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歷經百年探索的開創性成果。從林則徐“開眼看世界”的救國求索到孫中山“振興中華”的時代強音,種種沒有觸動舊的社會根基的現代化方案都遭遇了挫折與失敗。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社會秩序的穩定以及經濟工作的逐漸恢復,黨在社會主義道路上開啟了對現代化的新探索。撫今追昔,鑒往知來。百余年的探索歷程和實踐成就,既印證了中國共產黨是唯一能夠肩負起初心使命且致力于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政黨,也體現出黨對中國式現代化探索的連續性與階段性、獨立性與超越性、普遍性與特殊性三個方面的辯證統一。深入探賾這三個方面的特質對我們黨繼續踐行初心使命、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價值。
一、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彰顯連續性與階段性的統一
事物的演變過程同時包含了連續性和階段性的特征。從歷史演進軌跡來看,現代化是近代以來中國發展的必然趨勢和選擇,幾代共產黨人在推動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中對發展模式的選擇和戰略目標的推進均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過去階段的超越,彰顯出黨在把握全局中對中國式現代化探索的連續性與階段性的統一。
1.發展模式的選擇。“中國現代化是革命型的波折式推進,多次出現模式變換,表現為發展極不平穩。”近代以來中國的歷史已經證明,僅僅照搬西方現代化的模式并不能實現救國的目標。辛亥革命實現了國家結構模式的大轉換,使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在艱難中斷續進行。國共兩黨統一戰線破裂后,中國共產黨毅然選擇了以農村為中心的代表工農利益的發展道路。新中國的成立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而且象征著中國人民開啟了自主探索現代化模式的時代序幕。在一窮二白和百廢待興的現實境況下,這一階段黨對現代化發展模式的探索主要是“以蘇為師”開展對蘇聯模式的學習和借鑒。在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過程中,我國在工業范疇特別聚焦于礦產資源開發,成功引入了源自蘇聯的眾多重要工程,為中國的研究和建設工作帶來大量援助。以1956年為重要轉折點,蘇共二十大暴露了蘇聯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沿著修正主義的道路越走越遠,中蘇兩黨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分歧反映出雙方在理論和實踐層面上的深刻差異。基于此,我們黨提出要“以蘇為鑒”走自己的路,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發展道路。改革開放的重大實踐使黨在迷茫與深思之后面臨著新的重要抉擇,對現代化發展模式的探索轉向了一種中國式的現代化發展模式。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現代化發展目標,在理論上從多個維度展現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面進步和綜合發展的現代化模式。新時代十多年來,我國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方位,我們黨在認識上逐漸提升、戰略上不斷完善、實踐上持續深化,不僅成功探索并確立了一種獨具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模式,也在全球范圍內實現了對既有現代化模式的超越與突破。
2.戰略目標的演進。自鴉片戰爭起直至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社會各階層的杰出代表都曾為實現現代化進行過勇敢探索和嘗試。孫中山希望通過實現“三民主義”來推動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其“屆時我們所有的行會都是社會主義的了”的理想是對西方先發國家現代化的批判性重構。中國共產黨成立后,結合特定的現實依據和階段重點,對現代化的探索進行了系統部署。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現代化目標主要集中在實現工業化上。毛澤東指出:“我們共產黨是要努力于中國的工業化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四個現代化”的宏偉藍圖是對國家未來發展方向的深思熟慮和科學規劃。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黨創造性地將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作為現代化的內生動力,“三步走”的發展戰略不僅深化了對國家發展路徑的認識,而且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模式。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踏上探索現代化道路的新征程。“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提出使國家現代化的步伐更為明晰,為國家現代化建設描繪了全新的未來路徑。黨的二十大報告特別強調推進國家現代化分為兩個階段來實施的戰略布局,這不僅為我國的未來發展確立了清晰的路線圖,也對各項關鍵目標作出周密而細致的安排,確保了國家發展方向的科學性和實施路徑的可行性。
二、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體現獨立性與超越性的統一
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是一個謀求獨立自主、超越一般現代化的過程。我們黨堅持以人的現代化為價值旨歸,將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現代化的最終目標,以獨特的發展理念和開闊的文明視野為人類文明新形態貢獻了中國方案,代替了在“文明中心論”加持下的西方現代文明,在價值立場和文明新形態兩個方面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式現代化探索的獨立性和超越性的統一。
1.價值立場的確立。人的現代化是現代化的本質和核心。中國人民經歷的無數次深刻歷練與重重挑戰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構筑起堅定基石。從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曙光初照到新時代的輝煌篇章,廣大人民群眾始終是推動中國邁向現代化的核心動力。基于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征,西方傳統現代化模式使人民在某種程度上淪為了資本增殖和剝削的對象。與之相反,中國式現代化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確立人民本位的價值立場。這與西方現代化主張的資本本位的發展理念形成了鮮明對比,超越了其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和資本積累的現代化模式。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從歷史唯物主義出發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的科學論斷,明確了廣大人民群眾在歷史演進中的核心作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面對蘇聯政府單方面撕毀中蘇所有既定協議、撤回其派駐專家的不利局面,毛澤東號召黨和人民用“硬著頭皮頂十年”的決心戰勝一切艱難險阻。改革開放以來的四十余年,每一項輝煌成就的鑄就、每一個創新事物的誕生、每一次的突破和深化無不是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和智慧創造實踐的結果。在邁向新目標的征程上,中國共產黨仍然堅持緊密團結廣大人民群眾,全面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引導人民以飽滿的熱情和高度的創新精神參與到各個領域的建設中。中國式現代化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個體的全面發展置于現代化的中心位置,同時也注重發揮資本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但并不是將資本作為唯一或主導的力量,從而實現了“資本—人民”的本位置換,以“人民決定一切”取代和超越了“資本決定一切”。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將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性融匯于新時代治國理政的實際,讓現代化更好滿足人民多樣化的需求與期望,實現物質繁榮與人類進步的有機結合,深刻彰顯了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根本目的的現代化。
