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傳承要從幼兒啟蒙教育抓起。鄭州市鄭東新區第二實驗幼兒園以鄭州本土文化為載體,以項目式學習為方式,立足《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等文件精神,以幼兒為主體,圍繞“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核心素養上的和諧發展,融合“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聯結“黃河文化、商都文化、武術文化、戲曲文化、飲食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農耕文化”八大文化類別,運用“五式”策略實施幼兒園本土文化項目,即立體式文化挖掘、價值式項目啟動、任務式項目實施、多元式項目展示、全程式項目評價,助推本土文化在幼兒教育中扎根、傳承、發展和創新。
一、架構多方資源,進行立體式文化挖掘
文化資源是項目學習的實踐基礎。鄭州具有深厚的文化歷史和傳統,我們在問卷和訪談調查中發現,現今幼兒園文化活動繁榮、形式多樣,但“化”的內涵不夠凸顯,有待加強。
我們對本土文化項目學習資源未進行有效整合。存在問題如下:部分教師對本土文化項目學習認識不足,設計和實施能力不足,缺乏專業資源、工具、專業支持與引領。不少家長對鄭州本土文化認識不足,參與活動被動化。很多幼兒對鄭州本土文化了解不足,認知較窄,體驗不強。基于此,我們成立以“專家、教師、幼兒及家長”為成員的本土文化項目資源收集小組,通過“界定—分類—深化”三步走行動,多途徑收集資源并構建《鄭州本土文化資源手冊》。
一方面,基于安全性、適宜性、生活性原則,我們將本土文化界定為貼近幼兒生活、符合其認知經驗需要的鄭州本土文化。另一方面,結合問卷、訪談調查內容,我們通過教代會審議,完善補充家長和幼兒的看法,再加上專家實地的點評指導,將鄭州本土文化立體式地界定為黃河文化、商都文化、武術文化、戲曲文化、飲食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農耕文化八大維度,并將各維度文化以活動載體、基本信息、歷史起源、作用價值、驅動問題、思維導圖進行了具體資源支持,為后續項目的實施提供支持。
二、厘清驅動問題,開展價值式項目啟動
(一)選擇項目主題
項目主題的選擇決定了項目的整體走向,要關注文化性、梯度性和真實性,做到“三個基于”:
一是基于幼兒興趣。以幼兒為中心的項目實施需要充分發揮幼兒主體性,教師可通過文化活動中的師幼共議,來尋找和生發幼兒的文化興趣點。二是基于幼兒生活。項目學習的特征是讓幼兒在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過程中掌握和運用所學知識。教師要敏銳地捕捉幼兒文化生活中的經驗點和社會生活中的熱點話題,從而確立生活性的文化主題。三是基于主題課程。幼兒園現行的主題課程仍占據課程的重要部分,從主題活動中生發本土文化項目主題是一個重要途徑。教師可以橫向將某一主題內容與項目內容相關聯以確定項目主題,也可以縱向關注到主題課程中文化內容周期性的發展以確定項目主題。
(二)厘清驅動問題
核心驅動問題是項目學習的邏輯線索,驅動問題直接影響幼兒在項目中的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和參與度。有效的驅動性問題要具備開放性、價值性、可持續性、挑戰性、趣味性和真實性等顯著特征。
三、立足持續探究,深挖任務式的項目實施
(一)明確項目產品
公之于眾的項目產品是項目學習的典型特征,指向項目核心驅動性問題的解決,是幼兒綜合運用五大領域知識開展合作探究,最終解決問題的過程。需要關注的是項目產品的種類多樣,具體的手工作品是產品,宣傳片是產品,口頭的報告、多樣的表演也是產品,其綜合考慮的是幼兒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遷移,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是幼兒一系列探究活動的成果。
