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小學生態文明教育面臨著如教學資源匱乏,理論性太強,浮于表面,在中小學很少真正落地實施,參與度太低,教師很少將生態育人與實際課程相結合,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時沒有與實際生活相結合,趣味性較低等難題,面對此困境,可以借助新課標推動生態育人的進程。
一、通過項目式學習與跨學科學習,推動生態育人在小學落地實施
2022年發布的新課標指出應探索大單元教學,積極開展主題化、項目式學習等教學活動。
本文旨在借助項目化學習推動生態育人在小學課堂中落地實行,基于生態育人的項目化學習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的不斷深化的認知過程,此研究提倡教師既注重學生生態理論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又關注學生生態價值觀的形成和生態行為的實踐。教師設計課堂主體,學生展示學習成果,理論與實踐并行,使得生態文明在小學的落實切實可行。
二、深度挖掘特色地域資源的價值,助力生態育人項目式學習的開展
生態育人和項目式學習推進面臨著共同的難題,即投入量太少,資源不足,而大部分地區有著豐富的地域資源,如果能將當地的特色地域資源與生態育人項目式學習有機結合,將為生態育人項目式學習提供有力支持。
新課標明確指出課程開發要注重利用地方資源,促進學生認識家鄉文化。國內的研究聚焦于地方文化資源與教育相結合的研究,而地方自然資源和教育相結合的領域則研究較少,但也有部分學者進行了積極的嘗試。孫利秋以深圳市福田區的《濕地文化課程》為例,利用地方的自然資源進行課程建設,拓展學習的外延空間,實現從課內到課外的有效遷移。金琴華老師在幼兒教育中合理利用南京市的梅花山景區資源,讓幼兒在觀察、制作表演中感受到家鄉的美,培養其對于生態文明的情感。蔣敏認為將地方的自然資源納入美術教學中,可以豐富學生的感官體驗,從而有效提升教學質量。
總體來說,對于地方自然資源和教育相結合的內容目前處于一個待開發階段,但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逐漸推進,以及學生的生態保護意識的提升,地域自然資源將是一個亟待開發的寶庫,供教師和學生共同挖掘。
三、利用地域資源開展生態育人項目式學習的研究策略
基于生態育人的目標,結合當地的特色地域資源,通過科學、美術、信息等學科內容的融合開展跨學科項目式學習,實現育人方式與教學方法的創新;通過綜合性、情境性和生活化內容的設計,實現課程內容與社會實踐結合;在小學低、中、高年級分階段開設進階式課程設計,通過項目式學習與跨學科學習,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素養與生態思維創新能力。
以深圳為例,深圳市2021年統計年鑒顯示,截至2020年底,深圳公園數量為1206座,如果能充分利用豐富的特色地域資源,積極開發多學科融合的項目式生態育人課程,把課堂拓展到綠水青山間,就能將深圳的綠水青山轉變為生態育人項目式學習的課程資源,培養學生生態文明素養,體會人與自然和諧之美, 激發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在小學低、中、高三個階段以科學課程為主線,借助信息、美術等課程知識,結合深圳市的特色地域資源,根據各年級特點,劃分不同的空間區域,從而構建分階段的生態育人項目式學習體系。
在低年級階段(一、二年級),將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植物,認識自然界中存在多種多樣的植物;探索植物與生活的關系,培養學生保護植物的意識。以“走進自然,探索植物奧秘”為主題,引領學生走進自然,體驗自然的奧妙,開展項目式學習,立足一、二年級學生特點,結合課程知識,以植物小報、植物名片、植物拓畫、樹葉貼畫等形式研究植物分類、植物習性和植物特點,通過介紹植物生產的各種產品和故事分享活動探索植物與人類的關系,認識植物的重要性,培養學生親近、保護植物的意識。
在中年級階段(三、四年級),首先組織學生開展校園植物種類調查,給校園內的各種植物制作特色標牌,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自己身邊的生態環境;在此基礎上開展以“深圳奇妙植物探險”為主題的項目式學習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資料搜集與實地考察,了解深圳的植物類型及其分布,進一步感受自然生態環境之美,了解植物的多樣性及其生活的環境,通過攝影、繪畫、植物觀察表等方式對植物特征進行記錄,對圖片、繪畫、文字等進行整合后,借助信息手段制作符合小學生認知水平、具有童趣的特色植物電子信息庫,在不對環境產生破壞的情況下,適當采集植物,進行植物標本制作,建立校級植物標本庫,舉行展覽,幫助更多學生了解深圳的植物類型、生態環境,在青山綠水間開展生態教育,再將青山綠水移入課堂。
在高年級階段(五、六年級),充分從自然、生態、社區等維度開展團隊協作項目式探索活動,在真實環情境下通過考察、調查等方式,利用所學知識,發現并解決問題,理解生態與人類的關系,增強社會責任感,在日常生活中采取行動保護環境。
開展以守護綠水青山,創設美麗深圳為主題的主項目活動,以濕地公園等為研究對象的系列子項目探索活動,讓學生在實地考察環節里親身走進濕地,了解濕地的構造,觀察濕地里的生物狀態;制作一個模擬的濕地生態系統;查閱資料制作出關于濕地生態系統的簡介;制作保護濕地宣傳海報。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感受守護綠水青山的不容易,創設美麗家園要行動的精神。
本文對生態文明教育現有研究進行總結,針對現存的諸多困境,提出解決對策,旨在達到三個目的。(1)將生態育人與小學課程內容進行有機結合,根據小學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設計螺旋式上升的進階課程。(2)轉變教學模式,通過項目式學習與跨學科學習,推動生態育人在小學落地實施。借助項目化學習工具,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環境和自然,解決實際問題,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欲望和能力。(3)深度挖掘當地特色地域資源幫助項目式學習的開展,讓學生能夠真實地接觸自然,在大自然中開展生態育人,達到生態育人、育生態人的目的。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