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導入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丁香節的第一課時,下面請同學們舉起右手和老師一起書寫課題。(板書:2.丁香結)
師:好,齊讀兩遍課題。
師:我們上節課跟隨作者在哪些地方觀賞了丁香花?
生:分別在城里、城外、斗室外觀賞丁香花。(板書:城里、城外、斗室外)
師:具體在城里哪些地方觀賞?
生:城里街旁,有的宅院里。
師: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賞花的?
生:顏色、形狀和氣味。
師:你能結合文中的詞語具體說一說嗎?
生:丁香花的顏色有雪白、瑩白、紫色;形狀為星星般的小花綴滿枝頭,十字小白花,許多小花形成一簇,許多簇花開滿一樹;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師:這是“賞花”的部分(板書:賞花)。那么今天我們來學習課文的第二部分“悟花”(板書:悟花)。
設計意圖:復習上節課內容,對課文重點知識進行回顧,梳理文章結構和重點詞語,引導學生關注文章的寫法,積累優美詞句,進而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任務一:悟花
師:下面請同學們聽一下這首歌曲(播放唐磊的《丁香花》歌曲片段),聽完之后說一下你有什么感受。
師:這個歌曲的名字叫《丁香花》,其中有一句歌詞“多么憂郁的花,多愁善感的人啊”,大家聽完后有什么感受呢?
生:我感到了悲傷、愁悶。
設計意圖:活躍課堂氣氛,放松學生心情,感受當代歌曲《丁香花》蘊含的情感,引出本課悟花部分的內容。
(一)學習第四自然段(由古詩句引出“丁香結”)
師:那么咱們來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好,下面請同學們翻開課本第二課第五頁,來齊讀一下第四自然段,然后思考這三個問題:
1.這段課文寫了什么?
2.這一段課文開頭的時候引用了兩句古詩,你是否準備好了查閱的資料?可以拿出來了。
3.作者在這段當中有什么感受?
全班齊讀第四自然段。
師:聲音非常響亮,非常整齊!那么咱們來看第一個問題吧,這段寫了什么?請概括一下這段的段落大意。
生:雨中的丁香花。
師:好,再具體一些啊。
生:細雨迷蒙中的丁香花。
師:那么作者為什么要觀賞細雨迷蒙中的丁香花?緣由是什么?
生:聯想到開頭的詩句。
師:對,聯想古詩。(板書:聯想)那么他聯想到哪兩句古詩呢?咱們大家一起讀一下。
生:古人詩云“芭蕉不展丁香結”“丁香空結雨中愁”。
師:教材閱讀鏈接有四句古詩描述了丁香結,我們先來看看這兩句是什么意思。昨天已經給大家布置了查閱任務,現在來看一看大家完成得怎么樣。首先來說第一句。
生:第一句意思是:芭蕉的蕉心尚未展開,丁香的花蕾叢生如結。
師:非常好!那第二句呢?
生:丁香花在雨中結出團團愁怨。
師:這兩句古詩引用的好,由表及里,由物到人,不是并列關系,而是遞進關系,第一句是古人通過觀察得出,第二句是古人賦予丁香結的情感色彩意義,對應了作者發現丁香結、感悟丁香結的過程。
師:這兩句詩是作者賞花后聯想到的詩句,接下來咱們來看看作者觀賞到雨中的丁香花是什么樣子的,有什么感受。請讀讀原文。
生:在細雨迷蒙中,著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嫵媚。花墻邊兩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畫,線條模糊了,直向窗前的瑩白滲過來。
師:哪個詞語具體抒發了作者的情感?
生:格外嫵媚。
師:實寫了哪些景物?
生:著了水滴的丁香,花墻邊兩株紫色的丁香直向窗前的瑩白滲過來。
師:作者又感受到了什么?
生:如夢如幻的景象。
師:正如文中所說的“如同印象派的畫,線條模糊了”。這是雨中的丁香花的圖片,大家看,非常漂亮。那么你們了解“印象派的畫”的特點嗎?老師給大家找了個視頻,一起看看吧。(播放介紹印象派畫作的視頻)
師:了解了印象派畫作的特點,你們就能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了。印象派專注于社會生活和自然世界中令人愉快的場景,而刻意避免現實主義中沉重深刻的感覺,他們在畫布上的陰影多采用多種顏色的混合來呈現色彩的變化,他們用明亮的色彩表現光線和動態的感覺。
設計意圖:本文“賞花”部分描寫了無雨的白天和晚上的丁香花,關注點還沒有在“丁香結”上,本段的設計焦點在“雨中的丁香花”,由兩句古詩引出,在引導學生理解這兩句古詩的基礎上,一起探索作者對“細雨迷蒙中的丁香花”的感受,通過視頻介紹印象派畫作的特點,來理解文中“花墻邊兩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畫,線條模糊了,直向窗前的瑩白滲過來”這幅畫面的美,讓學生明確作者是認同古詩所描述的丁香結的場景,并且還贊賞其“格外嫵媚”,但本段并沒有對“丁香結”展開具體描述,也沒有揭示其象征意義,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索課文內容的興趣。
(二)學習第五自然段
師:下面請大家默讀第五自然段,一邊讀一邊看黑板上的問題,讀完請同學來說一下。
1.本段寫了什么?
