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懸鈴木方翅網蝽是一種外來入侵害蟲,該蟲近幾年在菏澤發生普遍,對懸鈴木的危害日益嚴重,造成葉片失綠、干枯、萎黃,導致樹木提前落葉、樹勢衰弱,甚至死亡。介紹了懸鈴木方翅網蝽的生物學特性、為害特點、發生規律,并提出了綜合防治措施,包括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旨在為懸鈴木方翅網蝽害蟲的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懸鈴木方翅網蝽;發生規律;防治技術
文章編號:2096-8108(2025)01-0089-04 中圖分類號:S763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文獻標志碼
Occurrence Regularity and Control Techniques of Corythucha ciliata Pests
ZHANG Yulong
(State-owned Economic Forest Farm in Mudan District, Heze City, Heze Shandong 274000, China)
Abstract:Corythucha ciliata is an alien invasive pest. This pest has been widespread in Heze in recent years, and its harm to Platanus acerifolia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It causes the leaves to lose green, dry, and yellow, resulting in early defoliation of trees, weak tree vigor, and even death.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damage characteristics and occurrence regularity of Corythucha ciliata were introduced, and the comprehensive control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including physical control, biological control and chemical control, in order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control of Corythucha ciliata.
Keywords:Corythucha ciliata; occurrence regularity; prevention technique
懸鈴木是一種綠蔭效果較好的園林綠化樹種,近年來在我國各地廣泛種植的有3種,分別為一球懸鈴木(Platanus occidentalis Linn. )(美桐)、二球懸鈴木[Platanus×acerifolia (Aiton) Willd. ](英桐)、三球懸鈴木(Platanus orientalis L.) (法梧)。然而,隨著懸鈴木種植面積的擴大,方翅網蝽(Corythucha ciliata )對懸鈴木的危害也日益嚴重。目前菏澤市牡丹區懸鈴木苗木面積418 hm2,城鄉街道、公園、小區等多有栽植,方翅網蝽是主要以成蟲和若蟲群集在寄主葉片背面刺吸汁液為害,為害初期葉片形成黃白色斑點致使葉片失綠,嚴重時葉片由葉脈干枯至整葉萎黃、青黑及壞死,從而造成樹木提前落葉、樹木生長中斷、樹勢衰弱,甚至死亡[1]。因此,研究懸鈴木方翅網蝽的生物學特性、為害特點、演替動態以及有效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義。
1 生物學特性
懸鈴木方翅網蝽為半翅目網蝽科害蟲,主要為害懸鈴木、菩提樹、楓樹等樹木,對植物的生長發育和經濟效益造成重大損失。了解懸鈴木方翅網蝽的生物學特性,對于有效防治和管理其數量具有重要意義。
