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必須統籌好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的關系,全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同時,會議對2025年的經濟工作做出了詳細部署。實現經濟增量和存量之間的良性互動,不僅為中國實現經濟穩定、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
近期,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就當前經濟形勢進行了深入分析,并對2025年的經濟工作做出了詳細部署。會議強調,必須統籌好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的關系,全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會議指出,在全球經濟環境復雜多變、國內經濟面臨結構性調整的背景下,增量和存量的協調發展至關重要。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化國家,可以通過創新驅動發展,推動高技術產業、綠色產業的增量擴展,同時盤活存量資源,釋放更大發展潛力,從而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做優增量:推動經濟高質量新增長
近年來,全球范圍內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發展,人工智能、量子計算、新能源等新興技術正在重塑傳統產業模式。過去以投資、出口為主要驅動的增長模式難以持續,大國之間的技術競爭也在加劇,這就促使中國必須推動科技自主創新,優化產業結構,以增強經濟韌性和供應鏈的自主性。
推動科技創新是構建經濟新動能的關鍵。隨著中國經濟轉型加快,科技創新將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強勁動力。要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強化科研投入,優化資金分配,聚焦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生物技術、新材料等前沿領域的核心技術突破。這不僅有助于破解“卡脖子”技術難題,還能催生新興產業。同時,完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促進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的深度合作,加速技術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通過構建科技孵化平臺,支持中小型創新企業成長,打造創新生態體系。此外,應健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為創新活動提供制度保障,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加強國際科技合作,吸引全球高端人才和技術資源,提升中國在全球科技創新鏈中的地位。
另外,擴大有效投資是增強經濟增長內生動力的重要途徑。要加大對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綠色低碳發展等方向的投資力度。例如,推動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提升區域經濟聯通性;加快5G、人工智能和大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布局,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支撐。優化投資結構,引導資金流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培育經濟新動能。還需要創新投融資模式,加快金融市場改革,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等方式,激發社會資本參與重大項目建設的積極性。加強區域協調發展,支持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升級,挖掘區域發展潛力,為未來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還有不可忽視的一點,優化市場環境是釋放經濟活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首先,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減少行政審批事項,提高監管效率,為企業創造更加便利、透明的營商環境。通過數字化手段優化政務服務,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其次,完善市場化機制,全面落實公平競爭政策,打破行業壟斷和地方保護,保障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享有平等的市場準入和發展機會。第三,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對侵權行為的打擊,為創新型企業提供更加穩定的制度保障。此外,深化金融領域改革,健全融資服務體系,特別是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更多普惠性金融支持。最后,要擴大對外開放,優化外商投資環境,吸引全球優質資本、技術和人才流入。通過多方位優化市場環境,可以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釋放經濟潛力,為中國經濟持續增長提供堅實動力。
盤活存量:釋放現有資源潛力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企業積累了大量的廠房、土地等存量資產,同時,部分存量資源也出現了低效利用或閑置的情況。例如,房地產領域存在未售出的庫存房屋,部分地區的工業產能過剩,基礎設施項目的利用率不高等。這些問題導致資源配置效率降低,制約了經濟的進一步增長。因此,盤活存量資源、提升其利用效率,成為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任務。
首先,化解房地產存量風險是促進經濟穩定和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重要抓手。要穩步推進房地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因城施策優化供需結構。對于庫存較大的地區,應引導企業合理定價,加快去庫存步伐,同時加強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將部分商品房轉為公共租賃住房或長租公寓,滿足多層次住房需求。通過發展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等創新金融工具,支持房地產企業盤活存量資產,實現存量資產的市場化流通,緩解企業資金壓力。此外,要推動房地產企業兼并重組,淘汰高負債、高風險企業,優化行業結構,從而提升房地產行業的整體資源利用效率。地方政府也要對土地供給加大科學管理,避免土地過度開發,防止新庫存的產生。同時,完善房地產金融監管,嚴控房企過度舉債,加強購房者按揭貸款管理,防止風險向金融系統傳導。通過綜合施策,有效化解存量風險,穩定房地產市場,為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其次,優化閑置資源利用是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要全面清查各類閑置資源,包括土地、廠房、設備和資產等,建立動態管理和監測機制,為科學利用提供基礎數據支撐。通過政策引導盤活閑置土地資源,例如通過用途調整,將閑置土地轉為公共設施建設、保障性住房或綠色產業用途,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對于閑置廠房和設備,可支持企業進行技術改造或轉型升級,鼓勵發展新興產業、共享經濟模式或創新型創業項目,提升資源附加值。此外,地方政府可通過減稅降費、財政補貼等手段,鼓勵企業和社會資本參與閑置資源的開發利用。當然,對閑置資源的開發過程也要嚴格執行環保標準,避免低效和高污染的重復利用,從而最大限度優化利用閑置資源,為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
最后,要加大國有資產的改革力度,這是提升國有企業競爭力、優化資源配置、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環。要深化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更多社會資本,特別是戰略性投資者,優化股東結構,提高企業決策效率,推動技術進步和管理創新,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和市場競爭力。要強化國有資產監督管理,確保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優化資產配置,避免資源浪費和低效利用。同時,加強對國有企業的績效考核,落實責任追究制度,確保經營管理層的激勵與約束機制更加科學有效。
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具有強大韌性和寬廣的發展空間。實現經濟增量和存量之間的良性互動,不僅為中國實現經濟穩定、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通過盤活存量資源,可以有效緩解當前經濟發展中的瓶頸,提升整體資源配置效率;做優增量則為經濟帶來了新的增長動力,推動產業升級和創新應用。此舉將推動經濟結構的優化,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從而實現可持續、健康的經濟增長,確保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的長期競爭力與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