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動背景
在廣東省中小學美術課進美術館(博物館)現場教學研討活動中,廣州開發區外國語學校李科老師用生動的現場課例《清明上河圖的虹橋危機》為我們展示當美術課堂教學真正走進美術館或博物館時,執教教師該如何整合資源,創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以發揮美術館在課堂中的最大作用。下面,筆者以《清明上河圖的虹橋危機》為例,就美術鑒賞課進美術館教學活動中,教師借助展館資源,進行“移動觀賞”過程中的教學效果進行剖析,探討中小學美術鑒賞課進美術館時“移動教學”中移動觀賞的重要性。
二、案例描述
片段一:師:我們探討一個問題:船到底有沒有撞到橋?張擇端把答案都藏在畫里。下面請同學們觀察畫面,在一分鐘內尋找答案或進行大膽推斷。建議大家在觀察的過程中,注意保持移動觀看,現在開始。【行為觀察】學生站起來移動觀看。
片段二:師:大家再看這個位置(橋底)的纖夫在干什么?這些纖夫的怪異動作,說明了什么問題?他們有在拉纖嗎?看這個地方。【行為觀察】教師指著桌子上的《清明上河圖》(局部)某一位置。一學生就著教師所指位置站起來觀看,其它同學也陸續自主站起來,并移動到相應位置觀看桌上展品細節。師:有同學發現了!請同學們觀看屏幕。【行為觀察】學生的注意力迅速轉移到電子屏幕中,此次觀畫時間14秒。
片段三:師:那么,故事就結束了嗎?誰是最緊張的人?這三個人為什么會這么緊張?如果船往后倒,請問他們擔心的事情發生了嗎?答案在畫里,請同學們看畫。【行為觀察】學生緩緩起立觀畫,期間幾乎沒有移動腳步。師:如果船往后退,會撞到后面的船?生:會撞到。師: 什么理由?生:河水往這邊流,這樣阻力更大。師:請同學們回到位置上。【行為觀察】學生馬上回到原位(此次觀畫時長35秒)。
三、案例分析與思考
1.從“常規課堂”到“美術館”,最顯性的特點是學生活動空間發生改變。從“常規課堂”到“美術館”,最顯性的特點是教與學的活動空間發生了改變,學生可直觀感受藝術品,極大程度地發揮美術館教育功能,真正地實現沉浸式空間美育。通過有效問卷調查數據,接受問卷調查的人員中有72%認為在美術館(博物館)上美術鑒賞課,不需要固定座位,10%認為需要,18%無所謂。從問卷調查“在美術館(博物館)上美術鑒賞課,你認為需要或不需要固定固定座位?理由是什么?”,答案各有見地,關鍵詞多與“自由”“移動”“開放”“近距離觀賞”“多角度”等相關。可見,大部分人更認可在移動教學中上欣賞課,學生在鑒賞過程中可隨執教者行走對陳列展品進行移動觀賞或探索,學生可站在不同角度充分觀賞藝術品。
2.在美術館欣賞課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盡可能給予更多感受美術館展品的時間。在《清明上河圖的虹橋危機》課堂觀察中發現,執教者在授課過程中數次強調“保持移動觀看”,學生曾三次起立觀賞展品。其中兩次是有執教教師邀請學生“移步”欣賞學生桌上擺放的《清明上河圖》局部。在片段一中,教師第一次邀請學生移動觀畫并限時一分鐘,學生能較快速回應起立并移動腳步觀畫,時長剛好一分鐘。在片段三中,執教者第二次邀請看畫,此時學生起立后觀看畫作幾乎沒有移動腳步了,且站起來欣賞作品的時間只有35秒,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首先,教師第一次邀請學生移動觀畫的時間只有一分鐘,設置的時間太短了。一分鐘包括學生起立、移動椅子、觀畫的時間,剩余給學生觀畫尋找“船是否撞橋”的答案的時間會有多少呢?觀賞的是《清明上河圖》如此細致的畫作,學生能在一分鐘內獲得什么?答案可想而知。估計大部分學生只能找到虹橋和橋下客船的位置,學生能有深刻的觀賞感受也是空談。再者,由于第一次觀畫時間過短,給學生造成“無需深入品讀”的印象,當學生再次被邀請時,我們可以推斷:他們抱著“無需細品,看一眼就好”的想法觀賞,導致最后表現出“緩緩站起來,幾乎不移動腳步觀賞”。
3.在美術課進美術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盡可能借助美術館的實境展品或現場資源引導學生“主動賞析”。片段二中,學生第二次起立觀畫。此時,學生經教師引導后觀賞畫作,一學生就著教師所指位置站起來觀看畫中橋底的纖夫,開始認真尋找“這些纖夫有沒有在拉纖”的答案,其它學生也陸續自主站起來,并移動腳步到相應位置觀看桌上展品細節。這是學生的自發行為,說明此時教師已成功引起學生對賞析作品的好奇心,學生已被教師的課堂吸引,并沉浸在美術館的教學氛圍中。學生所表現出來的“主動”“不由自主”觀畫行為非常可貴。學生已從第一次被教師邀請的“被動欣賞”轉變為“主動欣賞”,我們看到美術館的浸潤作用已被執教者發揮了出來,這是讓人激動的瞬間。然而,這讓人激動的場景僅僅持續了14秒。因為14秒后,執教者說了一句話“請同學們觀看屏幕!”于是,所有學生的注意力迅速被轉移到電子屏幕中,并馬上坐回原位。學生從“美術館”似乎又回到了“常規課室”,面對“課室里的多媒體屏幕”學習。不得不說,這里的“打斷”行為太可惜了。試想,如果此時,教師不再依賴課件,轉而與學生一同細品桌上《清明上河圖》的纖夫的動作有多怪異,或者拿著放大鏡移步細看那條纖繩的走勢,或與其他的纖繩對比細品有異同,這樣的引導方式是不是更能發揮美術館的展覽價值?
4.美術鑒賞課的空間布局應有所講究,而美術館上鑒賞課需要擺放椅子嗎?雖說執教教師在教與學活動中的主觀因素決定了美術鑒賞的絕大效果,但本節課的空間布局、桌子的空間布置也影響學生在行走中鑒賞的進程。我們從畫面觀察到兩個方面:其一,學生要欣賞擺放在身前桌上的畫作,低頭就能看見,因為如此“方便”獲取,學生基本也就不需要“移動”身體了。而欣賞掛在墻上的畫作則是平視或抬頭,甚至向前走近;就課堂學生而言,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觀畫感受。筆者認為:桌椅擺放、賞析作品的位置擺放也應有所講究。其二,在美術館坐在椅子上上課和在教室中坐在椅子上上課,兩者上課地點的區別在哪里?或許只是空間上的“大課室”和“小課室”的區別?這也很值得思考的。當美術館資源沒有物盡其用,教師上課時未能讓學生真正地感受到課室與美術館之間的區別,未能真正地從常規課堂轉到美術館課堂,導致美術鑒賞課進美術館的浸潤作用也大打折扣。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