1.1 形態特征
1.1.1 成蟲
懸鈴木方翅網蝽成蟲呈卵形或長圓形,體長3.2~3.7 mm[2],寬約2~3 mm。在兩翅基部隆起處的后方有褐色斑;頭兜發達,盔狀,頭兜的高度較中縱脊稍高;頭兜、側背板、中縱脊和前翅表面的網肋上密生小刺,側背板和前翅外緣的刺列十分明顯;前翅顯著超過腹部末端,靜止時前翅近長方形;足細長,腿節不加粗;后胸臭腺孔遠離側板外緣。
1.1.2 幼蟲
懸鈴木方翅網蝽幼蟲呈橢圓形,身體長約2~3 mm,寬約1 mm。幼蟲的體表有許多刺狀突起和白色粉末,呈現出白色或淡黃色。
1.1.3 卵
懸鈴木方翅網蝽卵呈橢圓形,長約0.8~1.0 mm,寬約0.5~0.6 mm,呈白色或淡黃色。雌蟲產卵期長,每只成蟲產卵200~300粒。
1.2 為害特點
方翅網蝽對懸鈴木的為害主要表現為吸食葉片,導致葉片枯萎、生長緩慢。成蟲和幼蟲均以懸鈴木的嫩葉和嫩芽為食,成蟲主要在葉片背面吸食,幼蟲則在葉片正面吸食。方翅網蝽的為害程度受氣候、地理環境和懸鈴木品種的抗性等因素影響,其為害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2.1 吸食樹液
懸鈴木方翅網蝽的幼蟲和成蟲都以吸食植物汁液為生,會造成植物的營養損失和生長發育受阻。
1.2.2 分泌蜜露
懸鈴木方翅網蝽在吸食植物汁液時會分泌出大量的蜜露,這些蜜露會堵塞氣孔和葉片,影響植物的呼吸和光合作用,加重植物的營養損失和生長發育受阻。這些蜜露會吸引其他昆蟲,如螞蟻、蜜蜂等,進一步增加其對植物的危害程度。
1.2.3 傳播病原體
懸鈴木方翅網蝽在吸食植物汁液時也會傳播一些病原體,懸鈴木方翅網蝽是懸鈴木葉炭疽病病原菌及潰瘍病的主要傳播媒介[3],會對植物造成二次危害。
1.2.4 密度爆發
懸鈴木方翅網蝽的數量波動周期為2~3年,當其數量爆發時,會對植物造成極大的危害,導致植株死亡或衰弱。此外,懸鈴木方翅網蝽密度爆發還會引起其他昆蟲的大量繁殖,形成“昆蟲災害鏈”,影響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
2 發生規律
懸鈴木方翅網蝽主要為害懸鈴木等植物,對植物的生長發育和經濟效益造成重大損失。了解懸鈴木方翅網蝽的演替動態,對于有效防治和管理其數量具有重要意義。
2.1 生活史
該蟲一年發生4~5代。5 月開始發生第 1 代,歷時 50 d 左右,在 7、8、9 月,1 個世代歷時 40 d 左右。懸鈴木方翅網蝽的生活史主要分為卵、幼蟲、蛹、成蟲4個階段。
2.1.1 卵期
懸鈴木方翅網蝽的卵期在春季4月份,卵一般產于懸鈴木樹皮上,每個卵囊內可孵出10~20只卵,卵孵化后幼蟲自卵殼中鉆出。
2.1.2 幼蟲期
懸鈴木方翅網蝽的幼蟲期在夏季,即5月—8月份。幼蟲在樹皮上吸食植物汁液,同時分泌出大量的蜜露,促進黑煙霉菌的繁殖。
2.1.3 越冬期
懸鈴木方翅網蝽的成蟲在10月下旬越冬。翌年4月,越冬成蟲開始尋找營養豐富的樹皮,吸食植物汁液。成蟲的越冬是其數量增長的重要時機。
2.2 數量動態
懸鈴木方翅網蝽的數量波動周期一般為2~3年。在自然環境中,懸鈴木方翅網蝽的數量呈現出明顯的周期性波動,每隔2~3年就會出現1次數量高峰期。高峰期一般在春季至夏季,懸鈴木方翅網蝽的數量急劇增加,數量最多時可達200~300只/葉。對植物的危害也達到最高峰。而在數量低谷期,懸鈴木方翅網蝽的數量則急劇下降,對植物的危害也逐漸減輕。
懸鈴木方翅網蝽數量波動的周期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例如天敵、寄生蟲、氣候、植物抗性等,這些因素的變化都可能影響懸鈴木方翅網蝽的數量波動周期,導致其出現周期性的變化。
2.3 演替動態
2.3.1 初始階段
在懸鈴木方翅網蝽的數量較少時,植物的生長發育受到輕微影響。同時,天敵和寄生蟲的數量較少,對懸鈴木方翅網蝽的控制能力較弱。
2.3.2 爆發階段
隨著懸鈴木方翅網蝽數量的增加,它們對植物的危害也越來越明顯。在高峰期,懸鈴木方翅網蝽的數量急劇增加,對植物的危害也達到最高峰。同時,由于懸鈴木方翅網蝽數量增加,天敵和寄生蟲的數量也隨之增加,但它們對懸鈴木方翅網蝽的控制能力仍然較弱。
2.3.3 衰退階段
