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廈門已蝶變為一座高顏值的生態花園之城,為國內外海灣型城市生態治理保護提供了“廈門樣本”。
每到周末,廈門市集美區的杏林灣海上自行車道便會成為眾多市民和游客的打卡地,其中包括在廈門居住多年的盧旺達人太歐(TheogeneHabumugisha)。
“這是我在廈門最喜歡的一個景點,我和朋友經常過來騎行。這里景色怡人、空氣清新,非常愜意?!彼嬖V記者。
杏林灣海上自行車道全長2.6公里,從海面上筆直穿過。騎行其中,猶如在海天一線間奔跑。然而,令人難以想象的是,昔日的杏林灣卻是魚塘遍布、環境臟亂、滿目瘡痍。
廈門位于福建省東南部,由沿廈門灣的大陸地區、廈門島、鼓浪嶼等島嶼以及廈門灣組成,城在海上、海在城中,是一座典型的海灣型城市。海灣型城市的生態保護是一項世界性課題,廈門也不例外。改革開放初期,由于海域面積小、開發強度大、經濟活動頻繁,包括杏林灣在內的眾多區域水環境生態遭到損害。
為修復生態環境,30多年來,廈門從筼筜湖綜合治理起步,帶動“海域、流域、全域”生態保護修復,探索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同并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如今的廈門已蝶變為一座高顏值的生態花園之城,先后獲得“聯合國人居獎”“國家生態市”“國際花園城市”“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最佳實踐成就獎”等20余項國家級、國際級生態領域榮譽,為國內外海灣型城市生態治理保護提供了“廈門樣本”。
“一灣湖水”開啟海域綜合整治
作為廈門市唯一的人工海水內湖,筼筜湖水域面積1.6平方公里,穿城而過,水清岸綠、白鷺翩躚?!斑@片湖面30多年來的變化可謂翻天覆地。”筼筜湖保護中心技術質量科科員鐘鵬澤告訴記者。
20世紀70年代,由于筼筜湖周邊居民產生的大量生活污水和300多家工廠的工業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湖中,筼筜湖水質惡化,垃圾漂浮,魚蝦絕跡,異味彌漫,生態環境十分惡劣。
80年代起,廈門市把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頂層設計中,一場治理筼筜湖的硬仗由此拉開帷幕。廈門市政府根據“依法治湖、截污處理、清淤筑岸、搞活水體、美化環境”的治湖思路,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經過30多年共5期的綜合整治,如今的筼筜湖從“一潭死水”蝶變為碧波蕩漾、百鷺齊飛的“城市綠肺”和“城市會客廳”。
以筼筜湖綜合治理為示范引領,廈門開始以點帶面,漸次開啟了對五緣灣、杏林灣、馬鑾灣、環東海域和環西海域等灣區的綜合整治。
“對待不同的海灣,治理時需要不同的對策?!睆B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楊盛昌教授告訴記者,在海灣整治工程中,當地根據海灣的生態特點開展“一灣一策”差異化治理,從而達到海灣各美其美。
退養還灘、沙灘修復,曾經的灘涂地同安灣“變身”濱海旅游浪漫線;海堤開口、退墾還海,曾經“一潭死水的馬鑾灣,如今成為廈門的“城市景觀臺”;內灣清淤、外灣疏浚,昔日被稱作“爛潮灘”的五緣灣如今成為匯聚300多家知名企業的“城市新客廳”……通過對灣區綜合整治,廈門打造出優美的濱海生活岸線和海洋生態景觀,構建了優美的海灣人居環境。
生態修復如何,鳥兒最有“發言權”。來自德國的李博瀚(BurkhardRisse)長期在中國生活,是一名觀鳥愛好者。在廈門,他發現了不少從來沒有見過的新品種。
“廈門鳥類品種多,白鷺洲、下潭尾紅樹林、雙溪濕地公園、筼筜湖等觀鳥場所位置好并且相對集中。我第一次到廈門就拍到白鷺、蒼鷺、夜鷺和黑領椋鳥?!崩畈╁嬖V記者。
作為廈門觀鳥協會會員,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生態環境規劃與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的吝濤也時常到筼筜湖畔拍攝鳥類。他認為,近年來湖區鳥類物種記錄持續增加,正是得益于筼筜湖整體環境的持續改善,人與鳥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已成常態。
“海上衛士”紅樹林筑牢綠色生態屏障
在海灣修復中,如何進一步保護海洋生態,穩固生態屏障,為海岸帶生態注入活力與韌性?廈門以紅樹林為代表的濱海濕地給出了答案。
