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中期,珍妮紡紗機的出現拉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西方國家由此開啟了現代化進程。時至今日,現代化大潮依然滾滾向前,已經成為人類歷史發展的普遍趨勢。但世界上并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現代化模式,邁向現代化的道路可以是也應該是多樣化的。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要理解和把握中國人民為何最終選擇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就要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和“優”,然而這二者都是相對而言的,因此這一命題在比較視野下更能得到充分說明。而在進行比較研究時,不能僅通過揭示“他者”現代化的缺陷和弊端來論證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超越與升級,還要注重從主體視角出發研究中國式現代化在中國土壤上的演進與超越。
一、中國探尋現代化道路的歷史分期及成效差異
1.中國現代化道路的兩個階段。研究當今中國的現代化,必須將其置于整個近代中國歷史進程中來考察。作為人類社會由傳統向現代的轉變,現代化進程中存在部分或者局部的質變,這為我們將整個現代化進程劃分為若干階段提供了可能。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的現代化探尋之路大致經歷了“近代中國現代化探索”和“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探索”兩個大的歷史階段。前者主要是效仿式的現代化,后者則主要是自主性的現代化。
近代中國傳統社會的現代化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晚清時期。被公認為近代中國現代化探索開端的洋務運動以及此后社會各階級輪番發動的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在一定意義上皆是中國現代化的早期探索和嘗試。這些現代化探索實踐,大抵皆是以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模板,引入運用器物、制度等,因而實質上是或者近似是資本主義性質的,雖然充滿曲折,但也為中國未來的現代化進程積累了經驗。以1949年新中國成立為標志,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徹底鏟除了阻礙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舊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國家面貌由此煥然一新。在黨的領導下,新中國開始了艱苦卓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的現代化探索也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因此,以1949年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為界,可以將中國的現代化歷程劃分為兩個大的發展階段,這有助于我們從大歷史視角更好地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演進與超越。
2.中國現代化兩大階段的成效差異。歷史在鴉片戰爭的堅船利炮下給中國人民提出了關乎全局的時代命題,那就是中國該何去何從。中國人民在歷史的裹挾中首先開始了效仿式的現代化探索。在鴉片戰爭后的數十年時間里,中國社會各階級輪番登場,相繼從器物和技術層面、制度層面、文化層面等開啟現代化探索的種種嘗試。地主階級洋務派希冀學習西方先進器物來實現自強和求富,以維護其封建統治。資產階級維新派期望通過自上而下的改良實現制度體制的轉軌,以促進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發展。資產階級革命派則力圖通過革命手段,來實現對整個國家體制的重塑,在中華大地上建立起資本主義民主國家。資產階級激進派、小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則發起了文化改造的新文化運動,通過揚棄舊文化來發揚西方科學民主的新文化。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南京國民政府,在盧溝橋事變發生前的十年間,亦為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現代化探索作出一定的努力。不可否認,這些現代化探索實踐均在不同程度上推進了中國現代化進程,體現著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量變或部分質變,但是這些現代化探索均以失敗落幕。究其原因,當時的中國現代化是受外力嵌入而被強行開啟的,中國社會的現代化轉型面臨著后發、外鑠、依附和被迫現代化等多重羈絆。因此,近代中國早期現代化探索均未能打破中國現代化轉型所面臨的這些困境,未能取得現代化的顯著成效。
總體來看,中國的現代化探索經歷了從被動到主動、從外嵌到內生的過程。從中國現代化兩大歷史階段的對比來看,近代中國早期現代化探索是受外力作用而被迫進行的,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探索,則是在推動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通互筑過程中,在不斷守正創新、銳意進取的主動求索中推進的。從現代化探索的成效來看,黨領導下的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探索,在推進中國社會現代化的過程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非凡成就。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使得中國的現代化水準躋身于世界前列,趕上了現代化的世界文明程度;另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引領了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創造了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新形態。