2.為什么要專門設置一段來具體解釋丁香結?去掉行不行?
3.作者是怎理解“丁香結”這一說法的?
師:已經找出答案的同學可以把筆放下,坐端正,也可以舉手。我看有好幾個同學已經保持良好的坐姿,還有同學已經舉起了手,非常好。其他同學還沒有思考完的,先聽聽別人怎么說。第一個問題:本段寫了什么?
生:通過自己的觀察驗證了古人“丁香結”的說法。
師:也就是發現丁香結。(板書:發現)
師:為什么要專門設置一段來發現丁香結?
生:引出下文,照應題目。
師:引出對丁香節的感悟,課文題目是丁香結。
師:作者是怎樣理解古人“丁香結”這一說法的?
生:小小的花蕾,圓圓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盤扣。丁香花的花蕾和衣襟上的盤花扣相似,盤花扣是用布條打成的結,此時的丁香也可以叫丁香結。
師:這是形狀相似。作者還從哪些地方找依據了?請大家讀一下第六自然段第一句話。
生:作者通過古人的詩句,將丁香的結與人們的“愁結”結合了起來,它們都像是纏繞在一起形成結。此時,丁香結就象征著人們解不開的愁結。
師:你很善于觀察和思考。確實丁香結這一說法不僅和衣襟上的盤花扣相似,還與古詩中丁香結的寓意——“愁結”聯系在一起,所以把丁香花稱作“丁香結”。
設計意圖:主要是引導學生理解“為什么把丁香花稱為丁香結”這個問題,通過課文插圖和盤花扣圖片,以及結合古人詩句中丁香結的意象,深刻體會“丁香結”的寓意,明確作者在本段還沒有抒發自己的感悟,為繼續學習和探索做準備。
(三)學習第六段
師:下面咱們來看一下第六段,剛才我們已經讀了第一句話,下面請同學們自由讀余下的句子,并思考問題:
1.概括一下這一段主要寫了什么?
2.第六段究竟有沒有必要存在?為什么?
3.作者感悟到了什么?
(學生自由讀第六自然段)
師:下面來回答第一個問題。
生:本段主要寫了感悟丁香結。
師:(板書:感悟)那么第二個問題呢?找另一位同學回答一下。
生:第六段不能刪除,本文作者從賞花到悟花,由寫花到寫人,升華了主題,表達了作者對人生中“結”的看法。
師:作者感悟到了什么?請用文中的原話給大家讀一讀。
生:結,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問題也是解不完的,不然,豈不太平淡無味了嗎?
師:“不然,豈不太平淡無味了嗎”一句,誰能把它變成肯定句?
生:不然,就太平淡無味了。
師:非常好!課文第一部分寫到了賞花,第二部分寫了悟花,(板書:花)但是花本身沒有情感,這實際上是作者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在里面,(板書:非花)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我們以前也學過類似的課文,通過寫事物抒發作者自己的情感,比如說《落花生》《詠梅》等。這樣的文章才更有深意,才能啟發人們的思考。
師:接下來我們來看一看宗璞先生的人生經歷,看她經歷了哪些“結”?是怎樣處理的?(教師出示宗璞先生的人生經歷,配樂讀給學生聽)
師:老先生今年96歲了,依然精神矍鑠,對生活積極樂觀,面對人生中的“結”不逃避、不畏懼,堅強地與磨難抗爭,她寫這篇文章不僅讓我們欣賞了美麗的丁香花,還揭示了自己對“不順心”的事——“結”的看法。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也能夠像宗璞先生一樣勇敢地解開自己的心結,直面人生中的困難和挑戰。
師:同學們,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也會有心結,你學了這一課,打算怎樣去處理,誰能來談一談?