隨著高峰期的結束,懸鈴木方翅網蝽的數量開始下降。在衰退階段懸鈴木方翅網蝽數量急劇減少,對植物的危害也逐漸減輕。同時,天敵和寄生蟲的數量也隨之下降,但它們對懸鈴木方翅網蝽的控制能力逐漸增強。
2.3.4 平衡階段
當懸鈴木方翅網蝽數量下降到一定程度時,天敵和寄生蟲的數量也相應減少,但它們對懸鈴木方翅網蝽的控制能力已經有效。此時,懸鈴木方翅網蝽數量和天敵、寄生蟲數量達到一種平衡狀態,植物的生長發育也得到有效控制。
2.4 演替動態對防治的啟示
懸鈴木方翅網蝽的演替動態表明,懸鈴木方翅網蝽的數量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天敵、寄生蟲、氣候、植物抗性等。因此,在防治懸鈴木方翅網蝽時,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制定相應的防治措施。
在初始階段,應注意及時發現和采取措施控制懸鈴木方翅網蝽的數量。在爆發階段,應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控制懸鈴木方翅網蝽的數量,避免其對植物造成重大危害。在衰退階段,應及時調整防治措施,以避免天敵和寄生蟲的數量下降過快,無法對懸鈴木方翅網蝽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在平衡階段,應加強植物管理,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促進天敵和寄生蟲的繁殖,達到懸鈴木方翅網蝽數量和天敵、寄生蟲數量達到一種平衡狀態,以實現長期有效的防治。
總之,了解懸鈴木方翅網蝽的演替動態,對于科學合理地制定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義。在防治懸鈴木方翅網蝽的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以實現長期有效的防治效果。
3 綜合防治技術
3.1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方法包括人工捕捉、粘板捕捉和黃板捕捉等。人工捕捉主要通過定期檢查懸鈴木葉片,發現方翅網蝽時及時捕殺。粘板捕捉和黃板捕捉則利用方翅網蝽對特定顏色和黏性物質的趨性,吸引并捕殺成蟲和幼蟲。懸鈴木方翅網蝽的物理防治技術包括以下幾種。
3.1.1 手摘
手摘是一種最簡單、最有效的防治方法之一,適用于懸鈴木方翅網蝽數量比較少的情況。在成蟲期,手摘成蟲及其卵和幼蟲,然后將其放到肥料堆中進行處理,若附近沒有肥料堆,可以進行深埋或燒毀處理。
3.1.2 噴水清洗
噴水清洗是一種較為常見的防治方法,適用于懸鈴木方翅網蝽數量較多的情況。幼樹期,可使用噴水器將葉片、嫩枝等部位沖洗干凈,將懸鈴木方翅網蝽清除。成齡樹樹體高大,可用高壓水槍或者城市清潔用水炮車對其清洗,可以清除懸鈴木方翅網蝽及其他害蟲、灰塵及果毛飛絮。
3.1.3 熏蒸
使用低毒的農藥進行熏蒸,可以殺死懸鈴木方翅網蝽和其他害蟲。這種方法需要注意安全,遵循農藥的使用說明,避免對人體和環境造成危害。
3.1.4 粘板捕捉
使用粘板可以有效地捕捉懸鈴木方翅網蝽。將10×20 cm的黃色粘蟲板放置在葉片、嫩枝等部位,可以吸引懸鈴木方翅網蝽飛到上面,從而被粘住。
總的來說,物理防治方法對環境污染少、成本低,并且不會對植物造成危害,適用于小面積的防治。但需要注意在使用物理防治方法時,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和時機,以達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3.2 生物防治
懸鈴木方翅網蝽的生物學防治技術主要是利用天敵、寄生蜂等天然控制因素,控制懸鈴木方翅網蝽的數量和影響。生物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引入天敵、放養捕食性昆蟲和微生物防治等。可通過種植誘蟲植物、設置生態環境等方式,增加天敵數量。此外,還可以利用殺蟲劑耐藥菌株進行生物防治。
常見的懸鈴木方翅網蝽天敵有日本通草蛉、史氏盤腹蟻、普通草蛉等。可以通過增加天敵數量,提高天敵效率來達到控制懸鈴木方翅網蝽的目的。例如,可以在受害植株樹干放置日本通草蛉、普通草蛉等捕食懸鈴木方翅網蝽,以控制懸鈴木方翅網蝽的數量。
