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2024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天津時指出:“天津作為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要發揮科教資源豐富等優勢,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勇爭先、善作為。”天津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善作善成”重要要求,扎實實施“十項行動”,高標準規劃建設天開高教科創園。作為“一核兩翼多點”中的西翼拓展區,天開高教科創園西青園(以下簡稱“天開西青園”)主動承接核心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項目落地,成為西青區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戰場。本文通過分析天開西青園發展中存在的難點問題,對大力推動天開西青園高質量發展提出對策建議。
一、天開西青園高質量發展存在的難點問題
1.企業結構調整步伐不快。一是傳統制造業轉型壓力大。園區現有制造業企業約380家,傳統加工制造業企業占比近60%,技術附加值偏低,缺乏市場競爭力。二是產業研發投入不足。企業研發面臨資金困難、技術人才短缺等難題。調研發現,除天開西青園開園當年引進的項目外,2024年以來僅有30余家企業進行了設備和技術升級改造,大部分企業對加大科研投入持觀望態度。三是產業協同效應不明顯。天開西青園15個“園中園”之間橫向聯動不充分,難以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園區間產業協同效應不明顯。
2.創新能力提升效果不佳。一是科技創新動力不強。調研發現,多數存量企業習慣于依賴傳統生產模式和市場渠道,主動創新意愿不強,雖然近兩年天開西青園強化了對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領域的布局,但是尚未形成規模效應。二是創新平臺作用發揮有限。天開西青園已引進醫工所、超非凡等創新平臺,但平臺服務內容和方式較為單一,缺乏有效的協同機制,不能滿足企業多樣化的創新需求。三是創新資源整合難度大。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機制尚不健全,“握手通道”不暢,企業訴求和高校創新資源在有效整合方面還有欠缺。
3.產業發展支撐動力不足。一是天開西青園政策支持范圍與企業呼聲還有差距。天開西青園推出的政策更多以支持新注冊企業和科技類企業為導向,對存量企業的政策支持力度較低,導致存量企業在擴大政策享受范圍等方面呼聲較高。二是高端人才供應不足。天開西青園周邊有天津師范大學、天津工業大學、天津理工大學等高校,但由于區域周邊優質教育醫療資源不足、交通商業娛樂等生活配套相對不完善,對高端人才特別是技能型人才的“虹吸效應”尚未形成。三是存量載體盤活壓力較大。園區低效或空置載體較多,除云立方數據中心、學府商務大廈項目進展較為順利外,藍辰科技產業園、正威新材料產業園、大梁國際文化產業園等載體盤活難度大、成本高、周期長,短期內難以見到成效。
4.園區配套服務水平不高。一是金融支持力度不足。園區內缺乏完善的金融服務體系,對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不足,風險投資、天使投資等金融機構在園區內活躍度不高,“西翼金種子計劃”對新興產業和創新型企業投資幫扶力度不夠,不能滿足企業多樣化的融資需求。二是園區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受限于國家新出臺的相關政策,近兩年園區打通“斷頭路”、建設九年一貫制學校等計劃暫時擱淺,園區高壓電纜入地、自來水增壓、管網配套等基礎設施提升工程進展緩慢,與高標準建設天開園的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三是產業配套不足。園區內商業氛圍不濃,生活服務、商業服務、信息服務、市場服務等生產配套水平不高,存在“職住分離”“假日空園”等現象。
二、推動天開西青園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1.堅持高起點謀劃,核翼聯動構建高質量發展新格局。一是高標準定位建設方向。充分借鑒深圳、蘇州、上海等發展前沿地區園區建設的先進經驗,把天開西青園及周邊第三高教區定位為青年科創城,規劃建設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以產城研融合發展為導向,堅持科技創新、產業煥新、城市更新并重,打造宜居宜業宜學的智能園區。二是高水平謀劃發展目標。在天開西青園五年規劃和三年行動計劃基礎上,強化與“一核一翼多點”對接聯動、錯位發展,實現優勢產業與新興產業雙輪驅動,在核翼聯動的基礎上實現各園區細分化定位、差異化發展。三是高規格搭建管理體系。用好“兩級政府+規劃建設辦公室+平臺公司”高效運行機制,加大政策、資金、人才等各類要素保障力度,不斷提高天開西青園市場化運作水平。構建“1+4+9”園區招商網絡體系,在用好現有三支招商隊伍的基礎上,面向北京中關村、蘇州工業園區等定向高薪選聘運營總監、招商總監,建立“園中園”考核激勵機制,持續提升專業化運營能力。
