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的尾聲,留學圈的新聞接二連三。
先是2024年美國《門戶開放報告》正式發布,數據顯示印度反超中國成為了赴美留學的第一生源國。
緊接著,多所美國大學發出“警告郵件”,一時間關于“特朗普上臺前,請留學生速速返美”的新聞甚囂塵上。
再后來,美本早申放榜,所謂“哈佛大學中國大陸學生0錄取”的標簽瞬間席卷全網,引起留學生家庭的一陣恐慌。
2024年11月7日,中共中央組織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10部門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做好留學人才回國服務工作的意見》,給無數想回國發展的留學生們打了一劑強心針。
適逢告別2024、迎接2025的關鍵時刻,筆者便帶著對這些現象的思考與疑問,再次與SpecialA特優生創始人黃中陽展開了一場對話。
在交流中,黃中陽不僅分享了他對這些問題的看法,也以一個國際教育前沿學者的視角,講述了對中國孩子未來的留學趨勢的獨到見解。
AI浪潮之下,市場需要什么樣的人才?
在2024年的諾貝爾獎頒獎禮上,AI成為了全球矚目的“最大贏家”。
人工智能模型所帶來的深刻變化意義重大,足以讓其開發者和有關基礎研究領域的科學家獲得科學界的至高榮譽。2024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三位科學家,表彰以AlphaFold為代表的AI技術在蛋白質研究領域的革命性影響;與此同時,兩名科學家因機器學習方面的貢獻分享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聚焦美國大學,同樣熱鬧非凡。計算機“神校”之一的卡內基梅隆大學(CMU)擬于2025年秋季學期增設人工智能系統管理碩士專業,為廣大學子提供新的學習與發展機遇。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HU)凱瑞(Carey)商學院,則是于2024年把商業分析與風險管理碩士與信息系統碩士兩大熱門項目融入AI元素,并完成改名。
可以說,AI的火熱之風,已經迅速在一年間席卷全球,同時對教育、科技與就業帶來了“風險與機遇并存”的影響。
美國加州最近就誕生了一條“有趣新聞”:加州州長此前表示,2025年1月1日起,加州州級最低工資將統一提高至每小時16.50美元,不論雇主規模大小。
乍看上去,這個提議對加州人民來說絕對是個利好,畢竟誰會不喜歡“加薪”二字呢?
可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加州選民竟然以微弱差距否決了這一提案,這也是近30年來,美國首次出現州級最低工資提高的提案被選民否決。
反對者的理由很直接—政府干預市場并強制提高工資,很可能會帶來增加雇主成本從而導致大量裁員的不良后果。例如他們所最擔心的:雇主會更傾向于使用AI來替代員工。
這就引發了一個很熱門的討論—AI到底能不能替代人的工作?
在一些教育專家與知名學者的最新言論中,答案似乎已經不言自明—斯坦福大學李飛飛教授建議斯坦福大學的招生辦在招生的時候,盡量多考慮能夠深度使用AI的學生;美國奧數國家隊前任總教練、卡內基梅隆大學數學系教授羅博深亦認為AI將全面超過人類,培養“高級工具人”沒有出路。
這也與黃中陽的看法非常吻合:在現階段,他認為中國的孩子們要打開自己的思路,嘗試去理解和擁抱AI。一個會用AI的學生可以穩定自己的下限,一個善用AI的學生則可以提高自己的上限。
只有不僅僅把AI當作工具,而是深度理解、挖掘和探索,加以對應領域的深刻洞察,才可以實現真正的1+1>2,也才能做到不被AI所替代。
AIforEducation,特優生的學生正在快速起跑
在黃中陽所提倡的教育理念中,“讓學生早點起跑”始終是核心要義。
針對“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國際教育中的應用價值,黃中陽舉了一個很形象的例子—如果一個學生在成長和學習的過程中不走彎路,他可以從8、9年級就開始奮斗,等到24歲他就已經奮斗了10年了,那么這奮斗的10年,如果能夠聚焦在某個領域的話,那他毫無疑問就已經成為了一個專家。這時,你再給他6年時間的發展,等到30歲時,他當然可以無限接近所謂“成功人士”的這個title了。
也就是說,對于中國學生而言,如果等到了大學再去了解和學習最新興、時代最需要的技術,那么實際上無論多么努力都只能是慢人一步。
在特優生,黃中陽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因此,早在AI成長為“網絡熱詞”之前,特優生教研院STRI(SpecialTeachingamp;ResearchInstitute)就已經早早開始了建議—所有學生不管專業方向如何,都應該學習一些計算機知識,這是未來社會中必備的基礎技能。
當AI之風開始隱隱發力,黃中陽著手為學生們打造了一個個全新的AI相關項目—
請字節跳動和布朗大學科學家教學生用自然語言多次深度交互做App,幫助學生與AI實現深度交互實踐;開展對ChatGPT商用價值、多樣性工具體驗等研究,讓學生探索GPT與自身專業關系,如歷史專業學生用GPT研究二戰歷史;讓不會寫代碼的學生,使用AI工具創造自己的網頁和App,幫助學生創作AI相關作品,培養學生理解GPT及AI角色、將其作為工具并具備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學習項目,對初高中學子來說無一例外都顯得非常超前。