紅樹林是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的木本植物群落總稱。它既可防風消浪,又能凈化海水、固碳儲碳,還能為魚蝦鳥類提供棲息之所,有“海岸衛士”“海洋綠肺”之稱。
走進廈門市翔安區的下潭尾紅樹林公園,一片郁郁蔥蔥的紅樹林映入眼簾,與海灣美景相映成趣。下潭尾紅樹林公園是福建省最大的人工重構紅樹林生態濕地公園,憑借獨特的紅樹林景觀,每天吸引著大量市民、游客到訪。然而,如今的“海上森林”,曾經卻是一片無序養殖的爛泥灘涂。此前,因盲目圍海、無序養殖,這片海域水體富營養化嚴重,紅樹林曾消失20多年。
為扭轉紅樹林生態惡化趨勢,2005年起,“中國紅樹林之父”林鵬院士帶領團隊在下潭尾成功培育種植100畝試驗林,下潭尾紅樹林生態修復工作從此開始。
從2010年到2022年,在自然資源部的支持下,下潭尾開展了兩期紅樹林生態修復工程,共種植紅樹林約85公頃,形成“綠色緩沖帶”,成為抵御臺風、風暴潮等海洋災害的天然生態屏障。
楊盛昌稱,作為“海洋綠肺”,紅樹林以極強的固碳儲碳能力,年碳匯能力達每公頃4.30噸二氧化碳。2017年8月,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碳中和項目啟動,確定下潭尾二期紅樹林為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的“碳中和林”示范基地,讓綠色低碳的理念從廈門走向世界。
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教授盧昌義介紹,這些“海岸衛士”不僅帶來生態效益,也增加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據官方數據顯示,下潭尾紅樹林公園游客最多時每天可達4.6萬人次,不但提高了周邊整體投資,改善了人居環境質量,也給廈門高質量發展創造了更多可能性。
據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調查顯示,截至2023年底,廈門全市已成規模的紅樹林達180公頃,主要分布在環東海域、鰲冠海域等地。
廈門海洋生態治理經驗走向世界
“廈門已成為全球海灣型城市高水平生態修復的典范,‘廈門經驗’值得學習借鑒。”前聯合國環境署執行主任兼聯合國副秘書長埃里克·索爾海姆(ErikSolheim)向記者表示。
30年來,廈門積極發展“藍色伙伴關系”,不斷擴大“海上朋友圈”,加強與全球海灣型城市在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生態修復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在哥斯達黎加舉辦海水養殖技術的海外培訓班,與泰國合作開展芭堤雅沙灘修復,與印尼合作在印尼北蘇拉威西建立比通聯合海洋生態站……
2005年10月,廈門首次舉辦“廈門國際海洋城市論壇”,與會代表共同簽署了關于全球可持續發展合作的《廈門宣言》,并一致提議在廈門定期舉辦“國際海洋周”活動。從2007年起,“廈門國際海洋城市論壇”正式升格為“廈門國際海洋周”,每年11月在廈門舉辦,吸引著130多個國家和地區、50多個重要國際組織參加。
2006年,東亞海岸帶可持續發展地方政府網絡(PNLG)秘書處永久落戶廈門,聯動10個國家53個成員城市共同推廣和實踐海岸帶綜合管理理念。
“海洋生態治理是全球面臨的挑戰。廈門曾是海洋國際交流合作的受益者,現在正在向貢獻者轉變?!睆B門市海洋專家組成員、廈門海岸帶綜合管理國際示范項目管理辦公室原主任周魯閩告訴記者。
2007年,廈門大學申報了中國首個海洋事務國際研究生項目,招收學生中約1/3來自印度尼西亞、孟加拉國、巴基斯坦等共建“一帶一路”國家。
2008年,“廈門國際海洋周”與“斯德哥爾摩水周”簽署協議,正式締結為姐妹周。一個關注海水,一個關注淡水,兩大活動成為全球推進水領域合作與交流的兩個最重要的平臺。
此外,廈門還建立了眾多海洋國際交流的平臺,包括APEC海洋可持續發展中心,金磚創新基地人才培養平臺,商務部對外援助海洋領域對外交流基地等,積極與世界同享廈門經驗,攜手推進海洋可持續發展。
“追求經濟增長是否必須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是很多發展中國家的時代之問。如今,廈門的生態保護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兩者并非非此即彼的關系,而是可以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浙江大學攻讀國際事務與全球治理專業的津巴布韋籍在華留學生米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