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高中語文課標》)的首條“基本理念”指出要“堅持立德樹人,增強文化自信,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這是語文學科對育人使命的深刻理解和積極踐行。《新高中語文課標》還提出,要“注重個性化閱讀,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努力學習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力求有個性、有創意地表達”。在實際教學中,目前還缺少對“個性化”的關注,“以學生為中心”容易淪為空頭口號,或走向缺少教師引導的另一極端。結合“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問題分析與語文學科特色,筆者嘗試從“發揮文學作品的文化價值”“注重高階思維品質的培養”“引導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開發語文學科特色活動”“充分借助數字教育的優勢”“注重教育效果的延續性”六大方面提出語文學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關鍵問題的措施與策略,以期建設更符合頂層要求、更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語文課堂。
一、發揮文學作品的文化價值
文化育人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中之重。為了落實立德樹人的這一首要問題,語文教學要充分發揮文學作品的文化價值。《新高中語文課標》指出,高中語文教學體系中設有“中國傳統文化經典研習”“中國傳統文化專題研討”“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研習”“中國革命傳統作品專題研討”等四個任務群,通過接觸經典的傳統作品及革命文學作品,學生能夠受到深刻的熏陶與教育。統編高中語文教材中同樣精選了一系列杰出的文學作品。如選擇性必修上冊中的《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在中國改天換地的偉大時刻,情理兼備地回顧了來時路,論證了革命勝利的歷史必然性,讓學生能感受其中蘊含的革命豪情。再以《鄉土中國》進入統編高中語文必修教材為例,將之設置為高中生整本書閱讀必讀作品,能積極推動學生乃至社會理解、更新傳統文化。費孝通在《鄉土中國》所呈現的社會現象和挖掘的文化本質,都有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當今中國社會的某些特殊現象和問題,讓學生增強文化自覺,尋找我們的“根”在何處,增強文化自覺,防止文化上的虛無主義。
二、利用讀寫結合強化道德體驗感
閱讀與寫作作為語文學科的主體活動,是語文學科落實“立德樹人”、培養學生道德體驗感的重要路徑。在閱讀過程中,學生通過接觸各種歷史故事、人物傳記等,能夠深入了解不同的道德觀念,從而在內心形成豐富的道德認知和情感體驗。筆者在開展《屈原列傳》教學時,首先引導學生通過文本解讀深刻體悟屈原的愛國精神和高潔品質,再讓學生對比閱讀司馬遷的《報任安書》,引導學生分析前人為何評論“史公與屈子,實有同心”,理解司馬遷在相似處境下的家國情懷、史家擔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對二人“同心卻作不同的生死選擇”進行思考,寫一段發言稿。在寫作過程中,學生得以深度體會屈原、司馬遷兩位偉大歷史人物及其作品的深遠影響,也可以進一步強化道德體驗感。
三、借助讀寫活動引導個性化發展
語文學科中,閱讀與寫作都是落實個性化學習的有效場域。閱讀方面,在課內,可以通過“課前撰寫課文短評——課中分享課文短評——課后升格課文短評”的思路,引導學生生成、升格對文本的個性化閱讀思考;在課外,可以通過讓學生自主閱讀、推薦文本,進一步提高個性化閱讀的能力。寫作方面,可以通過課文短評推進學生的個性化寫作,借助線下、線上一體化的交流平臺對個性化寫作成果進行評價、反饋,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寫作成果。以《勸學》為例,學生既可以在閱讀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中的學習文化,也可以結合時代特色和個人的學習經驗,探討“學習”的新變化和新意義,體現個性化閱讀的價值;同時,《勸學》還可以幫助學生梳理當下存在的學習問題,例如“內卷”和“躺平”等現象。對于這些現象,學生可以結合《勸學》中的學習理念和個人的學習經驗,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提出個性化的建議和解決方案,樹立新時代學習中的新人形象。
四、開發語文學科特色活動
我校利用升旗禮的集中時間開辦“國學經典誦讀”活動,讓全體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與生命力,形成了學習國學經典的良好風氣。在所選的誦讀篇目與文段中,很好地體現了所立的“大德”“公德”“私德”。這些舉措不僅拓寬了學生的學習經歷,也使他們更深入地領略到了中華文化的核心魅力。此外,我校語文科借助《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開展“我的鄉土我的國”學科特色活動,讓學生圍繞作品內容設計相關展演。這一活動豐富了學生的鄉土文化感知力,培養了他們對文化現狀的思考力,增強了他們參與文化建設的意識。這一過程不僅有利于落實立德樹人培養的首要問題,強化學生的文化自信理念,還有效地升級了評價體系,轉向對學生的表現性評價。這種評價方式更有利于解決落實立德樹人培養的戰略問題。
五、充分借助數字教育的優勢
在新時代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還可以充分發揮數字平臺的優勢,打造育人的智慧環境,連通多樣化育人渠道,擴大育人場域,為個性化教學模式和教育現代化進程提供堅實保障。本校借助AI學平臺,發揮網絡平臺的便利性和支撐作用,打造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混合式學習生態。學生可以借助AI學平臺完成實時的個性化學習交流與分享,教師也可以及時共享學習資源,建立線上的資源庫,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此外,數字化教學平臺具備即時反饋與數據化處理的能力,這一特性使得學生的反饋能夠迅速轉化為具體數據,從而讓教師能夠準確地把握每位學生的學習進展及個體差異,有助于教師更有效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六、注重教育效果的延續性
在學校的層面上,我們應該始終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在多學科的多樣活動中更好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同時,新時代的教育理念也為學校育人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可以促使教育更加適應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在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以解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戰略問題的過程中,還需要注重整體規劃,兼顧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的教育銜接。要建立起全面、系統、長效的育人機制,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等各方面的共同參與和協作。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為建設強大的教育強國作出貢獻。
【注:本文系2023年度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計劃(一般項目)“個性化閱讀視域下的讀寫一體化教學策略研究”(立項號:2023YQJK030)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