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居深山偏鄉的婺州孔氏后裔弘儒傳道、開枝散葉的傳奇故事就發生在浙江省金華市磐安縣盤峰鄉的櫸溪村。這座活著的圣裔古村,堪稱耕讀傳家的活化石。
婺州,是金華古稱,今屬浙江省金華市磐安縣盤峰鄉的櫸溪村。村子沿溪而筑,有數座石橋相攜南北。“四時之景,無不可愛。”《櫸溪里宅圖記》描述道,“古所稱避世桃源,何以加焉。”幾百年來,隱居深山偏鄉的婺州孔氏后裔弘儒傳道、開枝散葉的傳奇故事就發生在這里。這座活著的圣裔古村,堪稱耕讀傳家的活化石。
2024年10月25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的第十九屆全球人居環境論壇年會上,櫸溪村以“全球人居環境村落范例”榮獲2024“新可持續城市與人居環境獎”,成為2024年全球惟一獲得該獎項的村落。評委會認為,全世界只有一個“婺州南宗”,櫸溪村的人居環境具有惟一性。近千年來,這里的山水環境、生物多樣性沒有變,空間形態和街巷結構的原真性保存良好,氣勢宏大且特色明顯的傳統建筑群大量保有,精彩和多樣性的鄉村生活、聚落文化及家族禮制的傳承,均與婺州南宗這一孔子嫡傳裔孫在此聚居關系密切,是不可多得、寶貴的范例。
林廟三宗,鼎立南北
近900年前,因靖康之變“扈蹕南渡”的孔子后裔孔端躬一行20多人來到櫸溪落地生根。“林廟三宗,鼎立南北,衣冠后先輝映,猗歟盛哉。”說的就是山東曲阜之外,孔子后裔在浙江的衢州和婺州另被朝廷分賜兩座家廟的故事。不過曾經世人多知衢州為“南孔圣地”,卻少有人知深藏山中的“南宗闕里”櫸溪。
其實,櫸溪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孔氏家廟、18個清代和民國時期的明堂院落、900年前山東孔林帶來幼苗栽活的太公樹以及宋代的太公墓,最難能可貴的是聚族而居的孔氏后人。櫸溪村現有人口1300余人,孔姓占95%以上。從櫸溪發脈的孔氏后裔則達近2萬人,分布在周邊11個縣市的91個村落,是孔子后裔在江南的最大聚居地。
“從2022年至2023年,《孔子婺州南宗傳家》一書作者翟明磊、杏壇書院的主理人盧震和管理員采方山,他們用最原始的方式,走完了孔子婺州南宗聚居的92個村子,畫出孔子婺州南宗分布圖,摸清了孔子婺州南宗家底。”盤峰鄉黨委書記董君介紹說,在這92個村子中,有11個村近乎全村孔氏(其中6個村為百分之百孔氏),計十七支派、五盟宗,聚居在相鄰的11個縣市,共15118口人。“這樣的一個宗族,歷經千年仍緊緊聚集生活在一起,在世界宗族史上也是少見的,而像這樣的文化人類學意義上,深入到每一個村的毛細血管式的宗族遷徙史全域研究在國內甚至國際也是首次。”
董君表示,對孔子婺州南宗所做的田野調查,讓他們掌握了很多遺失在村落中的故事。92個村都有自己的故事,92個村以自己的方式詮釋了儒家思想,也讓儒家思想變得可親可見可感知。“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我們的許多村莊在逐漸消失。消失的不僅是村莊,還有對于先祖的記憶。某種程度上,我們是和時間在賽跑。92個村莊,彷彿祖先的血脈在汩汩流動,他們的基因、習氣都在子孫的身上。”
翟明磊則透露,尋訪的標準是婺州南宗孔子后代聚居村,“但即使只有一個人(孔子婺州南宗后代)的村莊,我們也會去尋訪;在宗譜和口頭傳說中曾經有人居住,但現已無人的廢村,與已下山移民的荒村,我們也會去。為了留下祖先村莊最后的回望,92個村子就是這么找到的。雖然還是會有遺漏,不過我們盡力了。”
他回憶起過程的艱辛:一開始,92個村子像92個盲盒,每個村子都是出乎意外,有驚喜有沮喪,也有不理解。“我們走過荒草萋萋的路,車前有野豬在跑,前面已看不到路,只見到海一般的芒草。為爬深山廢村九頭石,采訪團隊成員在夜行中扭傷了腳……站在空無一人的荒涼村落,我們卻似乎聽到了孔氏祖先的心跳。”當聽到一個孔家年輕人不解先祖為何要來到如此荒涼的地方時,翟明磊動情地說:“祖先為了逃避戰亂、屠殺,尋找到一個如此安全寧靜的家園,難道不是這片土地上最美的故事?”
