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研究丁苯酞聯合依達拉奉右莰醇用于急性腦梗死(ACI)的療效,為臨床提供參考。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在蘇州市相城區第三人民醫院治療的80例ACI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兩組患者均行常規治療,對照組患者靜脈滴注血栓通聯合己酮可可堿,觀察組患者靜脈滴注丁苯酞聯合依達拉奉右莰醇。比較兩組患者療效、相關評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氧簇(ROS)和一氧化氮(NO)、中樞神經特異性蛋白(S100β)、脂蛋白相關磷脂酶A(Lp-PLA2)水平。結果 觀察組患者整體療效優于對照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均Plt;0.05)。兩組患者治療后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均降低,Barthel指數(BI)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變化更明顯(均Plt;0.05)。治療后,兩組患者氧化應激指標均改善,且觀察組均更優(均Plt;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腦損傷標志物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均更低(均Plt;0.05)。結論 針對ACI患者,丁苯酞聯合依達拉奉右莰醇的治療方案展現出良好效果,有利于神經功能損傷的修復,并減輕氧化應激的負面影響。
【關鍵詞】丁苯酞;依達拉奉右莰醇;急性腦梗死;氧化應激;腦損傷標志物
【中圖分類號】R7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5.01.0056.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5.01.019
急性腦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是一種嚴重的腦血管疾病,其特點在于腦血管突然發生梗死,導致腦部血液供應中斷,進而引發腦組織缺血壞死。在血流受阻后,該區域的神經細胞會迅速進入缺血及缺氧狀態,這是神經細胞損傷的直接原因[1]。ACI的臨床癥狀包括肢體感覺減退、肌力降低和言語障礙,嚴重情況可導致意識障礙,對患者生命構成威脅。及時治療對降低疾病的發病率、致殘率及死亡率至關重要。目前臨床治療ACI旨在迅速恢復腦部的血液循環,挽救處于缺血狀態的半暗帶,以減輕腦部損傷。藥物治療是核心治療策略,包括抗血小板、抗凝治療和腦保護治療等[2]。丁苯酞能夠改善腦缺血區域的微循環、抑制神經細胞的凋亡并保護線粒體功能[3]。有臨床研究顯示,丁苯酞與其他藥物聯合應用,能夠實現更佳的治療效果[4]。依達拉奉右莰醇可消除自由基、阻斷脂質過氧化過程及減輕腦部水腫,與丁苯酞聯用治療ACI患者可能具有較好的效果[5]。基于此,本研究觀察并分析ACI患者在接受丁苯酞聯合依達拉奉右莰醇藥物治療后的實際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在蘇州市相城區第三人民醫院治療的80例ACI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齡46~80歲,平均年齡(57.34±10.24)歲;發病至入院時間0.25~48 h,平均發病至入院時間(24.34±5.23)h。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齡45~80歲,平均年齡(57.46±10.34)歲;發病至入院時間0.25~48 h,平均發病至入院時間(24.33±5.33)h。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蘇州市相城區第三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⑴符合ACI的診斷標準[6];⑵所有患者均在發病后的48 h內入院接受治療。排除標準:⑴合并惡性腫瘤者;⑵對本研究使用藥物過敏者;⑶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⑷存在認知功能障礙者;⑸合并其他嚴重器質性病變者。
1.2 治療方法 給予兩組患者降壓、降糖和降脂等治療。對照組患者靜脈滴注血栓通[廣西梧州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25652,規格:250 mg/支]聯合注射用己酮可可堿(酒泉大得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1148,規格:100 mg/瓶)。取0.5 g注射用血栓通(凍干)與250 mL的0.9%氯化鈉溶液混勻后靜脈滴注,1次/d;取100 mg注射用己酮可可堿與250 mL的5%葡萄糖注射液混勻后靜脈滴注,2次/d。觀察組患者靜脈滴注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石藥集團恩必普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0041,規格:100 mL/瓶(丁苯酞25 mg與氯化鈉0.9 g)]聯合依達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濃溶液[先聲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200007,規格:5 mL/支(依達拉奉10 mg與右莰醇2.5 mg)]。靜脈滴注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100 mL/次,2次/d;取15 mL依達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濃溶液與100 mL的0.9%氯化鈉溶液混勻后靜脈滴注,2次/d。均治療14 d。
1.3 觀察指標 ⑴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顯效: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降低≥90%,癥狀(肢體感覺減退、肌力減弱、言語障礙等)完全消失;有效:NIHSS評分降低≥45%但lt;90%,上述癥狀明顯改善;無效:NIHSS評分降低lt;45%,癥狀無改善或加重[6]。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⑵比較兩組患者NIHSS、Barthel指數(BI)評分。NIHSS[7]包括行為意識、語言表達、運動能力等方面,總分最高為42分,評分越低表示患者神經損傷癥狀恢復越好;BI[8]包括10個項目,總分最高為100分,評分與患者生活能力成正比。⑶比較兩組患者氧化應激指標水平。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氧簇(ROS)和一氧化氮(NO)水平,采集患者靜脈血5 mL,使用離心機以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5 min(離心半徑為15 cm),取血清,采用比色法于治療前后檢測。⑷比較兩組患者腦損傷標志物水平。采集患者靜脈血5 mL,離心取血清方式同⑶,采用酶聯免疫法測定治療前后脂蛋白相關磷脂酶A(Lp-PLA2)、中樞神經特異性蛋白(S100β)水平。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或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x)表示,行t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整體療效更優,總有效率更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相關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NIHSS、BI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兩組患者治療后上述評分均改善,且觀察組更優,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氧化應激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氧化應激指標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治療后,兩組患者上述指標均改善,且觀察組均更優,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腦損傷標志物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腦損傷標志物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治療后,兩組患者上述指標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均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4。