進一步來看,作為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探索的產物,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開辟了通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走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的中國僅用幾十年時間就走完了發達國家歷時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實現了從被動挨打、飽受欺凌到獨立自主、堅定自信,從積貧積弱、一窮二白到全面小康、繁榮富強的深刻轉變。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也深刻影響了世界現代化進程,不僅以中國自身的發展成果給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而且以不可辯駁的事實,證偽了西方式現代化道路的“唯一真理性”,為后發國家走向現代化開拓了新的路徑選擇。我們黨還將自身的理想與信仰、使命與責任融入了中國式現代化要素體系中,賦予中國式現代化立己達人的世界情懷,使其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積極謀求與世界共同發展,向國際社會展現了社會主義文明的嶄新形象,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
二、近代中國的現代化探索為何失敗
羈絆中國社會現代化轉型的多重困境,是造成近代中國早期現代化探索最終以失敗告終的重要客觀因素。具體來說,羈絆中國社會現代化的多重困境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后發現代化之困。近代中國在被迫開啟現代化進程時已經遠遠落后于時代,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后發劣勢,加之正處于半殖民時代,使得近代中國在落后的同時飽受欺凌,導致中國的現代化轉型陷入了后發困境。要打破這一困境,一方面需要通過大量學習和吸納西方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實現突進式發展;另一方面,又要盡可能規避西方現代化道路中已經暴露出來的缺陷和弊端,以保證現代化進程的順利推進。面對資本主義現代化初步顯露的問題,雖然近代中國社會的先進分子在學習和效仿西方現代化的過程中已經產生質疑,并開始思索新的現代化之路,但從整體來看,這一時期中國的現代化探索實踐,仍然主要以資本主義現代化為樣板而并未實現突破和超越。加之近代中國在國際秩序中處于被壓迫地位,中國不僅未能在揚長避短中實現突進式發展,反而進一步加劇了后發劣勢。
2.外鑠現代化之困。從器物層面、制度層面再到文化層面,近代中國的現代化探索均是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藍圖,在接受和推動西化的過程中,持續否定著中國的物質、制度和文化成就,嚴重忽視了中國社會現代化轉型應當考量的民族特色。一方面,全盤學習和吸納西方的現代性,而不考慮與中國國情的結合,這種模式并不契合中國國家和社會現代化轉型的需要,反而構成了社會發展進步的某種羈絆。另一方面,對傳統的轉化與靈活運用是實現現代化轉型的活力源泉。近代中國的現代化探索實踐則與此大相徑庭,不僅沒有重視對傳統的傳承轉化和靈活運用,反而不斷地對文明傳統加以摒棄與全盤否定。這就使得近代中國現代化的內生動力愈加匱乏,從而陷入了外鑠困境。
3.被迫現代化之困。傳統中國社會在外部力量的沖擊下被動開啟現代化進程之后,又被裹挾進入西方國家主導的世界殖民體系之中,使得中國被迫從傳統東亞封貢體系的中心淪為了西方世界秩序的被壓迫者。一方面,強大而野蠻的殖民侵略,使近代中國先進分子或心生恨意,極力抗拒西方文明成果;或極為崇拜,主張全盤或者在部分領域全盤接受西方文明。這兩種傾向都使得近代中國先進分子未能正確認識和處理好中華傳統文明成果和西方現代文明成果間的關系。另一方面,近代中國處在不平等不公正的國際秩序中,飽受帝國主義的殖民壓迫和剝削掠奪,這些因素都極大地增加了近代中國國家和社會現代化轉型的難度。
4.精英現代化之困。后發國家要打破后發困境,必然需要實現突進式的發展,因而其不能滿足于現代化早期緩慢的資本積累過程,必然要求由政府介入來調動一切能夠調動的力量推動現代化轉型。實際上,近代中國的現代化探索均是自上而下的精英運動。雖然作為社會進步分子的精英階層,在社會轉型過程中總能夠先知先覺,但是現代化轉型是國家和社會的整體轉型,離不開占社會絕大多數的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由于實行精英運動,近代中國的現代化探索實踐將占社會大多數的人民群眾排除在外,就導致了在未契合社會整體現代化轉型的客觀要求下,僅有社會精英參與的近代中國現代化探索必然流產。
三、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探索何以成功
經過百余年的不懈探索與接續奮斗,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成功破解了羈絆中國現代化轉型的多重困境,在模仿、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創新、超越,在社會主義現代化探索中成功開辟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