傳遞火種,而非崇拜灰燼
時任東陽市文化局局長,婺派建筑學說創立者、全球人居環境論壇規劃設計委員會委員洪鐵城是最早提出孔子婺州南宗,并發現櫸溪孔子家廟歷史地位的學者。
家廟是孔子婺州南宗的實證。
孔廟是唐代開始朝廷勒令縣治所在地都要修建的公共祭祀建筑,而孔氏家廟是皇帝欽敕世家才能修建的。一個偶然的機會,洪鐵城在翻閱1993年《磐安縣志》時發現,在“北孔曲阜、南孔衢州”的定論之外,居然還有一個家廟。洪鐵城再找到櫸溪孔氏宗譜明確記載,而最有力的證據恰恰是衢州五經博士(七十代衢州南孔宗子)孔廣杓所寫的櫸溪孔氏宗譜序言:“南北之所由而三派之所自始也”。
1996月6月1日,當洪鐵城趕到櫸溪,看到的家廟是這樣的:墻上一個洞,里面有種香菇的、有中藥材加工廠,烘白術、元參的煙霧讓家廟黑乎乎的。還有鋸板廠,以及村民七七八八的農具全部放在里面。大門關不起來,甚至路都走不進,他要舉手抓著個東西、身體上抬才能跨進去。
探廟后,洪鐵城馬上在《中國文物報》上發表了《中國第三圣地:婺州南宗闕里》的7000字長文,由此成為打撈孔子婺州南宗第一人,引發史學界轟動,并得到了中國傳統建筑園林研究會年會會長、原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時年近90歲的單士元,以及清華大學建筑學者樓慶西等同行專家的有力支持。當時的櫸溪村廉村支書孔火春也動員全體黨員,只花了3天時間就將家廟搬空,整理干凈。
不料,家廟出師未捷,評“省保”失敗。這讓洪鐵城十分失望,他開始埋頭寫《沉浮櫸溪》,系統地為櫸溪家廟、孔子婺州南宗正名。同時曲線救國,花了兩年時間請來“三尊大佛”—中國最權威的古建、文物專家羅哲文、謝辰生、呂濟民來斷櫸溪家廟案。
羅哲文師從梁思成,曾任國家文物局古建筑專家組組長。看著孔火春期待的眼睛,他當場表態:“這個保護下來功不可沒,我們也感動,這是江南罕見的一座家廟。”回北京后,羅哲文和助手花了一個月時間對了上百張照片,確認櫸溪孔氏家廟是從宋到明清的遞修建筑,除了工字殿結構—只有在廟堂級的建筑中才會有這樣的工字殿結構,這是家廟最有力的證據;還有二龍戲珠梁、南宋柱礎兩大鐵證,甚至還根據光緒孔氏宗譜,找出元明兩代,族人就在現址祭祖的理據,最后確定:家廟始建于南宋無疑。“櫸溪孔氏家廟要申報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我們都支持。”羅哲文說。同時,羅哲文、謝辰生、呂濟民3位老先生發動了鄭孝燮、陳志華、樓慶西、張忠培、周干峙、張柏等全國知名古建專家為櫸溪孔氏家廟正名,后來干脆直接上書時任總理溫家寶,呼吁為當時僅為“縣保”的櫸溪孔氏家廟報“國保”開辟綠色通道,希望為以后類似的具有珍貴保護價值,且瀕臨險境、亟需搶救的文物建筑保護開辟一個新方法,而不必再通過縣保、省保、國保這樣一步一步去申報。“這條路走通了,就能救更多的東西。雖然綠色通道目前還沒有過第二例,但指定文物保護單位的方式產生了,這是三老的貢獻。”翟明磊表示。
2006年5月25日,國務院正式公布櫸溪孔氏家廟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櫸溪村也先后獲評“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村”等稱號。2011年,婺州南宗祭孔典禮入選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7年,婺州南孔研究會成立;2017年11月,孔氏家廟成功加入中國孔廟保護協會;婺州南孔文化入選首批“浙江文化標識”……“雖然山高水遠,櫸溪傳承的紐帶從未斷裂。歷經30余代,在櫸溪,儒家文化與鄉村生活融為一體,展示了儒家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董君說,“馬勒說過,傳統是傳遞火種,而不是崇拜灰燼。活著的櫸溪古村與那91個村莊正是火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