3 討論
ACI是腦血管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具有發病率、死亡率較高的特點,已成為致死及致殘的首要原因[9]。因此,及時的診斷和治療至關重要。目前,臨床藥物治療主要通過控制血壓、降低顱內壓等手段,以減輕腦組織損傷。本研究觀察丁苯酞聯合依達拉奉右莰醇用于ACI的療效。
NIHSS評分和BI評分常常結合使用,以更全面地評估ACI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治療效果及預后[10]。本研究結果顯示,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更好。治療后,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均降低,BI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的變化更突出,這提示觀察組的治療方案具有顯著療效,能夠促進ACI患者神經功能損傷的恢復,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分析原因為,丁苯酞可改善腦部缺血區域微循環,能夠增加缺血區的血液灌注,有效減輕由缺血再灌注損傷引發的腦組織損傷,迅速恢復缺血部位神經元的能量供給,減少自由基的產生,維護線粒體功能,從而利于神經元的修復和再生。依達拉奉右莰醇則通過其強效的自由基清除能力,減輕氧自由基和羥自由基對神經細胞的損傷。丁苯酞能夠改善微循環并提升血液灌注,為依達拉奉右莰醇清除自由基創造更有利的微環境;而依達拉奉右莰醇具有抗氧化、抗炎作用,進一步鞏固丁苯酞對神經元的保護效果,因此,在治療時夠發揮出更強的療效[11]。
SOD通過抑制神經細胞凋亡、改善腦缺血再灌注損傷、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減輕腦水腫、抑制血小板活化等機制發揮作用。ROS是體內氧化應激的產物,其水平升高會導致氧化應激加劇,進而引發或加重ACI。ROS可以通過攻擊蛋白質和核酸等生物分子,導致細胞結構和功能的破壞,從而加重腦組織的損傷。NO在ACI中具有雙重作用。一方面,適量的NO可以擴張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白細胞黏附,改善腦缺血;另一方面,過量的NO則會產生毒性作用,如引發脂質過氧化反應、破壞細胞膜的完整性等,導致細胞損傷和死亡。本研究結果顯示,在治療后,兩組患者的應激反應都得到改善,而觀察組患者的改善程度更明顯,提示觀察組方式可有效減輕ACI患者氧化應激反應。分析原因為,丁苯酞能夠直接清除自由基,減少氧化應激產物和脂質過氧化物的生成,從而減輕氧化損傷。而依達拉奉右莰醇為依達拉奉的衍生物,不僅具有強效的自由基清除能力,還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和穿透性,使藥物能夠更有效地到達病灶區域,發揮抗氧化作用[12]。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后腦損傷標志物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均更低,提示丁苯酞聯合依達拉奉右莰醇能夠減輕ACI患者腦損傷,分析原因為,丁苯酞改善缺血區的血液供應,為神經細胞的恢復提供必要的營養和氧氣;而依達拉奉右莰醇則及時清除因缺血而產生的有害物質,減輕神經細胞的負擔,促進神經元的修復和再生[13]。但本研究不可避免地面臨一些限制,尤其是樣本量較小等問題。鑒于此,未來的研究應著重擴大樣本量,從而提高研究結論的精確度和可靠性。
綜上所述,針對ACI患者的治療,丁苯酞與依達拉奉右莰醇的聯合應用展現出較好的效果。該聯合療法不僅加速神經功能損傷的恢復進程,還有效緩解氧化應激反應,產生積極的治療結果。
參考文獻
馮凱,鄭志東.腦梗死急性期中西醫結合診療專家共識[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24, 22(7): 1153-1162.
喬啟家,盛守權,施秀芳.丁苯酞軟膠囊聯合阿替普酶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療效及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貴州醫科大學學報, 2024, 49(5): 769-773.
劉博會,焦慧娟,劉俊平,等.丁苯酞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血管內皮功能和神經功能的改善[J].西北藥學雜志, 2024, 39(3): 100-104.
楊華英,崔婭暉,鄭連紅,等.依達拉奉右莰醇聯合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內皮素-1表達的影響[J].中國藥業, 2024, 33(9): 135-138.
石巖碩,要凱青,曹格溪,等.依達拉奉右莰醇聯合丁苯酞氯化鈉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系統評價[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 2024, 24(5): 598-601, 605.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 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J]. 中華神經科雜志, 2018, 51(9): 666-682.
談頌,常思遠,宋波,等.早期改良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評分對缺血性卒中預后的預測作用[J].中華神經科雜志, 2012, 45(3): 154-157.
李奎成,唐丹,劉曉艷,等.國內Barthel指數和改良Barthel指數應用的回顧性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09, 24(8): 737-740.
蘆穎,韓化敏.缺血性腦卒中神經保護劑臨床轉化研究進展[J].中國新藥雜志, 2019, 28(6): 683-688.
劉秀蘭,陳莉云,趙曉茹,等. 丁苯酞注射液治療進展性腦卒中臨床療效及對患者NIHSS與BI評分、血清炎性因子的影響[J]. 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 2019, 37(9): 133-135.
黃薇,龍軍.依達拉奉右莰醇聯合丁苯酞對急性腦梗死溶栓后患者炎癥反應及神經功能的影響[J].系統醫學, 2024, 9(2): 129-132.
李可靜,于學會,劉俊明,等.丁苯酞聯合依達拉奉右莰醇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效果[J].臨床藥物治療雜志, 2022, 20(10): 54-58.
景燕,王澤斌,曾姍,等.依達拉奉右莰醇聯合丁苯酞治療對老年大動脈粥樣硬化型腦卒中患者血清PTX3、lp-PLA2以及MES的影響[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23, 23(12): 2392-2395, 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