.1良種選育
良種選育是森林培育的基礎,其目的在于篩選出適應特定環境條件、生長快速、材質優良的樹種。這個過程通常開始于收集不同樹種的種源,接著,通過試驗和評估,包括基因測序、生長性能測試和適應能力分析,確定哪些品種具備最優的生長特性和環境適應性。良種選育的方法多種多樣,包括控制授粉、選擇育種、雜交和分子輔助選育等。控制授粉涉及對花期的管理,以確保所選親本的交配,產生遺傳性狀更為優異的后代[1]。選擇育種則是基于樹木的表現型特征,如生長速度、木材質量、抗病蟲害能力等,挑選出表現最為優秀的個體進行擴繁。雜交育種通過交叉不同品種或種群,以結合不同種的優良性狀,創造出新的更優良的品種。分子輔助選育利用分子標記技術,幫助林業工作者精確地識別具有所需性狀的樹種,從而提高選擇的準確性和效率。例如,對于速生林的建設,會選擇生長速度快、木材產量高、易于加工的樹種,如某些品種的楊樹或桉樹。而對于生態恢復項目,則更側重于樹種的生存能力、土壤改良能力及對生物多樣性的貢獻,如選用具有固氮能力的豆科植物或其他本地鄉土樹種。
2.2種子生產
種子生產涉及從良種母樹上采集遺傳品質優良的種子,直至將這些種子處理、貯存、并進行質量檢驗的整個過程。首先需要確定種子的成熟時間,通常與樹種的生物學特性和當地氣候條件有關。在種子成熟時,采取人工的方法進行采集,以避免損傷種子并保持其發芽率。采集后的種子需經過清選和分級,去除不成熟、病害或受損的種子,以提高種植的成功率。種子的品質檢驗包括測定其發芽率、含水量以及其他生理特征,確保只有高品質的種子被用于播種。種子的貯存要根據不同樹種的特性設定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有時甚至需要進行冷藏或冷凍保存。對于某些難以自然繁殖的珍稀樹種,可以采用人工培養基進行種子繁育,如使用無菌條件下的培養基,提供適宜的營養和環境條件,以促進種子的萌發和幼苗的生長。
2.3育苗地準備
育苗地準備是指為苗木提供健康生長所需的條件而進行的一系列土地整理和土壤改良工作。土地整理包括翻土、除草和平整土地,以確保土壤結構疏松透氣,同時清除雜草和病蟲害的潛在來源。在此基礎上,根據所育苗木的具體需求,進行土壤改良工作,常見的改良材料包括有機肥料、腐殖土和沙子等。有機肥料如堆肥和綠肥可以增加土壤中的養分含量,改善土壤結構;腐殖土富含有機質,有助于提高土壤保水和保肥能力;而沙子則可以改善粘重土壤的通氣和排水性能[2]。此外,對土壤進行消毒,可以通過化學藥劑處理、太陽能消毒或生物制劑等方法,減少土壤中的病原菌和害蟲。在整個育苗過程中,還需要定期對土壤的pH值、溫度和濕度等參數進行監測,及時調整管理措施,確保育苗地的環境始終適宜苗木的生長。
2.4播種育苗
播種育苗是一種傳統的苗木繁殖方式,是將種子播撒在適宜的介質中,通過自然的發芽過程來培育苗木。這種方法適用于大多數樹種,特別是那些種子易于收集和貯存的樹種。播種前,需對種子進行處理,如浸泡、破壁或層積處理,以打破種子的休眠機制,提高發芽率。例如,對于具有堅硬種殼的種子,可通過輕微打磨或酸性蝕刻來增加其透氣性和吸水性。播種介質的選擇應具備良好的保水性、透氣性和適當的營養含量,如腐殖土、泥炭土和珍珠巖的混合物。播種后需要維持一定的土壤溫度和濕度,以促進種子的快速萌發[3]。對幼苗進行適當的光照和通風,防止病蟲害的發生,同時也要定期進行間苗和除草,確保苗木有足夠的生長空間。
2.5營養繁殖育苗
營養繁殖育苗是通過植物的某個部分(如枝條、葉片或根部)來進行無性繁殖的一種方法。這種方式可以快速復制遺傳特性一致的植株,特別適用于珍稀或優良品種的繁育。根據不同的植物特性和繁殖目的,營養繁殖分為扦插、嫁接、壓條等多種形式。扦插是將切下的枝條直接插入土壤或其他培養基中,誘導其生根形成新植株。而嫁接則涉及將2種植物的部分結合,使它們共同生長,通常用于提高作物的抗病性或改良品種。壓條則是將植物枝條的一部分剝去樹皮后埋入土中,待其生根后再切斷與母株的連接。營養繁殖的成功關鍵在于選擇健康的、生長旺盛的母株,合理安排繁殖時間和適宜的培養基質。
2.6容器育苗、塑料大棚育苗和無土栽培
