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初中階段的閱讀教學不僅有助于學生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文學鑒賞能力,更對其思維發展、情感陶冶和文化傳承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然而,在實際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如學生閱讀興趣不高、閱讀方法欠缺、教學方式單一等。因此,探索有效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手段創設與閱讀文本相關的情境。例如,在教授古詩詞時,播放一段古典音樂,同時展示與詩詞意境相符的圖片或視頻,讓學生仿佛置身于創作的情境之中,從而更容易理解作品的情感內涵。其次,利用角色扮演創設情境。在閱讀小說或戲劇作品時,讓學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學生能夠深入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和作品的社會意義,同時也能提高他們參與閱讀的積極性。最后,在講解閱讀文本之前,教師可以講述與文本作者或主題相關的趣味故事,讓學生對作者有更深入的了解,從而引發他們對文本的閱讀興趣。也可以分享閱讀中的奇聞軼事,讓學生感受到閱讀不僅僅是文字的解讀,更是對一個時代、一種文化現象的探索,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傳授閱讀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
好的閱讀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閱讀效果。我們要引導學生對不同的文章采取相應的閱讀方法。在精讀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注重字詞的準確理解。對于一些生僻字、多音字、古今異義詞等,要通過查閱字典、結合語境等方式進行準確解讀,達到真正理解。在品味字詞的表達效果時,要結合具體語境,放在全文中體會作用以及表達的情感。特別是有的文章中的一些字詞,表面是看似矛盾,實則是體現了作者復雜的情感,這就要引導學生仔細揣摩,細心體會。對于復雜的長句子,教師要幫助學生理清句子的主干和枝葉,引導學生分析句子的結構,弄清句子表達的準確含義。在指導學生略讀時,首先要讓學生明確略讀的目的。例如,在閱讀新聞報道時,略讀的目的可能是快速獲取新聞的主要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等信息。教師可以通過提供一些新聞素材,讓學生進行略讀練習,然后提問新聞的關鍵要素,以檢驗學生是否掌握了略讀的技巧。略讀時要引導學生學會抓住關鍵信息。如在閱讀科普文章時,要讓學生關注文章的標題、小標題、開頭和結尾部分,以及文中的圖表、數據等。例如,在閱讀關于環境保護的科普文章時,標題可能揭示了文章的主題,開頭部分可能會提出環境問題的現狀,結尾部分可能會給出解決問題的建議,而文中的圖表和數據則直觀地反映了環境惡化的程度等關鍵信息。
三、加強師生互動,保障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問題的設計要具有啟發性、層次性和針對性。例如,在閱讀《范進中舉》時,教師可以先提出一些基礎問題,如:“范進中舉前的生活狀況是怎樣的?”然后再提出深層次的問題,如:“范進中舉后發瘋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實?”通過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逐步深入理解文本。同時,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教師要營造寬松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敢于提問。對于學生的問題,教師要認真解答,如果學生的問題比較有深度或者具有爭議性,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共同尋找答案,讓學生都參與其中,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
四、注重讀寫結合,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學習文章的結構模式。例如,在閱讀總分總結構的文章時,讓學生體會這種結構的優勢,如條理清晰、層次分明。然后鼓勵學生在自己的寫作中嘗試運用這種結構。如在寫議論文時,開頭提出論點,中間分別從幾個方面進行論證,結尾總結論點,使文章結構嚴謹。在閱讀過程中,讓學生關注不同的表達方式。如在閱讀抒情散文時,學習作者如何運用抒情的表達方式來抒發情感。在寫作中,學生可以借鑒散文中的抒情手法,如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等,使自己的文章情感真摯,富有感染力。要求學生在閱讀完一篇文章或一本書后寫讀后感。讀后感的寫作可以促使學生深入思考閱讀內容,將自己的感悟和體會用文字表達出來。在寫讀后感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聯系自身實際、社會現實等,使讀后感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我們也可以讓學生進行仿寫和續寫練習。仿寫是讓學生模仿閱讀文本的寫作風格、結構或手法進行創作。例如,在閱讀了朱自清的《春》后,讓學生仿寫一篇《秋》,要求學生運用《春》中的一些寫作手法,如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來描寫秋天的景色。續寫則是根據閱讀文本的情節發展,讓學生發揮想象繼續創作,這樣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的探索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通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傳授閱讀方法、加強師生互動、促進閱讀與寫作的結合等多方面的努力,能夠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質量,使學生在閱讀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和文化素養,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教師還需要不斷地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環境的變化,靈活調整和創新閱讀教學策略,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教育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