生:我和同伴一塊兒學習數學,同伴明顯比我思維敏捷,我心里很失落。學習本課之后,我想今后要努力學習,變得和他一樣優秀。
生:課間同學和我玩鬧,把我的眼鏡弄壞了,我就有些不開心,學習本課后,我先反思了一下自己的行為,不能忘乎所以地玩鬧,要注意保護彼此,避免身體或財物受到傷害。
師:是的,要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心結,努力去反思自己,克服困難,這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
(四)總結
師:作者在悟花的過程中先引用古人的詩句,贊賞古人描述細雨中的丁香花嫵媚動人,然后通過自己的觀察試圖去理解古人所說的“丁香結”,最后作者在看待古人詩句中丁香結負擔著“解不開的愁怨”的同時,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找出作者感悟的句子,并結合作者的人生經歷來理解課文,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堅強的品格。設計讓學生談談自己的心結,是為了復習鞏固“可以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想開去”這一閱讀方法。
三、任務二:探花
師:接下來我們來看一看古人賦予了其他花以怎樣的象征意義。昨天已經讓大家查資料了,下面來考一考大家。
(一)梅花是中國十大名花之首,與(" " " ")(" " " ")(" " " ")一起列為四君子。梅與(" " " ")(" " " ")并稱為“歲寒三友”。梅花在冬末春初開花,枝干蒼古,在嚴寒中,梅開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梅以它的(" " " ")(" " " ")(" " " ")的品格,給人以立志奮發的激勵。
(二)蘭花,中國人歷來把它看作是(" " " ")的象征,通常以“蘭章”喻(" " " ")之美,以“蘭交”喻(" " " ")之真。“氣如蘭兮長不改,心若蘭兮終不移”“尋得幽蘭報知己,一枝聊贈夢瀟湘”,也有借蘭來表達(" " " ")。
(三)竹生長周期短,枝桿挺拔修長,四季青翠,在生長期間不畏嚴寒酷暑,不畏風霜雪欺,得到了人們的廣泛喜愛,古代多用來形容(" " " ")(" " " ")的人物。
(四)菊花在中國古代有許多精神內涵,如陶淵明寫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我們可以看出它有(" " " ")的雅稱。詩詞中用菊花還比喻(" " " ")的人,象征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菊花在秋季開放,故為秋的象征。
師:誰來挑戰第一個。
生:梅花是中國十大名花之首與蘭、竹、菊一起列為花中“四君子”。梅與松、竹并稱為“歲寒三友”。梅以它的高潔、謙虛給人以立志奮發的激勵。
師:還有嗎?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這兩句展現了梅花的什么品格?
生:堅強的品格。
師:接下來咱們再來看一下蘭花,快速瀏覽一下,中國人歷來把它看做什么的象征?
生:高潔典雅的象征。
師:通常以“蘭章”喻什么之美?以“蘭交”喻什么之真?
生:詩文之美,友誼之真。
師:也有借蘭花來表達對什么的向往之情?
生:純潔的愛情。
師:我們來看竹子,請同學回答一下。
生:象征正直、不屈的人。
師:好,最后是菊花,我們來看一下。
生:菊花有“花中隱士”之稱,詩詞中還比喻品行高潔的人。
師:我們對這四種花的象征意義進行了探究。我們閱讀文章,要注意從所讀的內容想開去,可以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如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不順心的事你會怎么想,對比作者的感悟,加深對課文思想感情的理解;還要能從課文內容聯想到更多,課文中丁香結象征著人們的心結,那么我們可以想到梅、蘭、竹、菊象征著什么,又表達了怎樣的人生追求。這樣在閱讀中想開去,我們不僅可以深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活躍思想,激發創造力。
四、總結本課
師: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通過《丁香結》體悟到人生應該坦然面對和接受路上的“心結”,還學習了古人筆下的“花中四君子”,它們以高潔、堅強、謙虛、正直不屈等品質寄托了古人對于人生價值的美好追求。這告訴我們在讀書習作時要能夠從景物中獲取啟迪人生奮進發展的精神動力,積極追求健康的人生,從而獲得心靈上的自由與平靜。
設計意圖:本單元語文要素“閱讀時能從所讀內容想開去”,設計對梅、蘭、竹、菊象征意義的探索,是為了照應交流平臺提出的“還要能從課文內容聯想到更多”的要求。
五、任務三:寫花
作業一:根據本文的結構,觀賞一種景物,并查閱資料尋找古人的依據和感悟,在此基礎上從中把自己的人生體驗寫出來吧,期待你們的佳作。
作業二:我變成了丁香花(以花看人,以人喻花)
師:同學們,今天學完了這一課,我們要學習文中宗璞先生感悟到的人生哲理,課后大家還可以試著找一種植物或事物,根據本文的結構觀賞一種景物,并查閱資料尋找古人的描寫和感悟。文中有引用,我們也可以引用古人的詩句進行更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寫出自己對人生的體驗吧。期待你們的佳作!
師:同學們,今天這節課就到這兒。好,下課!
設計意圖:學習過本課后,學生掌握了課文的結構以及寫法,需要通過小練筆來鞏固新學的內容。作業二的設置是為了照應本單元的習作“變形記”,通過改編本課文,發揮學生的想象,從所讀的內容進行思維發散,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和思維能力。
板書設計:
城里" " " " " " " " " 聯想
城外" "賞花" " " " 悟花" 發現
斗室外" " " " " " " "感悟
花" ————" 非“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