容器育苗是指在容器中進行苗木培育的方法,這些容器可以是塑料盆、育苗塊或網袋等。容器育苗便于操作和管理,適合大規模生產一致性高的苗木。容器中的培養介質通常是輕質的,如泥炭、蛭石或其他特殊配方介質,以便于根系生長和日后苗木的移栽。塑料大棚育苗則是在塑料大棚內進行苗木培育,這樣可以更好地控制環境條件,如溫度、濕度和光照,尤其適用于氣候條件惡劣或非生長季節的苗木生產。塑料大棚提供了一個相對穩定和可控的環境,有助于提高苗木的質量和成活率。無土栽培技術是一種不使用自然土壤而采用液體營養溶液供給植物所需養分的栽培方式。這種方法可以減少土壤病害的問題,并且可以通過精確控制營養溶液的成分和pH值,來優化植物的生長條件。無土栽培通常應用于溫室大棚中,與自動化灌溉系統結合,可以實現高效節水的苗木生產。
3森林培育管理措施
3.1灌溉與施肥管理
灌溉和施肥直接影響到林木的生長速度、材質健康以及生態環境的維持。在灌溉方面,不同樹種對水分的需求差異顯著,因此需要根據樹木的種類、生長階段以及當地的氣候條件來制定合理的灌溉計劃。例如,新栽植的幼樹需要較多的水分以促進根系的建立和生長,而成熟林木對干旱具有較強的耐受性。灌溉方法包括滴灌、噴灌和漫灌等,其中滴灌是一種節水高效的灌溉方式,適用于水資源有限的地區。灌溉系統的選擇和設計應考慮到地形、水源的可靠性以及經濟成本等因素。施肥則應根據土壤肥力狀況和樹木的營養需求來定制。進行土壤測試可以確定哪些營養素缺乏,從而有針對性地添加肥料。施肥時機通常在生長季節開始前施用基礎肥料,以支持整個生長周期的需求。追肥則根據樹木生長情況和土壤測試結果適時進行[4]。施肥方法包括葉面施肥、根際施肥等,每種方法都有其適用的情況和優勢。合理搭配有機肥和化肥,不僅可以提供必要的營養,還能改善土壤結構和微生物環境。
3.2森林病蟲害防治技術
3.2.1生物防治技術
生物防治技術利用天敵或病原微生物來控制害蟲的數量,這種方法環保且不易產生抗藥性。例如,引入捕食性昆蟲如瓢蟲來控制蚜蟲的數量,或使用真菌、細菌和病毒等微生物制劑來感染并殺死害蟲。生物防治的優點在于它能夠長期維持生態平衡,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從而保護了環境和人類健康。然而,生物防治的效果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且其效果可能不如化學防治快速顯著。
3.2.2化學防治技術的創新
化學防治在森林病蟲害管理中尤其在面對快速蔓延的病蟲害暴發時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傳統化學防治方法因長期使用同一種化學藥品而導致害蟲產生抗藥性和環境污染問題而亟待創新改進。采用微封裝技術可以有效減少農藥的用量并提高其效率。該技術將農藥包覆在微型粒子中,通過控制釋放技術在需要時才釋放有效成分,從而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其次,研發低毒性、高選擇性的新型生物農藥,如以植物精油為基礎的殺蟲劑,以及對特定害蟲有較強針對性的性誘劑。這些新型農藥不僅對環境和非靶標生物的影響較小,而且可以減緩害蟲產生抗藥性的速度。通過改進應用技術,如靜電噴霧技術,可以提高藥劑在植物表面的附著率,減少藥物流失,從而提高化學防治的效率。
3.2.3物理防治技術
物理防治技術主要利用物理手段直接阻斷害蟲的生長和繁殖,或通過創造不利于其生存的環境來控制害蟲。使用各種物理陷阱是常見的物理防治方法,如使用粘性陷阱捕捉飛翔的害蟲,或使用性誘劑配合陷阱誘殺特定的害蟲。這些方法不僅可以減少害蟲的數量,還能提供關于害蟲種群動態的重要數據。使用反射性薄膜或網可以阻擋害蟲接觸植物,同時允許空氣和光照通過,這種方法尤其適用于保護溫室中的植物。
3.3天然更新與合理利用
天然更新方面,對已有的幼苗進行養護,包括定期松土、除草,以及在必要時進行人工補植。在更新區域內采取控制措施,防止過度放牧和非法砍伐,減少對幼苗和土壤的破壞。采取措施促進生態過程,如使用草席等覆蓋以保持土壤濕度,使用堆肥和綠色肥料等有機肥料改善土壤質量。合理利用方面,采用擇伐系統,即選擇性地砍伐成熟或過熟的樹木,同時保留一定數量的優良樹木作為種子源,以及維持森林結構的多樣性。設計合理的木材運輸路徑和道路,以減少對森林的破壞和土壤侵蝕[5]。采用架空索道或直升飛機等方式運輸木材,以減少地面影響。根據森林的生態特性和更新能力,制定合理的采伐計劃,確保森林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自我恢復。
