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游戲是幼兒園常用的教育活動形式之一,其中建構游戲因其鮮明的主題、固定的場所、豐富的材料、極大的創造性深受幼兒的喜歡。幼兒參與游戲機會多、時間長,對于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合作意識、動手能力、創造能力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建構游戲中,教師通過為幼兒創設有利的條件和機會,運用多種手段給予幼兒科學有效的支持,從而促進幼兒在建構游戲中多元化發展。
一、理論指導實踐,掌握各年齡段幼兒的建構經驗水平
園所結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學習查閱相關書籍、資料,對各年齡段幼兒在建構方面的關鍵經驗、建構特點進行分析,并針對如何從具體環節入手讓幼兒更好地參與到建構活動中、如何提升幼兒自主建構游戲的能力和水平等問題展開探討。
二、創設適宜的環境,支持幼兒建構游戲的開展
園所設置班級建構區,利用移動組合柜、地墊等將空間進行分隔,科學合理地投放主體建構材料,如實木積木、插塑積木等,投放輔助材料,以物代物。教師給幼兒的搭建活動提供豐富的材料,滿足幼兒想象和創造的空間,如奶粉桶、紙杯、硬紙板等。建構方式多元化,如命題式搭建、自由搭建和模擬搭建。
三、創設“支持性環境”,將教育意圖融入建構游戲環境中
利用墻面或移動支架創設“支持性環境”。如通過進區卡來明確游戲的人數,通過游戲規則提醒幼兒輕拿輕放材料等。
利用實物模型或系列照片創設“支持性環境”。如搭建一艘輪船,用輪船的實物模型或圖片,幼兒可以通過觀察獲取相關的建構經驗,從而豐富對物體外形特征及結構的認識,保證建構作品的形象性、完整性。
利用建構技能圖示或搭建步驟圖創設“支持性環境”。
利用建構作品創設“支持性環境”。展示和分享幼兒完成的搭建作品,不僅能使幼兒獲得成就感,還可借助作品進行交流分享,既有助于幼兒經驗的提升,又是對沒有搭建體驗幼兒的前期經驗鋪墊。
四、開展園本教研,教師交流共促成長
通過“發現問題—確定主題—理論學習—現場觀摩—反思調整”的基本流程,教師解決實踐中遇到的真問題,如各年齡段幼兒的關鍵經驗究竟是什么,教師在建構活動中的指導形式有哪些等。
通過現場觀摩,教師了解各年齡段幼兒的實際搭建水平及上課教師的指導水平。初期以重點班級為觀察對象,隨后以點帶面,經驗分享,以小組教研、集體教研、現場觀摩等形式相互交流,提升教師的觀察指導能力。
五、把握游戲環節,多形式給予支持性策略,幫助幼兒提升自主建構的能力和水平
(一)活動前的準備
設計好玩的游戲,將建構技能巧妙地融入游戲情境中,讓幼兒在游戲中習得建構經驗。如“幫小兔鋪路”隱含了平鋪、延伸的技能,“小羊過河”隱含了架空的技能等。
(二)游戲中的觀察、指導
材料引導。如在給小動物搭家的時候,有的幼兒用幾塊積木就拼搭完成。如何讓幼兒體驗空間感,搭出較大的家呢?教師可投放熊貓、長頸鹿等玩偶,幼兒以實物為參照,就會知道,熊貓胖胖的,房子要大一點兒,長頸鹿高高的,圍墻要高一些等。
給予幼兒試錯的機會。如在搭高樓的時候,幼兒可能把較細的圓柱放在最下面作為支撐,把粗的圓柱放在了第二層、第三層,這樣的房子越高越容易倒塌。心急的教師此刻會立即指導幼兒,避免高樓倒塌的情況出現,但由于幼兒沒有親身體驗搭建失敗的結果,下一次也許還會犯同樣的錯誤。
情境體驗策略。教師可利用游戲情境來驗證搭建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如在搭建馬路的時候,當路面之間出現很寬的縫隙,平鋪的積木有厚有薄時,教師就可以提供一輛“小汽車”:“誰愿意當小司機開著汽車在你們的馬路上跑一跑,感受一下這個路面是否通暢?”
平行對比策略。小、中班的幼兒更多的是獨立或平行搭建狀態,如何讓幼兒在已有經驗上有所提升?如搭建房子時,有的房頂是尖的,有的是半圓的……這時教師加以引導:“你們搭的房子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幼兒可能就會關注到房頂、層數、外形的不同。在接下來的搭建中,幼兒就會借助同伴的作品習得一些新的經驗,在搭建技能上有所突破。
(三)活動后的分享
現場參觀。教師組織幼兒共同觀看搭建的作品,鼓勵幼兒借助實物作品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有現場代入感,幼兒更容易產生共鳴。
視頻再現。在視頻中最大限度還原搭建過程,大家在共同觀看中發現問題進行探討,為搭建技能和學習品質的分析提供了生動的參照物,有助于幼兒學習借鑒。
作品拍照。這樣可避免作品被損壞而無法看到。作品被粘貼在建構區的展示墻上,能夠滿足搭建幼兒的成就感,也為其他幼兒的搭建提供了參考。
收納整理,標識匹配提示。教師可根據幼兒年齡特點,采用不同的標識進行分類。如小班運用實物一一對應擺放,中班可提供同比例的標志符號,大班只需把積木的明顯特征進行繪制。這樣既減輕了教師的工作量,也讓幼兒練習了歸納分類,對積木的特征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了解。
(四)創設戶外建構區
幼兒園可投放舊輪胎、竹梯、紙箱等廢舊材料。幼兒在游戲中可根據自己的想象進行創意搭建,如城堡、公園、公共汽車等,充分享受建構游戲的樂趣。
六、通過多種有效的觀察指導,進一步提升建構游戲的實效性
(一)觀察、記錄,是教師提供有效的支持性策略的必備素養
表格式記錄。觀察項目清晰明了,可以更快捷地抓住觀察的要點作出評判。
白描式記錄。教師通過隨機地觀察,記錄有價值的游戲片段或事件,進而分析調整。
遞進式跟蹤記錄。建構游戲是一個持續性的過程,可通過圖文結合、持續觀察的方式記錄幼兒的學習軌跡,將幼兒每次的操作過程以圖文的形式進行記錄,最后進行總結性的客觀評價。
(二)適宜的介入是促進幼兒學習與發展的重要途徑
當幼兒在建構游戲中出現負面行為或者產生安全隱患時,教師要立即介入。當幼兒遇到操作上的困難或思想游離到了建構活動之外時,教師可以延遲介入,觀察此時的幼兒是如何解決問題的,是否能夠自主重新回到游戲活動中等。
(三)科學的指導方式,有助于提升幼兒的建構能力
教師指導建構游戲的主要方式分為直接指導和間接指導,如下表。
七、研究成果
張巧巧主持的市級課題“幼兒園建構游戲中教師支持性策略的實踐研究”順利結項。張巧巧、賈雅芳組織的建構游戲“美麗的洛邑古城”獲省二等獎。宋業瑞、王凱麗組織的建構游戲“美麗的洛浦公園”獲省一等獎。辛會真、曹華組織的建構游戲“我愛北京天安門”獲省二等獎。孫小霞、張燦燦組織的建構游戲“我心目中的航空母艦”獲市二等獎。
(本文系2020年洛陽市教育局中小學教研室課題“幼兒園建構游戲中教師支持性策略的實踐研究”的成果。課題編號:LYKTCG2027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