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課程實施指引中指出,“要調動多元主體,豐富課程資源的類型,包括紙質資源、數字資源;日常生活資源、地域特色文化資源?!苯處熞e極利用和開發各類課程資源,運用課程資源,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在古詩教學中,教師需要積極挖掘和整合這些資源,使教學融入學生的生活,提升學生對古詩學習的興趣與理解。通過挖掘多方資源并活用,發揮課堂引領的作用,以活動延伸深化,施加多方面的策略,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增強學生的文化自豪感,幫助學生建立文化自信。
一、多維資源運用,激發學習興趣
小學語文課本第一冊編排的古詩詞內容雖然不算多,但是這個階段的學生剛剛從幼兒園進入小學,年齡較小,對于輕快的韻律以及有趣的故事會特別感興趣。美國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加德納(H.Gardner)博士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提出每個學生都具有多種不同類型的智能,包括語言、空間、音樂、肢體運動等多方面的智能,不同學生在這些智能方面的表現各不相同。因此,在古詩教學中,可以通過多維資源的運用,激發學生的多種智能,特別是在語言智能、音樂智能和空間智能上的發展。在學習《詠鵝》一詩時,通過觀察課本圖片,邊讀詩邊感受白鵝在水上游動,引吭高歌的姿態,加上《千秋詩頌》第二集《詠鵝》的視頻動畫小故事,更能讓學生感受古詩的趣味?!秶鴮W兒歌》節奏輕快,在課前、早讀等時間播放,能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跟唱、跟誦古詩,利用吟誦、詩詞與音樂結合的視頻等方式來增強學生的文化理解與記憶,促進文化自信的培養。
二、歷史文化資源的補充,增強文化認同
當前使用的統編版語文教材,內容充實,編排合理,圖文并茂,教學指引清晰。開展教學應立足教材,將文本作為文化教育的起點,并對文本進行深入挖掘,補充歷史文化資源,帶領學生反復誦讀,讓古詩文的韻律美、文學藝術美以及富含的情感感染學生,使學生盡情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如:在進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古詩的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將“杜甫生平第一快詩”這一說法作為教學的切入點,引導學生在詩中發現杜甫狂喜的具體表現,反復誦讀,感受杜甫此刻喜悅、激動的心情。繼而引發學生思考:為何如此激動與喜悅?通過《中國通史》一個四分多鐘的視頻片段,把真實的歷史展現在學生眼前,這一段歷史資料,讓學生直觀地了解“安史之亂”中杜甫漂泊無依的凄慘生活,捷報傳來“劍外忽傳收薊北”,杜甫回想八年的苦難,“涕淚滿衣裳”悲從中來,想到苦難終于可以結束,又喜極而泣,繼而“喜欲狂”,這是達到了驚喜的更髙峰,既要“放聲高歌”,還須“痛飲美酒”,正是“喜欲狂”的具體表現。這句寫“狂”態,而后放飛想象寫“狂”想。短短八句詩,表達如此豐富的情感,展現杜甫隱藏背后的生活經歷,有如為學生揭開歷史的大幕,這一切深深震撼著學生,在課堂上,學生對傳統文化有更深的感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已無聲扎根學生心中,文化自信悄然滋長。
三、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展學習空間
綜合性、實踐性、情境性是語文教學的顯著特征。古詩詞教學也應創設有趣的學習情境,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讓他們通過與文化資源的互動來深化對古詩的理解。引導學生勤于動手,敢于思考,勇于探索,拓展學習的空間,讓學生接觸更廣泛的優秀傳統文化。
許多古詩詞里蘊藏著寶貴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不應被忽視。開展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更主動挖掘、探討。如:在學習《稚子弄冰》的時候,教師便可以融入猜一猜,再看圖的方法理解難懂的字詞,邊讀古詩邊想象詩中畫面,體會詩中孩子的心情變化,更深入地理解古詩。課后,讓學生開展一系列的綜合性活動:(1)嘗試把古詩改寫成小故事;(2)自己也可以和同學組一個實踐小組在家做一做凍冰、脫冰、玩冰的游戲;(3)查找其他古詩文資料,了解古代兒童還有哪些有趣的活動。學生收集到不一定是名句名篇,卻能透過詩句發現古代孩童也有捉柳花、搖櫓、采荷、垂釣等活動,學生感受到了古代稚子幼童的童年時光原來也有如此樂趣。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親自體驗相關的生活場景,使古詩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產生直接聯系。使學生更了解古人生活的趣味性,增強學生對古人文化、生活的認同感,最終達到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目的。隨著大語文時代全面到來,古詩文教學應打破學校教室和語文教材的局限,既做好課堂教學,發揮課堂主陣地的作用,也要把豐富多彩的活動延伸到課堂之外,使學生在接近真實的歷史場景中體驗古人的生活,深入理解古詩的內涵,增強文化認同與自豪感。