也可通過選育抗性強的懸鈴木品種或者加強植物的管理,提高植物的抗蟲性,不僅能夠直接減少懸鈴木方翅網蝽的數量和危害,還能間接加強生物防治的效果。
總的來說,生物學防治技術具有環保、安全、經濟等優點,但需要注意選擇合適的生物控制因素和控制時機,以達到最佳的防治效果。同時,生物學防治技術需要與其他防治方法相結合,才能形成完整的防治體系,達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3.3 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主要使用化學農藥防控方翅網蝽。選擇低毒、低殘留、高效的化學農藥,如噻蟲嗪、吡蟲啉、呋蟲胺等。在使用時,應注意遵守用藥規范,避免濫用農藥,減少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影響。
常用的農藥包括有機磷類、擬除蟲菊酯類和殺蟲脒類等。這些農藥可以通過霧化、噴灑、涂抹等方式施用,以殺滅懸鈴木方翅網蝽的成蟲、卵和幼蟲,從而達到防治的目的。
3.3.1 選擇合適的農藥
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農藥進行防治,注意農藥的毒性、藥效、作用對象在防治懸鈴木方翅網蝽方面,常用的農藥包括有機磷類、擬除蟲菊酯類和煙堿類等。以下是常用農藥使用方法。
1)螺蟲乙酯乳油。樹干注射20%螺蟲乙酯乳油,每株懸鈴木的注射藥量要根據胸徑大小而定,胸徑 10 cm 以上的用量為 2 mL/cm。注藥孔數也根據樹木大小而定,胸徑 10~30 cm,打 2 個孔;胸徑 30 cm以上,打 3 個或 4 個孔[4] 。
2)菊酯類農藥。這是一類低毒、高效的殺蟲劑,如氟蟲腈、高氯等。使用這類農藥時需要注意劑量,一般使用濃度為0.003%~0.005%的水劑或乳油,每畝(667 m2)用量為30~45 g,可噴灑葉面或直接涂抹在幼蟲和成蟲的體表上。利用 240 g/L 螺蟲乙酯 SC 5 000 倍液。
3)煙堿類農藥。這是一類廣譜、強效的殺蟲劑,如吡蟲啉、噻蟲嗪、呋蟲胺等。使用這類農藥時需要注意劑量,一般使用濃度為0.005%~0.01%的水劑或乳油,每畝(667 m2)用量為30~40 g,可噴灑葉面或直接涂抹在幼蟲和成蟲的體表上。
3.3.2 注意事項
在使用農藥時,應按照使用說明書的要求使用,避免使用過量或不當使用導致的藥害。同時,應選擇環保型農藥,避免對環境和人體造成危害。
1)采用防護措施。在使用農藥時,需要采用個人防護措施,如佩戴防護服、手套、口罩等,以避免接觸農藥對身體造成傷害。同時,在施藥之前,需要讓周圍的人員和動物遠離施藥區域。
2)合理施藥。在施藥時,需要注意施藥時間、施藥量等因素,以確保藥效的最大化和避免對環境造成污染。在施藥后,需要注意清洗施藥工具和防護裝備,避免農藥殘留。
3)防止藥害。化學防治技術使用過程中需要注意避免藥害,如選擇適合的氣象條件、避開花期、避免與其他農藥混用等,以確保防治效果和避免對植物和環境造成危害。
4 小結
懸鈴木方翅網蝽的危害日益嚴重,研究其生物學特性、為害特點、演替動態對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總結了懸鈴木方翅網蝽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等綜合防治技術,為懸鈴木方翅網蝽的防治提供了參考依據。后續研究可進一步探討懸鈴木品種抗性、方翅網蝽抗藥性等問題,為懸鈴木方翅網蝽害蟲的防治提供更全面的解決方案。
參考文獻
[1] 張新慰,張艷,王孟筱,等.濟南地區懸鈴木方翅網蝽生物學特性觀察研究[J].山東林業科技, 2022(2):39-41.
[2] 田菲菲,孫明清,陳輝,等.懸鈴木方翅網蝽發生危害調查與防治[J].植物醫生,2021(1):66-70.
[3] 張欣偉.懸鈴木方翅網蝽防治研究進展[J].現代園藝,2021(5):7-8.
[4] 韓玲玲 ,喬龍,劉光柱.懸鈴木方翅網蝽綜合防治技術淺析[J]園藝與種苗,2022,42(5):48-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