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大詩人陸游在74歲高齡時,為了教育自己最小的兒子陸子聿,寫下傳頌千古的名詩:“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痹谠娎?,詩人既指出了學習要珍惜時光、不遺余力,又強調了親身實踐的重要性,希望兒子在“行萬里路”和“讀萬卷書”兩方面都不偏廢。那么,在“雙減”背景下,如何以“行”賦“知”,讓學生的作業充滿意趣呢?
陪伴,體悟觀察之趣
陪伴誰?陪伴“大蒜寶寶”。
二年級下學期,學完了“分米和毫米”這一單元后,為了加深學生們對“毫米”的認識,筆者安排了一項“動手做”的作業,要求是:在盛有少量水的盤子里放一個蒜瓣,先觀察它幾天后開始發芽,再記錄發芽后蒜葉的生長情況。這里的重點是“以毫米為單位,及時填寫蒜葉生長高度記錄表”。因為學生年齡尚小,筆者安排他們以四人為一小組,將蒜瓣統一放在教室里培植,一起觀察、填表,不同小組互相討論、比較。學生們在做作業時態度非常認真。
到了五年級,學生們學習了復式折線統計圖。筆者又布置了一次“種大蒜、量身高”的實踐性作業,這次的重點由“毫米認識”轉變為“掌握記錄方式”。組織方式也有所不同:小組成員自主分工,獨立在家里完成,每人都要完成一組對比試驗。其中有土培和水培生長情況的對比,也有室內和室外生長情況的對比。筆者要求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及時記錄,記錄形式可以是寫觀察日記,可以是畫圖,也可以是圖文結合。在班級交流匯報時,學生們自信滿滿、娓娓道來。
近代美國進步主義教育運動代表人物杜威先生認為,教育即生長、即生活、即經驗的改造與改組。杜威所說的“生活”,指的其實就是日常生活。他認為,真正的教育生發于個體經驗,并隨著經驗的不斷增長而發展。上述這項作業的實踐,可以說與杜威的主張基本吻合,教學效果也很理想。
拼接,體悟建構之趣
蘇教版三年級下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單元的教學重點,是認識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為了幫助學生們建構概念的內涵與表象,筆者要求學生小組合作,用舊報紙拼出一個1平方米的正方形,再用拼成的正方形量出黑板或門窗的面積。
考慮到學生剛接觸面積單位,為了幫助他們將面積單位和正方形的“面”相聯系,并感知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實際大小,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筆者設計并布置了一項鋪墊性家庭作業:畫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再剪下來;用舊報紙或其他紙張拼一個1平方米的正方形,再用拼成的正方形量出自己房門的面積。從學生們拍的圖片中不難看出,這個實踐性作業很好地幫助他們建立了面積單位的表象,三個面積單位的大小關系也變得一目了然。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張“教學做合一”,認為教育的本質是邊做邊學,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取知識。這項作業就是通過“做”,檢驗“教與學”的效果,同時幫助學生們對知識進行自我建構。
比測,體悟制作之趣
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講述的是“升和毫升”的知識。為了加深學生們對“升”的認識,筆者布置了這樣的作業:首先,做一個1升的量器,并分別標出1/4升、2/4升、3/4升和1升;接著,往一個上下一樣粗細的瓶里倒1升水,再在瓶上貼紙條、做標記;然后,用自制的量器盛1升水倒入臉盆、湯鍋等容器中,看看水面在哪里,估計這些容器的總容量大約是多少升;最后,將用自制量器測量的結果與產品說明書比一比,看看有哪些異同。
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有的還因地制宜,找來了家里標有毫升數的量器,做出了1/5升(200毫升)、2/5升(400毫升)、3/5升(600毫升)、4/5升(800毫升)、1升(1000毫升)的標記。
這項實踐作業,既幫助學生們認識了1升的多少、升和毫升的關系,還培養了他們的制作能力,讓他們進一步體會到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
研思,體悟發現之趣
六年級,在學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內容之后,筆者安排了一項作業:剪一根長18厘米的硬紙條,先找到紙條的中心點,再在中心點兩側每隔2厘米打一個小孔,并把紙條的中心點固定在支架上,研究并思考——如果在支架左側第4個孔掛2個同樣大的珠子,那么在支架右側第2個孔應該掛多少個這樣的珠子才能保持平衡?如果左側第4個孔掛3個珠子,右側第3個孔應該掛多少個珠子才能保持平衡?
布置這項作業的目的,在于讓學生領悟反比例關系,及其在日常生活中有著怎樣的應用。同時,初步滲透了簡單機械——杠桿的原理,引導學生發現一點“小秘密”。
讓筆者意想不到的是,在緊張的畢業總復習之前,學生們對這項實踐性作業投入了極大的熱情。他們拍的照片中,有實驗結果的直接呈現,也有實驗過程的分步展示,有的通過畫圖、列式計算來說明自己的發現,還有的給出了詳細的研究報告,等等。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學生通過數學課程的學習,掌握適應現代生活及進一步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和合作交流的意愿;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形成和發展核心素養,增強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行”賦“知”,對這些能力與素養的生成,無疑具有重要作用?!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是陸游的教子之道,也應該成為教師們的共識。
【本文系南通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重點課題“踐行‘做中學’理念的小學數學實踐性作業設計與實施研究”(課題編號:ZD202322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星湖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