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教學是近年來日漸為人所認可的教學理念,對教師的教學行為發揮了重要指導作用。在此教學理念的引領下,教師能以更佳狀態引導學生構建完善知識體系,為學生后續學習打好基礎。但由現階段整體教學情況來看,深度教學仍舊存在一定提升空間,值得相關教育工作者深入探索,以使整體教學水平不斷提升,引導學生在相同學習時間內收獲更多知識與能力。
一、深度教學理念解析
深度教學理念旨在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等方法獲取更多知識,進而提升對新知識的理解能力,同時達到樹立批判性思維的效果,使學生養成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具體落實過程中,教師需要合理利用多媒體設備等新型教學手段與項目式學習等教學策略,鼓勵更多學生提升課堂參與度,在探究新知識的過程中主動參與學習,以使深度教學效果進一步提升。
二、深度教學視野下初中歷史課堂構建策略
1.創設教學情境,提升學習興趣。教師需要在課堂中合理有效使用多媒體設備等新型教學手段,同時刺激學生視覺與聽覺等各項感官,提升學生對抽象歷史知識的理解程度,為深度教學打好基礎。在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由歐洲封建制度特點、封建時代的歐洲社會生活、莊園制度與城市興起、文化與教育等整體角度入手展開探究,使學生針對本單元所學的內容構建較為完善的知識體系。教師需要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為教學創設情境,確保學生全面提升學習興趣。具體落實過程中,教師可選取圣母百花大教堂、科隆大教堂、巴黎圣母院等中世紀教堂圖片,利用教室顯示屏展示給學生,以此引導學生對中世紀宗教等樹立整體認知。在此基礎上也可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中世紀西歐莊園》等紀錄片,使學生對即將探究的知識具備一定認知,促進學生全面投入后續深度教學。
2.組織辯論活動,提升批判思維。歷史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其所學內容大體存在于過去,因而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需要具備歷史學科特有的思維方式與學科能力。而其獨特的思維方式涵蓋了對時空概念的構建、對史料的實證、對歷史的理解與解釋、正確的歷史價值觀等內容。在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教學中,教師可為學生設計辯論問題,以使學生達到由整體角度思考問題的理想學習狀態,如“評價基督教在中世紀西歐的作用”,正方觀點為基督教對中世紀西歐發揮的積極作用,反方觀點觀點為基督教對中世紀西歐發揮的消極作用。經過學生分組收集資料與討論后,全班均分為正方與反方兩組,其中正方成員提出了基督教能促進政治穩定發展,教會對國王的權力帶來了一定制約,有效避免了王權過于集中造成的問題;同時基督教也能促進經濟與農業發展,教會組織信眾開展了耕種等農業活動,使荒地得到了一定開墾。反方成員則提出基督教傳播的神權思想可能壓制人性發展,容易造成民眾思想偏執等問題;同時基督教也可能造成一定經濟壓迫,如壟斷土地、剝削農民等問題。在辯論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學生逐步形成了批判性思維能力,面對同樣問題時也逐步學會了由兩種角度思考。
3.豐富課堂形式,提升教學效果。為保障學生進一步體驗深入探究新知識的樂趣,教師也需要適度豐富課堂形式,組織角色扮演等相關課堂游戲,促進學生沉浸式體驗探究知識的成就,從而由深度教學角度出發,不斷引導學生完成深入探索。為后續探究更多新內容打好基礎。在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了解基礎性知識探究后,可設計一項莊園法庭活動,鼓勵學生在活動中扮演領主、法官、農奴,引導學生通過角色扮演體驗封建社會中不同角色的歷史地位,了解領主、法官、農奴之間的關系及其在莊園生活中的作用。將學生分為三人一組,其中一人扮演領主,即莊園的所有者,負責維護莊園秩序,管理農奴和資源;一個扮演法官,通常由領主指定,負責解決莊園內部的糾紛和沖突;一個扮演農奴,即為領主提供勞役的人,通常沒有自由身。學生可根據所學知識自由發揮,表演農奴之間發生爭執后向領主或法官匯報的場景,法官則需要召集相關農奴,聽取雙方的陳述,再根據莊園規則與領主意見實施裁決,最后由領主確認裁決并監督執行。此類課堂游戲能提高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溝通技巧,使學生深度了解歷史事件,在趣味性游戲中構建更為完整的知識體系,從而實現深度教學目標。
【注:本文系廣州市海珠區教育局“十四五”規劃立項海珠區教育科研基地建設項目課題“‘陶美’課堂深度教學評價體系研究”(項目編號:2022XZJD02)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