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博理是中國翻譯史上一位特殊的譯家,融通中西的文化身份使其詩詞翻譯獨樹一幟,尤其在處理詩詞的敘事關系上處處巧思,以敘事理性填充漢詩的詩意空間,實乃譯詞妙手。
敘事具有時間和空間的雙重屬性,詩人精湛的時空布局令時空融合,使得詩詞不僅是文字的表達媒介,也是一幅在時間與空間雙重交錯中流轉的藝術圖景。傳譯詩詞之敘事時,如何重構敘事時空影響著譯文的敘事效度。在此,我們鑒賞《水滸傳》沙博理譯本(OutlawsoftheMarsh,1980)中出自宋江之手的“西江月”一詞,并以《水滸傳》杰克遜譯本(WaterMargin,1963)和登特-楊父子譯本(TheMarshesofMountLiang,1994—2002)作為對照。
原詩:
自幼曾攻經史,長成亦有權謀。
恰如猛虎臥荒丘,潛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雙頰,那堪配在江州!
他年若得報冤仇,血染潯陽江口!
沙譯文1:
SincechildhoodIstudiedclassicsandhistory,
Andgrewupshrewdandintelligent.
Today,atigerenduringinthewilderness,
Icrouchwithtoothandclaw,intent.
Acriminal’stattoouponmycheek,
AnunwillingexileinfarJiangzhou,
Ishallhavemyrevengesomeday,
AnddyeredwithbloodtheXunyang’sflow.
杰譯文2:
InyouthIstudiedhardtheclassicsold,
AsoldIgrewIfixedmymindintense,
NowlikeatigerboldIhideinhole,
Andliewithtoothandclawtowaitmychance.
Myfacewasbrandedasacriminal,
AndthentoJiangzhouIwasbanished,
Butsoonthetidewillturn;I’llhaverevenge,
Andstainthisspotwithenemiesbloodgalore.
登譯文3:
Ipassedastudiousyouth,
Butlaterlearneddiscretion’sworth.
Likeatigerlyinginwaitonthehill
WithsheathedclawsIbidemytime.
AtpresentImournmybrandedcheeks,
Mybanishedstate,hereinJiangzhou.
Butthedayofmyrevengewillcome
AndthebanksoftheYangtzeswiminblood.
宋江因殺死閻婆惜而被刺配江州,在潯陽樓見景生情,感恨傷懷,在白粉壁上作了這首“西江月”。從敘事來看,該詞跳躍式地敘述了宋江的生平,所敘之事的時間跨度大,呈現“過去—現在—將來”三重時空關系。從幼時起筆,后述當下經歷,最后展望未來得志之日,形成了宋江一生的時空聯結,且有明確的時間和空間標記。面對原詩如此大的時間跨度,在譯詩中若不明確時間標記,很容易模糊時間界限,給讀者造成時空混亂的印象。現將原詞和三譯本中的時間標記匯總于下表中:
表1""三譯本時間標記
過去現在將來
時間標記自幼長成他年
沙譯sincechildhoodgrewuptodaysomeday
杰譯inyouthasoldIgrewnow
登譯passed…youthbutlateratpresenttheday…willcome
沙博理采用sincechildhood翻譯“自幼”。since一詞強調敘事的連續性和持續性,有助于確立時間線并增強連貫性,使讀者更好地理解事件之間的關系。相比之下,杰譯和登譯的敘事時間顯化程度都不如sincechildhood。敘述過往遭遇后,宋江訴說現狀,但原詩中并未出現明顯的時間標記詞。沙博理在譯詩第三句中用Today加上逗號的方式,顯化原詞的隱性時間標記,一方面與childhood形成時間上的對比,將譯詩的敘事時空從過去轉到當下,完成敘事時空的轉換,給讀者以明確的時間感。另一方面逗號造成停頓,起到“留白”的作用,譯詩敘事的故事感得以提升。其他兩個譯文中也都顯化了原詞的時間標記,但登譯本的現在時間標記atpresent是在翻譯“不幸刺文雙頰”一句時使用,這會使得讀者誤認為前句“恰如猛虎臥荒丘,潛伏爪牙忍受”是過去事件,實際上這是從過去一直持續到現在的狀態。
“他年若得報冤仇,血染潯陽江口”表達宋江對未來復仇的渴望,沙博理用shall+someday翻譯時間標記詞“他年”,someday通常用來表示希望、計劃或預期將來會發生的事情。沙博理的譯文再現原詞的時間標記,令譯詞時間線完整的同時,也表達出宋江對這一天到來的期待之情。相比之下,杰譯文未譯“他年”,而是采用Butsoonthetidewillturn的詩意表達,忽略了敘事時間。登譯文“theday…willcome”在敘事時間的強度方面不及沙譯,而且theday作主語弱化了宋江對于復仇的渴望心理,因此,沙譯“Ishallhavemyrevengesomeday,”在情感傳譯上更勝一籌。
在敘事空間方面,該詞提到三個地點標記,且每個地點都有具體事件。這些地點既標記地理坐標,又是敘事發展的交匯點,將讀者引入詩人建構的敘事空間。三個地點分別為“荒丘”“江州”和“潯陽江口”,通過不同地點之間的切換,不僅滿足了敘事發展的需要,還在敘事結構中形成了一種動態的交織關系,使讀者能夠深入地理解人物行為與情節發展之間的聯系。在將該詞譯為英文時,也應將三個空間內發生的事件完整呈現,以建構空間張力。原詞和三譯本的空間標記如下表所示:
表2""三譯本空間標記
空間標記荒丘江州潯陽江口
事件臥配血染
沙譯enduringinthewildernessexileinfarJiangzhoudyeredwithbloodtheXunyang’sflow
杰譯hideinholetoJiangzhouIwasbanishedstainthisspot
登譯lyinginwaitonthehillhereinJiangzhoubanksoftheYangtzeswiminblood
宋江將自己比作荒涼山丘上臥伏的猛虎,“猛虎”象征著力量和威嚴,“荒丘”在此句中具有隱喻意義,是出現的第一個空間標記,屬于意象性空間標記?!盎那稹痹诠艥h語中已成為原型意象,常常作為一個冷清、荒涼的地方出現,與主人公的孤獨心境相呼應。例如柳永《雙聲子》中“夫差舊國,香徑沒、徒有荒丘”,再如劉戩《夏彈琴》中“嗚呼鐘子期,零落歸荒丘”。沙博理、杰克遜和登特-楊父子分別將“荒丘”譯為wilderness、hole和hill,只有沙譯文的wilderness譯出了“荒丘”的內涵意義。wilderness是指未開發之地,而且具有難以生存的潛在意蘊,這與宋江采用“荒丘”比喻自己所處境遇的心情相匹配。
“荒丘”空間中發生的事情是“臥”和“潛伏爪牙忍受”,“潛伏”強調自己在默默觀察,積累力量,等待合適的時機。沙譯文中的intent實為點睛之筆,intent表明crouchwithtoothandclaw的姿勢是充滿目的的,強調了主語I的意圖和決心。該詞的使用加強了譯詩的情感色彩,傳達出宋江準備采取行動的強烈意愿。此外,沙譯將“臥荒丘”譯為enduringinthewilderness,將下文的“潛伏”在此處用enduring譯出,“臥”字則在下文中用crouch表達,譯出了蹲伏的動作。這種調換敘事順序的方式,突出了在荒野中持續忍耐的狀態,使得讀者能夠感受到主語I正身處動態情境之中。杰克遜將“臥荒丘”譯為hideinhole,強調的是隱藏的深度,沒有突出原詩中猛虎臥伏的動作。與沙博理譯文更注重主語靜待時機的狀態相比,杰譯本側重于對意象和畫面的傳達??梢哉f,沙譯文注重敘事,杰克遜譯本側重意象。登譯文中lying一詞弱化了“臥”的動作,hill也未準確建構“荒丘”的敘事空間。
原詞的第二個空間標記是“江州”,在該空間內發生的事件是“刺配”,同時還出現了表達宋江內心情感的“那堪”。三個譯本都將地點譯出,但在情感表達上略有不同。首先,在“配”的事件傳達上,沙博理采用名詞exile,杰克遜和登特-楊父子采用了banish的不同形態。在英語中,兩個詞都有“流放”之意,但exile更強調被驅逐者的離開和流離失所,而banish更強調對被放逐者的制裁。由此來看,沙譯本用unwillingexile既準確傳譯“刺配”這一事件,又借unwilling傳達出了宋江被刺配的感受。
原詞最后一個空間標記是“潯陽江口”,其事件是“血染”,“他年若得報冤仇,血染潯陽江口”表達了宋江深深的憤怒、決心和渴望復仇的情感。沙博理采用音譯法將空間標記譯為theXunyang’sflow,保留了原詩的地理信息。登特-楊父子譯為theYangtze,雖然這一譯法更易于被目的語讀者接受,但“潯陽江”這一地名在《水滸傳》中出現多次,早已被讀者所熟悉,譯為theYangtze不僅沒有必要,還會與上下文的空間標記有所疏離。在情感傳達上,沙譯文直接用Ishall起句,強調宋江的決心和愿望以及他對未來報仇行動的期待。杰譯文“Butsoonthetidewillturn;I’llhaverevenge,”先渲染了環境,將revenge的情感表達置于后面,導致復仇情緒降為次要表達。登譯文Butthedayofmyrevengewillcome的敘事方式側重theday,削弱了宋江的主體性。相比之下,沙譯文Ishall增強了主體的主動性,突出了宋江的決心和意志。此外,“血染”具有暴力的畫面感,沙博理采用動詞dye,杰克遜用動詞stain,兩個詞在行動主體的意志方面具有差異。dye指主體通過一些處理方法將顏色或染料滲透到物體表面以改變其顏色,stain是指因物質之間的接觸而在物體表面留下顏色、痕跡或污跡等。換言之,dye是指特意地染色,而stain可能是有意,也可能是無意。在譯詞的語境下,dye可以強調動作主體通過自己的行動染紅潯陽江口。據此,沙譯文重構的敘事時空突出了宋江復仇的心理。
在敘事時間和敘事空間的處理上,沙博理通過精準的詞匯選擇和句法構建,將原詩的情感、歷史背景和敘事空間巧妙地融合在譯文中,創造了一個富有情感共鳴和歷史感的詩意世界,保持了原詞的敘事張力。對敘事時空的精密處理充分展示了沙博理的文化敏感性和深刻的敘事意識,其譯筆使得詩歌的內涵在跨文化交流中得以充分傳遞和詮釋。
【本文為中國海洋大學研究生教育質量提升計劃建設項目精品示范課(HDYK23010)階段性成果?!?/p>
1施耐庵,羅貫中.水滸傳:漢英對照[M].沙博理譯.北京:外文出版社,1999:1155.
2Shi,Naian.WaterMargin[M].J.H.Jackson(trans.).Singapore:TuttlePublishing,2010:472
3施耐庵,羅貫中.水滸傳(第2卷)[M].登特-楊(Dent-Yang,J.),登特-楊(Dent-Yang,A.)譯.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4: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