以“創造自己的App”為例,學生先是要通過使用sider等AI工具,體驗利用人工智能來提取需求和生成代碼,可以怎樣提高開發效率;緊接著還將直接參與Android應用的設計與開發工作,通過實操來積累開發經驗;最終在完成穩定性與兼容性測試,并最終實現打包的同時,領悟UI設計、AI技術編程語言等多維度技能……特優生學子也因此能夠在登陸美本學習之前,搶先一步完成對自我技術能力的革新。
這讓我想起了斯坦福新任校長喬納森·萊文(JonathanLevin)在該校2024級開學典禮演講中所強調的內容:
“大學生活的核心在于提出問題,在于接受你們未知的事物—總會發現新的方法來解決一項課題、重構思維模式,或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如果一名學生對某項新興事物的理解,可以早于其他競爭者的話,那么他就能提出更深度更有價值的問題,從而實現更深層次的思考,而這種思維的提升和突破又可以以裂變的方式實現指數級增長。
我想這大概就是從特優生走出的學生們可以更快速也更輕松地適應美國大學生活的原因之一。
當名校申請發生“劇變”,回歸本質的重要性正在提升
曾經在就業市場風光無限的金融工程(MFE)等專業受到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和金融市場巨變的沖擊后,被譽為“彩票校”的哥大項目就業率暴跌為37%;盲目追逐藤校的風氣漸弱,導致許多全美TOP30名校的早申申請量暴增(如紐約大學、埃默里大學等),中國赴美留學生競爭壓力大幅增加;海外院校在AI專業設置上誕生了許多新變化(除新項目外,還出現了眾多人文社科與信息科學交叉融合的專業)。面對海外名校申請趨勢的巨大變化,我們理應用一種更加動態的眼光來重新審視。
對此黃中陽認為,在科技革命風暴下,OpenAI、谷歌、Meta和微軟等大型AI平臺挑戰著人們固有的技術經驗和認知,“人”的價值和邊界正在被重新評估。在未來的留學申請中,我們應該重視讓學子“回歸本質”,或者說“把人當成人”。
什么叫“把人當成人”?換句話說,就是要讓學校觸摸到學生的溫度。所謂“溫度”,切入點自然主要集中在人文層面。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發布的《工作的新未來》報告指出,人工智能時代,人需要更像人,人更需要展現人際同理心和領導能力。不管在什么崗位上,社交能力和情感技能都顯得尤為關鍵。
羅博深亦在最新的采訪中強調:“在新時代,我們需要擺脫過去狹隘的競爭觀,走向合作共贏。那些愿意幫助別人,有合作意識的孩子,才會擁有更多的機會。”
特優生在這一方面同樣下足了功夫。
在美國,有一所被譽為擁有最純粹博雅教育體驗的學校—深泉學院。這里就像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烏托邦社區,徹底貫徹“勞動、問學、自治”的立校原則。深泉的學生除了學習,每周至少要花20個小時做農活,所有學生都是社區中的一分子,學生不僅要完成高強度的學業,而且要承擔自己在社區中的職責。
黃中陽便把深泉學院的這種做法融入到了特優生的項目之中。L同學在前些日子,就剛剛完成了他16天的農場務農生活,同時還將他在農活中收集到的動物自然肥料分享給了其他特優生學子,用于一個農作物項目。整個活動周期幾乎完全摒棄了功利性,而是立足于學生的自我感受,學生們在鍛煉獨立生活能力與發散性思維的同時,也加強了對接資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心靈的奇旅”與“落地的實踐”的完美結合。
同理,在巴米揚大佛文化主題項目中,特優生教師帶領學生創建了公益性質的公眾號,并為之設計了一次線上展覽。學生們從歷史、藝術、宗教、社會等不同維度完整介紹了巴米揚大佛的有關情況,在提醒人們記住歷史的同時,也產出了高質量的項目成果。
而在云南傣族織錦項目中,特優生學子在西雙版納親身體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織錦文化,不僅開闊了中華民族文化的視野,還協助非遺傳承人利用互聯網做好織錦產品的宣傳推廣。
在公益且充滿人文關懷的項目歷練中,特優生學子行走天下,用腳步丈量世界,以實踐提升能力,在收獲中感悟成長,在對現實問題的深層次思辨和參與中,構建了全方位的基本素養和必要技能,也在潛移默化地完成對孩子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從特優生走出的學子,不僅可以更加順利地實現海外留學的目標,也為未來的職業發展埋下了一筆“隱形的寶藏”。
“我希望從特優生走出的學生里,能誕生一位‘中國的埃隆·馬斯克’。”這是黃中陽對學生們殷切的期望。如今,一批又一批當年的特優生學子紛紛成長為不同領域的專家,正在腳踏實地地影響世界;正在努力拼搏的特優生學子,一個個眼中充滿了希望,行動充滿了干勁。
我們應該對這些中國孩子的未來滿懷期待,我們也有理由相信,“下一個鄭欽文與周冠宇”正在脫穎而出,即將在屬于他們的世界里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