四、數字與媒體資源的利用,推動學習延伸
古詩詞閃耀幾千年,在世界文化史中獨一無二,中國詩教的傳統歷史悠久。古詩詞在中國教育史、文學史上一直占據著重要地位,寫景詠物、愛國抒懷、摯友送別、歸隱田園、軍旅邊塞生活,內容包羅萬象,涉及天文、地理、自然、社會、歷史,以及道德倫理、家國情懷、人生價值等各方面的知識,內涵十分豐富。每一首詩詞都散發著歷史人文的魅力。詩詞既抒發著個人情感,又展現著社會現實;既書寫著當下,又與歷史緊密相連。在古詩詞教學中,引領、激勵學生深入探究,才能更進一步發現古詩詞的魅力。
利用《長安三萬里》《蜀·風流人物——草堂杜甫》等電影、紀錄片資源,開啟深入探究模式。隨著影片了解著名詩人的生平,隨著詩人的經歷,感受詩人的志向與情感,探究詩人的名作是在什么環境、什么經歷下創作的。對比詩人的不同個性,作品風格,開展“我最喜愛的詩人”報告會活動,使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形成浸入式的持續探究狀態。
借助相關的課外書籍閱讀,開啟古詩詞另類學習模式。隨著國家、社會、學者們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提高,研究的力度加大,很多的學習輔助資源誕生,如《藏在地圖里的古詩詞》這套書就能引領學生隨著古詩詞走遍全國各地,不但能深入了解古詩詞背后的故事,還能了解各地的著名景點、特產、風土人情,為古詩詞的學習增添了不少趣味性,為積累打下基礎。
五、大量誦讀與積累,夯實文化根基
中國古詩詞句式工整,富有文采,聲律協調,讀起來朗朗上口,容易識記。在落實古詩詞教學的過程中,指引、激勵學生不斷歸類整理,大量積累,進一步激發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關于古詩詞教學的要求”明確指出,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要以閱讀和背誦為主,強調要有一個對古詩詞閱讀背誦、積累的“過程”。這個“過程”更需要利用多方資源,精心設計活動,引導學生深入古詩詞的世界,積極探索,主動積累。
鼓勵學生編撰屬于自己的“古詩詞”讀本,堅持積累。各類型的古詩詞內容豐富,鼓勵學生堅持以書法的形式摘抄詩詞名句、名篇,歸類整理,自己配上精美的圖畫,帶著獨屬于自己的古詩讀本背誦積累,時間終會見證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新一代接班人成長。
組織學生觀看《中國古詩詞大會》等優秀電視節目,并利用這些電視節目的模式,利用傳統節日活動等契機,在班級里、學校里為學生搭建誦讀展示的舞臺,通過組織“飛花令”“詩詞對對碰”“當古詩遇上畫”等搶答活動、交流活動激發學生對大量學習、背誦、積累古詩詞的持續動力。
大量積累古詩詞,大量獲取中華語言的精粹,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華夏的思想文化,盡情領略中華文化之美。充分利用多方資源,讓古詩詞可觀、可感、可學、可練、可唱、可演……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活動能使學生全身心地浸潤在經典傳統文化里,不會再覺得古詩詞等傳統文化遙不可及,深奧難懂,逐漸培養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燃點學習的信心,為學生打下扎實的文化根基。
古詩詞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肩負著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重任。通過整合多維資源,教師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深化其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同。文化自信的培養不僅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更是塑造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路徑。在新時代背景下,古詩詞教學應不斷創新策略,利用多維資源,使學生在與經典的對話中,感知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進而自覺承擔起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使命。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