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特有的珍稀瀕危靈長類動物,1989年滇金絲猴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如今在大家的精心呵護下,滇金絲猴數量不斷增加,保護工作卓有成效。
作為中國特有的珍稀瀕危靈長類動物,滇金絲猴僅分布于云南、西藏交界處的高海拔地區,特殊的生存環境需求,使得滇金絲猴對環境的變化極為敏感,微小的生態擾動都可能對它們的存續構成嚴峻挑戰。1989年,滇金絲猴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云南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滇金絲猴的主要生存家園。這里有14個滇金絲猴種群,數量總共約2500只,占全國數量的65%,滇金絲猴就棲息于這里的原始森林中。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棲息地環境狀況改變,滇金絲猴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雪山精靈”的記錄者
李福惠是一位對滇金絲猴有著深厚情感的攝影師。他的鏡頭記錄了云南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這群“雪山精靈”日常生活中的無數精彩瞬間,截至目前,他總共拍攝了近兩萬張滇金絲猴的照片。
初見滇金絲猴,它們與李福惠想象中的模樣大相徑庭。“我原本以為滇金絲猴應該是金黃色的,所以稱之為金絲猴,但當我在白馬雪山上第一次看到滇金絲猴時,卻驚訝地發現它的毛色是黑白的。我就問當地保護站的站長,他告訴我滇金絲猴的毛色就是黑白色的。”李福惠回憶道,“它頭頂蓬起的毛發十分顯眼,嘴唇厚且紅,還長著上仰的鼻子。”李福惠眼中的滇金絲猴是一種極其獨特而美麗的生物。
接下來的日子里,李福惠幾乎將全部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了拍攝滇金絲猴上,他的拍攝也經歷了不同季節。春天,他拍攝到了幼猴和它的小伙伴們,感受到滇金絲猴的靈動與可愛;到了冬天,大雪中的滇金絲猴宛如國畫,詩意盎然。
在上山拍攝期間,李福惠充分融入了護林員的日常生活中,這不僅讓他與護林員們的關系更加親近,還與他們建立起一份別樣的默契與情誼。護林員還會帶著他更近距離地觀察、拍攝猴群,他們熟悉猴子的習性,知道怎樣既不打擾猴子,又能讓李福惠拍到好的畫面。比如,護林員會提前在有猴子的樹底下撒上南瓜子,等猴子睡醒下來覓食時,李福惠就能趁機拍攝猴子們的各種特寫。這些照片不僅是藝術與美的體現,更為滇金絲猴研究和保護提供了珍貴資料。李福惠把他到白馬雪山之后第一個月拍下的5000多張照片都捐贈給了云南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為此,管護局向他頒發了云南滇金絲猴研究中心專業攝影師證書。
在李福惠看來,滇金絲猴不僅美麗獨特,而且與人類有著許多相似之處。“我覺得這些猴子和人類許多東西是共通的。猴群的生活也是以家為單位,它們有自己的社會結構,有情感,有智慧。”李福惠說道。他希望通過自己的攝影作品,讓更多人認識和喜愛滇金絲猴,進而提升公眾對珍稀物種的保護意識。
扎根白馬雪山的保護者
在過去二十年里,云南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研究所的高級工程師和鑫明一直堅守在滇金絲猴保護工作的一線,與滇金絲猴結下了不解之緣。2004年,和鑫明從基層林業站轉來云南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維西分局工作。2007-2008年,他在野外跟蹤響古箐猴群,“每年有300天左右在山上,猴群走到哪兒我們就跟到哪兒。有時候我們的宿營地跟猴群距離也就幾百米。”和鑫明說道。在長期觀測的基礎上,他對猴群的社會結構、生態習性和食性等方面有了深入了解,這也為滇金絲猴國家公園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2008年,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著手籌建救護站,和鑫明被任命為負責人。盡管救護站人員有限,且需要24小時在崗值守,但和鑫明和他的同事們克服困難,始終默默堅守。2019年4月,他們成功救護了一只一個多月大的滇金絲猴小嬰猴,通過精心喂養照料,讓小嬰猴得以存活。這也是他們首次成功救助野生嬰猴。“從這只小猴的身上,我看到了小生命的頑強,更加深了我對滇金絲猴的感情。”和鑫明感慨地說。
除了救護站的工作,在2004年和2017年,和鑫明先后兩次參與了滇金絲猴維西片區種群調查。在2017-2018年的調查中,他帶領團隊前往10個地方展開調查,找到了9個猴群,其中3個是在瀾滄江流域發現的新種群。這一發現填補了瀾滄江流域滇金絲猴種群本底資料的空白,為后續的科研和保護工作提供了寶貴的依據。
此外,他在個體識別方面的工作成果也為后續科研工作提供了極大便利。目前他已出版《觀猴筆記》《白馬雪山動植物》2部著作,參與撰寫了7部著作,為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和滇金絲猴調查作出了重要貢獻。2024年3月,他執筆的《觀猴筆記》榮獲“第十二屆梁希科普獎”二等獎。該獎項是全國林草行業的最高獎勵榮譽之一。
科學保護實踐的支持者
2019年7月,在云南省林業和草原局指導下,由云南省環境發展基金會、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大理大學、大自然保護協會等13家單位共同發起成立了滇金絲猴全境保護網絡。該網絡為當地社區開展滇金絲猴巡護和管理工作提供了社會資源支持。
在滇金絲猴全境保護網絡的助力下,滇金絲猴棲息地的修復工作持續開展。對于保護地之外的猴群,通過成立社區公益保護地,組建專業的巡護隊,對猴群棲息地和數量進行細致入微的巡護監測,最終實現整個猴群的監測和保護管理工作。
“針對猴群棲息地破碎化這一嚴峻挑戰,我們積極探索創新,提出了極具前瞻性的‘踏腳石’策略,巧妙地利用現存的小斑塊建立起人工踏腳石,從而為猴子搭建起了在不同斑塊之間遷移的通道,有力地促進了猴群之間的交流與繁衍,進一步推動了整體保護工作的有效開展。”大理大學東喜瑪拉雅研究院的研究員黃志旁解釋道。
2022年,受云南省林業和草原局邀請,大理大學東喜瑪拉雅研究院黃志旁研究員參與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在蒙特利爾的第二階段會議。在“中國角”舉辦的極小種群物種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邊會上,東喜瑪拉雅研究院團隊提出了基于社區的滇金絲猴保護綜合模式,為滇金絲猴保護提供了新思路。該模式由政府和非政府共同主導,早期非政府組織在單點開展工作,獲得社區對保護的支持,并引導社會和政府關注保護;中國政府后期通過保護法規和經濟政策,全面促進社區的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從而實現物種的最終保護。這樣既帶動了滇金絲猴周邊社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又能很好地保護滇金絲猴。
根據大理大學東喜瑪拉雅研究院提供的數據顯示,在1979年滇金絲猴在野外被重新發現后,早期第一次全境監測,發現有20個猴群,數量不足2000只;隨著國家對生態保護的高度重視,特別是基于社區的滇金絲猴綜合保護模式的作用下,最近一次即第四次全境監測時,猴群數量已增加到24個,總數超過3500只。這無疑為滇金絲猴和更多瀕危珍稀物種的未來帶來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