1.堅持守正創新破解后發現代化之困。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走上了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各個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守正創新,不斷開拓進取,立足于中國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廣泛吸納人類現代化的文明成果,并將之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成功開辟了一條以人民至上超越資本邏輯、以開放包容超越僵化保守的現代化新道路,開創了人類現代化的全新范式。中國式現代化不僅突破了西方式現代化模式存在的諸多缺陷和弊端,而且其持續、高速的發展成效也超越了幾乎全部的“他者”現代化道路,實現了模式和速度的雙重超越,從而破除了后發現代化困境。
2.堅持古今兼濟破解外鑠現代化之困。在社會主義現代化探索中,中國共產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毛澤東曾指出,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辯證地看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這種科學、辯證的態度被歷代中國共產黨人一脈相承,使中國共產黨在現代化實踐中,既充分肯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又結合新的偉大實踐賦予了其全新的時代內涵。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中蘊含著寶貴的智慧結晶和精神財富,是民族和國家的獨特精神標識。中國共產黨正確認識和處理傳統與現代的關系,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從而在現代化實踐中最大限度保留和發展了傳統因素,使之構成了現代化發展的源頭活水,由此破解了外鑠現代化困境。
3.堅持獨立自主、兼收并蓄破解被迫現代化之困。對于被迫進行現代化的國家來說,其被動現代化的困境往往是與后發現代化困境交織在一起的。為保證現代化的順利推進以及現代化成果不被竊取,必然需要政府或政黨來作為現代化的主導者。中華文明保持長久自新的密鑰就在于與其他文明保持交流互鑒。但是,在與世界交流互鑒的過程中,我們要辯證地看待“他者”現代化模式,既在吸納文明成果中“揚長”,又在汲取教訓中“避短”。在社會主義現代化探索中,中國共產黨在積極學習與借鑒國外先進科學技術與管理經驗的同時,始終秉持著獨立自主的原則,既不全盤接收、也不全面否定,而是立足中國國情,以我為主、為我所用,使外國經驗在中國土壤上結出有中國特色的文明成果,從而破解了被迫現代化的困境。
4.堅持先進階級引領下的社會整體轉型破解精英現代化之困。工人階級是近代以來中國歷史上最進步的階級。作為中國工人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不但具有科學的理論指導,還有著一脈相承的精神傳統,能夠始終站在時代潮頭和歷史前沿。歷史和人民證明了其是先進、純潔和偉大的,并歷史性地選擇由中國共產黨來領導中國的社會變革與進步。不同于在近代中國現代化探索中輪番登場的其他階級,中國共產黨是代表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無產階級政黨,在推動現代化的進程中,黨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充分尊重和注重發揮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善于通過提出和貫徹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帶領人民前進,善于從人民的實踐創造和發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張”。人民內部各方面能夠在黨的領導下凝聚起強大的建設合力,為現代化建設事業貢獻主體力量。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人民主體地位相統一,有效實現了先進階級引領下的社會整體轉型,從而破解了精英現代化之困。
作為一項開創性的偉大事業,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在科學理論指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以及中國共產黨百余年奮進的偉大實踐中持續探索、內生演繹出來的現代化新道路,既蘊含著鮮明的民族性特征,又蘊含著各國現代化的共性特征。通過歷史性考察可以發現,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作為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探索的產物,在黨和人民的偉大實踐中,破除了羈絆中國現代化的多重困境,實現了對近代中國現代化探索實踐的超越,開辟了通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由此,中國式現代化以嶄新實踐賦予了世界現代化理論更豐富的內涵,為廣大發展中國家邁向現代化拓寬了路徑選擇,開創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本文系2024年度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重點項目“新一輪‘中國威脅論’的表征危害及應對策略研究”(L24AKS002)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王新影系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溫林森系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