2.文明新形態的重構。從文明比較的視野看,西方國家率先推進現代化并一直占據支配地位。這主要是源于西方國家在工業革命和科技革命中的先發優勢,以及他們在全球政治、經濟和文化格局中的影響力。不可否認,西方現代化曾一度代表人類社會文明的先進形態,在人類文明進程中發揮過積極的作用。但現實已經充分證明,西方現代化模式在不斷演進中逐漸喪失了原有的先進性,未能將人類文明推進到新的階段。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展現出與資本主義現代化不同的文明發展理念。首先,中國式現代化強調“主客統一”的底層邏輯。中國共產黨在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中孕育出與傳統的資本主義文明相比更富獨特性和創新性的文明模式,超越了以“主統治客”為核心原理的“西方中心論”,向世界描繪了一幅人類追求現代化的積極前景。其次,中國式現代化在追求自身獨立發展的同時恪守全人類共同價值的理念。中國共產黨秉持開放包容、共建共享、合作共贏的價值主張,摒棄國強必霸、兩極分化、擴張掠奪的舊邏輯,為人類探索現代化路徑提供了新的啟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之所以被冠以‘中國’二字,在于其為中華文明所滋養,與中國實際相符合,最終為中國人民所選擇。”最后,中國式現代化是從五千多年文明傳承的深厚底蘊中開創出來的獨特發展道路。黨在探索現代化的過程中以中華傳統文明為根基,創造了與人類文明發展大勢相契合并造福全人類的現代化模式。其中蘊含的獨到的世界觀、價值觀、文明觀、民主觀、歷史觀、生態觀以及據此而逐步形成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消除了對西方現代化模式的崇拜和依賴,也實現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自由解放的理念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層次結合。
三、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蘊含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
現代化是世界發展的潮流趨勢,是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各個國家和民族普遍追求的價值目標。歷史已經表明: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的探索正確處理了外來經驗和本國國情之間的關系,既借鑒世界現代化的一般經驗,又基于中國獨特的傳統理念、歷史積淀和自身國情,構建了符合實際的現代化道路,蘊含了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式現代化探索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
1.現代化的生產發展與自主創新相結合。從先發國家現代化的普遍性來看,工業化在西方現代化建設初期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無論是西方現代化還是蘇聯模式的現代化,在發展之初都片面強調和著重于實現工業化。中國共產黨在將實現工業化與發展社會生產力緊密聯系的同時還注重實現現代化的多元性,認為中國的現代化是全方位、多領域的現代化。社會主義過渡時期,“一化三改”的總路線反映了我國同時兼顧工業與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整體性規劃;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論述了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需要統籌處理好十個方面的問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守“四個現代化”之正,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新,認為現代化建設的諸多領域“都有相互依存的關系,不能顧此失彼”。新時代,“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黨中央適應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和當前新發展階段作出的整體部署。黨的二十大報告集中概括的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征是新時期對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創新發展和凝練表達。從世界現代化的普遍性來看,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既積極順應全球經濟發展潮流,也在總攬現代化建設實際的基礎上作出了一系列創新舉措。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標志著中國的無產階級走出了一條繞過資本主義而直接邁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資本主義經濟和社會主義經濟并存使得社會主義革命到了非進行不可的地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我們黨圍繞發展國民經濟提出“四個現代化”這一順應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戰略目標。新時代,黨中央從新時代先進生產力質態入手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為世界經濟注入新活力,推動全球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總的來看,中國的發展與世界經濟的發展相伴相生。對外開放是順應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必然趨勢,經濟全球化更是如今時代演變和人類歷史發展長河中無法逆轉的潮流。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用幾十年時間走完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完的工業化歷程,無疑是世界現代化史上的奇跡,同時也向世人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是可以為其他國家提供借鑒的現代化范例。
2.現代化的道路探索與道路自信相結合。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探索結合了現代化發展規律的“一般”與中國具體實際的“特殊”。在現代化的價值引領上,中國共產黨吸收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以實現全人類的共同福祉為目標。從“和衷共濟”“天下大同”到“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從中華民族崇尚和平的深厚底蘊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再到習近平總書記對共享發展理念的精準而凝練的概括,反映了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與文明價值觀念,也向世界證實了中華民族在積極追求人類共同價值方面的獨特優勢。在現代化的先進本質上,中國式現代化遵循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以追求實現人的自由和解放為根本遵循,并根據時代條件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這不僅突破了以蘇聯模式為代表的傳統社會主義的局限,而且充分發揮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先進性和生命力。在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將社會主義的具體實踐與現代化的普遍規律相結合,始終依據社會主義的性質設立現代化的發展圖景、推進現代化的實施路徑,以自己的事自己辦、自己的路自己走的奮斗姿態成功開創出獨具中國“個性”的現代化。
百余年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心懷使命、腳踏實地進行現代化探索的實踐,向世界證明了中國式現代化是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大地上的成功實踐。面向未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心任務擺在每一個中國人的面前,強國“兩步走”的戰略安排為我國邁向全面現代化構筑了堅實支撐。同時,中國式現代化的未來發展已成為眾多目光的焦點,我們仍將堅定地立于歷史發展潮流的正確方向,立于人類文明演進的向上趨勢,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更加堅定地以中國式現代化向世界書寫人類文明發展的嶄新篇章。
本文系2023年山西省高等學校一般性教學改革創新立項項目“‘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概論’課教學路徑研究”(J20230582)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黃雪麗系山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辛依謖系山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雙艷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