4森林培育技術的發展趨勢
4.1生物技術在森林培育中的應用趨勢
生物技術在森林培育領域的應用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組織培養和分子標記等技術。基因工程可以通過轉入特定基因來改善樹種的抗病蟲害能力和適應性,如通過轉基因技術使樹木能夠抵抗寒害或干旱。組織培養技術則能在實驗室內快速繁殖優良樹種,提高育苗效率,同時保持遺傳特性的一致性。分子標記輔助選育可以利用DNA標記追蹤有利基因,加速良種的選育進程。未來,生物技術將更深入地與森林培育結合,實現精準育種和高效育苗,為特殊環境如城市綠化、生態恢復提供更為適宜的樹種。
4.2信息技術在森林培育中的運用趨勢
利用地理信息系統、遙感技術和全球定位系統,可以準確評估森林資源的狀況,進行林地規劃和病蟲害監測。無人機技術的應用使得林分調查更為高效,能夠及時獲取關于林木生長狀況和健康信息的實時數據。智能化管理系統,如基于物聯網的環境監測網絡,能夠對森林生態系統進行連續的監控,實時調整管理措施。這些技術提高了管理的精確性,減少了人力成本,同時也增強了對森林培育過程中各種變化的響應能力。
4.3生態修復技術在森林培育中的發展前景
隨著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凸顯,如何有效修復受損的森林生態系統成為關鍵任務。生態修復技術包括自然修復和人工輔助修復兩種方式。自然修復依靠自然力量和過程,通過消除或減少干擾因素,讓生態系統自我恢復[6]。而人工輔助修復則通過引入適當的植物種類、改善土壤條件和使用生物制劑等手段促進生態恢復。在森林培育中,生態修復技術的發展將更加注重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和自我維持能力,旨在恢復森林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和多樣性,實現可持續的森林管理。
5結語
綜上所述,森林培育技術的發展必須適應時代的變化,重視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經營。未來的森林培育技術將是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結果,包括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生態科學等,旨在提高森林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管理措施方面,需要從過去的單一木材生產轉向綜合管理和多功能利用,注重森林健康和生態系統完整性的維護。通過政策引導、科技支持和公眾教育,共同推動森林培育技術及管理向前發展,以實現全球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平衡。
參考文獻:
[1]余凱.森林培育技術的發展趨勢及管理措施探究[J].中國林業產業,2022, (04): 60-61.
[2]譚鵬鵬.森林培育技術的發展趨勢及管理措施探究[J].現代農業研究, 2021,27 (11): 101-102+104.
[3]呂康樂.森林培育技術的發展趨勢及管理措施探究[J].現代園藝,2020, (08): 214-215.
[4]張榜美.淺析森林培育技術的發展趨勢及管理措施[J].山西農經,2019, (15): 87-88.
[5]許純暉.森林培育技術的發展趨勢及管理措施[J].農家參謀, 2019,(13): 103.
[6]劉瑞敏.探析森林培育技術的發展趨勢及管理措施[J].農村實用技術, 2019,(03):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