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統部署,明確提出要“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重點強調“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金融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是現代經濟的核心,也是實體經濟的血脈。推進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是習近平總書記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把握金融強國建設內在規律、總結國內金融開放歷史經驗作出的戰略部署,對我國金融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和助力金融強國建設,推進民族復興偉業具有重要價值意蘊。
一、推進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是加快金融強國建設的必由之路
縱觀世界歷史上與當今的金融強國,都具有高度開放的特征。不同時代的世界強國崛起均離不開高度開放的金融強國建設,在注重強大金融體系建設的基礎上,塑造具備全球影響力的國際金融中心。例如,17世紀大航海時代的“海上馬車夫”荷蘭,通過以資本擴張為核心的金融發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股份制公司、銀行制度、股票交易所、期貨市場等,將阿姆斯特丹打造成為了國際金融中心;18至19世紀工業化時代的“日不落帝國”英國,也是通過以國家信用為核心的金融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依托財政體系完善債券市場發展,建立了倫敦證券交易所;20世紀至今信息化時代的“超級大國”美國,通過以風險投資為核心的金融創新,建立與完善現代創業投資體系,在華爾街投行和紐約、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的支持下,將紐約打造成為了國際金融中心。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把握住“復關”“入世”等關鍵節點,金融領域改革開放持續穩步推進,逐步從“金融弱國”成長為“金融大國”。歷史實踐表明,穩步有序擴大金融對外開放,不僅有利于我國利用全球要素資源、促進經濟健康發展,也有利于深度參與全球金融治理、提升金融市場國際影響力。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階段,迫切需要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智能化需求,推進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進一步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倒逼建設國內強大金融體系,鞏固與增強香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匯聚全球性金融資本、調動要素資源高效配置,為加快金融強國建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重要保障。對此,除了要發揮金融在國家核心競爭力提升中的有力支撐作用外,還要在世界經濟金融領域中占據重要地位、擁有強大話語權與影響力,切實增強推動我國經濟發展、配置全球金融資源的能力。
二、推進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是實現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要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就需要把金融發展好,以金融高質量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從辯證的角度看,金融高質量發展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要基礎和重要構成,也是經濟高質量發展不可或缺的推進器和加速器。金融高質量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旨在建立一個可持續、開放、包容和創新的金融體系,為經濟提供穩定的融資環境和有效的資源配置。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堅持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要以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倒逼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我國金融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要實現金融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進行。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著力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確保國家金融和經濟安全”“要通過擴大對外開放,提高我國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和能力,增強國際競爭力和規則影響力,穩慎把握好節奏和力度”。推進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既是實現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活力、提升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的有效途徑和強大動力,對于營造更加優質的營商環境、健全更加安全的開放體系、提升金融市場投資信心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我國高質量發展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的充分釋放。邁入新時代新征程,我國迫切需要以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塑造新動能新優勢,倒逼國內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金融新體制,激發金融市場活力、優化融資結構體系和改善金融服務效率,為實現金融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
三、推進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一環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部署,也是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的主動作為。新發展格局的立足點在于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本質是暢通國內的經濟循環,但并不是封閉的國內大循環,而是雙向開放、相互促進的國內國際雙循環。這既需要依托國內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也需要塑造國際強大競爭新優勢,以高水平對外開放增強國際大循環的吸引力,為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提供具有可靠性和可持續性的良好外部環境。基于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方面,要合理有序安排開放順序,積極穩妥推動金融業對外開放。可見,推進實施更高水平的金融對外開放,是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舉措,無疑也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一環。
推進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能夠使國內國際金融市場深度互聯互通,通過強化開放合作、培育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爭取開放發展中的金融戰略主動,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巨大動能。從要素供給看,重點在于提高我國全球金融資源配置效率與能力,增加機構、業務、產品等金融要素供給,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水平。尤其是要把吸引和利用外資作為重大國策,通過發揮國內強大內需潛力吸引全球資源要素,為中國金融業注入新的活力。從制度供給看,關鍵要建設更高水平的開放型金融新體制,以金融領域制度型開放為重點,促進準入后規則等國際高標準的金融制度供給,增強國際競爭力和規則影響力。特別是要堅持以我為主的原則,把握好開放節奏與力度,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協議中金融領域相關規則,增強開放政策的透明度、穩定性和可預期性。
四、推進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是統籌金融開放和安全的戰略主動
統籌發展與安全、開放與安全,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原則。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經濟持續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上高度概括出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八個堅持”,其中一條就是“堅持統籌金融開放和安全”,強調“要著力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確保國家金融和經濟安全”。金融開放并不是“一放了之”,而是必須牢牢守好安全底線,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因為這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跨越的重大關口。作為主動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的戰略舉措,推進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必須要深刻認識到發展是安全的基礎、安全是發展的條件,要把握好開放與發展、開放與安全的辯證關系,做到既能“放得開”又能“管得住”,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
維護金融安全,是關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件帶有戰略性、根本性的大事。金融穩,則經濟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越是開放越要重視安全。因此,要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導,在著力推進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同時,確保國家金融和經濟安全,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動。一要以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金融安全。通過高水平對外開放增強金融業競爭力和抵御風險的能力,增加人民幣資產的國際屬性,增強金融市場和外匯市場的深度和韌性,以高質量的發展質效夯實安全基礎。二要以金融安全保障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通過積極參與國際金融監管改革,建立穩定、可持續、風險可控的金融體系,完善開放條件下的風險識別、預警、處置的“三位一體”機制,切實防范國際經濟金融風險對我國的外溢和沖擊,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五、推進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是助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現實途徑
歷史和現實一再證明,融入世界經濟發展是歷史大方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始終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經過40余年的發展,我國經濟實力大幅躍升,發展動力競相迸發,國際影響持續提升,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國際前沿創新的重要力量。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擴大高水平開放的決心不會變,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強調“中國始終堅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只有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斷加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力度,才能調動更多發展所需的資金、技術、市場、人才等優質資源,為中國乃至世界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金融是大國博弈的必爭之地。當前,世界經濟復蘇步履艱難,逆全球化思潮泛濫,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風險挑戰錯綜復雜。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宣揚所謂的“中國威脅論”,以“去風險”為名,不斷擴大“脫鉤斷鏈”范圍,金融領域也被納入其中。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要圍繞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以制度型開放為重點,聚焦投資、貿易、金融、創新等對外交流合作的重點領域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推進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深化金融領域體制機制改革,持續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既是我國主動作為贏得優勢、贏得未來的關鍵舉措,也是以中國擴大開放帶動全球共同開放、與世界共享中國發展機遇的責任擔當。
作者系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市委黨校基地研究員
責任編輯: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