2.建設“三個主題園區”,精準導入新質生產力。一是圍繞產業鏈布局三個主題園區。借助西青區五條產業鏈資源優勢,增強要素支撐,按照“龍頭企業—產業鏈—產業集群—產業生態”的培育路徑,在優勢產業延鏈補鏈強鏈上下功夫,結合國家政策導向、市場發展趨勢、產業現狀及發展前景,打造以智能測控、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為主題的產業園區。二是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招引方向。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在優勢產業、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三個方面加力,科學編制《天開西青園產業招商指引目錄》,明確重點產業細分門類和優質企業目錄,繪制產業鏈招商圖譜,按圖索驥、有的放矢,提高招商精準性。三是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優化載體布局。以國土空間規劃為依據,統籌區域開發進程、土地出讓策略和節奏、重點地塊包裝策劃等,對園區土地、廠房、樓宇和各類產業設施進行精細化管理,為產業發展“留白”“留綠”。
3.搭建“三大服務平臺”,做強科技服務體系支撐。一是搭建公共技術平臺。發揮南開大學應化所等六大平臺成果轉化優勢,打造一批概念驗證中心、技術轉移中心、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和公共研發平臺,布局小試中試等設施,加速科技成果實用化商業化,深度賦能科技企業創新發展。二是搭建資本合作平臺。以科技金融服務為核心,發揮好海河產業基金、天大九安海棠等基金群作用,設立天開海棠西青園專項投資基金等8支產業基金,鼓勵金融機構與園區科技企業拓寬合作領域、提升合作質效,助力企業加速成長壯大。推動天開西青園全面開放合作,加強與北京中關村及國內其他先進科創園的合作,積極探索與國際科技服務企業的合作。三是搭建公共服務平臺。突出“全周期”“前置化”服務理念,大力引育技術和商業驗證、檢驗檢測、知識服務等市場化的科技服務業,加深與天津市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合作,將服務貫穿于企業籌建、管理、經營、發展全過程,加快培育“全生命周期”創新創業生態。
4.實施“四項基礎工程”,招才引智促進結構優化。一是實施筑巢引才工程。用好創新創業英才“113計劃”等一系列人才工程,加大政策惠才、產業引才、平臺育才、服務暖才力度,以促進各類人才在西青安心、安身、安居、安業,聚焦做好“關鍵小事”和“發展大事”,營造人才發展的良好生態,推動各類人才資源向天開西青園聚集。二是實施傳統企業升級工程。緊緊抓住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中央預算內資金、超長期國債支持領域等中央政策機遇,鼓勵企業朝著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方向加大技術改造和創新投入,努力在新一輪產業變革中“分一杯羹”。三是實施政務服務優化工程。建立“天開西青園企業賦能中心”,打造“1中心5平臺”服務體系,實現政務服務事項“一站式”辦結,提高企業辦事效率。落實好“親商八條”政策措施,持續深化“樁基先行”“事前承諾”“服務上門”等工作機制,深化落實“標準地”改革等措施,讓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能夠全過程享受最大便利。四是實施基礎提升改造工程。著眼于服務好陳軍院士團隊新能源電池材料、中科納美生物材料、東鵬飲料北方生產基地等重點項目,加快推進園區基礎設施提升改造一期、二期工程,多方籌資打通園區“斷頭路”,實施好電力增容、高壓電纜入地、自來水增壓等工程。
5.營造“三個發展環境”,全面提升園區服務質效。一是營造“公平、親商、惠企”的政策環境。加快落地天開西青園政策“2.0版”,用足用好2億政策資金,更好引育創新成果、引聚創新人才。持續推進“天開西翼”品牌活動,鼓勵企業、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學術團體、行業協會等在天開西青園舉辦大賽、論壇、路演等創新創業活動,厚植科技創新沃土。二是營造“公正、規范、誠信”的法治環境。推行公、檢、法、司等公共法律服務進駐園區,為企業提供法律咨詢、商事調解等“一站式”便捷法律服務。全面推動“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全覆蓋,加強社會信用監管,規范涉企行政行為,更好體現執法溫度。三是營造“便利、安全、舒適”的生活環境。搭建智慧園區管理平臺,健全天開西青園人才公寓服務功能,完善園區交通網絡和公交線路,提升大學城商圈品質,加快與南站商圈、中北商圈聯動發展,全力打造宜居宜業的優質生活空間。
作者系天津市西青區精武鎮黨委書記
責任編輯:朱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