(二)分解驅動問題
在明確項目產品之后,師幼要共同探究和思考,通過回顧項目啟動,明晰項目目標,對達成項目目標還需要具備的知識和經驗進行梳理,將核心驅動問題分解為系列驅動問題,每個驅動問題對應一個或幾個任務清單,確保問題與問題之間具有聯結性,完成核心驅動問題分解。
(三)問題鏈動任務群
持續探究是項目學習的核心要素,在驅動問題分解后,形成一系列驅動問題鏈,要將這些驅動問題進一步轉化為可以完成的任務,規劃任務進程、任務產品及人員安排,經過一系列深入、持續的任務探究,通過具體的實踐性活動,支持幼兒分組合作,有目的、有條理地解決問題,最終形成完整項目產品。
如中班在商都文化項目主題“魅力商都,與‘銅’相約”中,教師設立核心驅動問題“在幼兒園中如何制作和展示青銅器”,明確項目產品為“仿制青銅器、青銅器宣傳展”。然后,為了加深幼兒對青銅器的認知,教師開展青銅器工藝制作現場授課和工藝欣賞。幼兒通過了解青銅器制作材料和流程,尋找材料、親身體驗制作,最終完成仿制青銅器的制作。師幼共同為青銅器文化布展,幼兒自主設計邀請函和宣傳語,整個過程關注生發活動,支持幼兒在親歷中深度進行項目實施。
四、鎖定素養進階,呼喚多元式的項目展示
核心素養是項目式學習的發展導向,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要關注幼兒六大核心素養的和諧發展,在項目展示的環節要將幼兒的發展過程、幼兒的素養提升全方位地進行展現。
如中班在民俗文化項目主題“縫縫補補布老虎”中,選擇民俗藝術典型代表非遺布老虎。基于幼兒的核心素養,以文化浸潤和藝術實踐為基礎,項目展示中不同尺寸、樣式、色彩搭配、五官造型的布老虎、虎頭帽、虎頭鞋、虎文化文創作品琳瑯滿目,培養幼兒的文化理解、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素養等,讓項目學習服務于生活需求。
五、拓展項目深度,聯結全程式的項目評價
全程評價是項目式學習的重要支撐,在評價時要關注評價內容、評價主體、評價方式的多元化,做到成果評價導行、多元主體參與、階段評價糾偏、全程評價貫穿,使項目深度發展。
成果評價導行,關注終結性、目標性的成果評價,以項目成果為評價載體,對幼兒成果達成的效果、核心驅動問題的解決、核心文化認知的效果和經驗能力的發展進行評價。多元主體參與,關注評價主體的多元性,根據項目主題的需要,進行幼兒、教師、家長、專家多主體評議。階段評價糾偏,在項目實施的各個階段結束后進行評價,做到項目實施事事有評價、環環有反思、步步有提升。全程評價貫穿,既需要關注前置的評價工作,為項目實施每個環節制定評價標準,又要借助評價量表、評選活動等將項目全程進行表現性和終結性評價,要做到全面和客觀。
如大班在戲曲文化項目主題“嗨,我們一起唱豫劇”中,師幼共同以“如何進行一場豫劇表演”為核心驅動問題展開項目實施。在項目評價環節中,一是教師關注幼兒豫劇項目中的各種表現,設定了項目全程評價量表。二是將項目成果作為評價載體,對幼兒是否解決核心驅動問題、是否獲得豫劇文化的深度理解、是否具有新的經驗和技能進行評價。三是開展多維度的幼兒自評和互評,加入家長評價和教師反思,全方位地對項目實施進行評價,并對下一階段文化教育提出展望。
在本土文化項目學習反復的探索實踐中,項目學習作為深化本土文化教育,促進本土文化扎根、傳承與發展行之有效的方式越來越得到驗證,項目學習以幼兒為主體,圍繞鄭州本土文化的項目內容,能夠為幼兒的文化認知、文化熱愛、文化認同與文化體驗提供實踐場域、豐富真實情境,使幼兒深度參與文化項目,形成文化理解和認同,提升文化傳承和創新能力。
(本文系2024年度鄭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重點課題“項目式學習下幼兒園本土文化活動開展的實踐研究”的成果。課題編號:2024-ZJKZD-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