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提出“創新培育地理核心素養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在自然、社會、生活等情境中開展豐富多樣的地理實踐活動”。針對當前高中地理傳統教學出現的問題,通過學生自主的問題型探究式學習方式,以人教版新教材《地理1》中第六章第二節“地質災害”為例,探究過程主要在課前和課中,課后以學生的鞏固練習為主。
一、情境創設,激發興趣
知識是從人類實踐活動中得來的,源于生活,而對于生活中處處都是地理的這樣一門學科來說,情境的創設能在課前營造一種學習氛圍,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暗刭|災害”這一課例的教學目標為:運用資料,說明常見地質災害的成因。地質災害主要分為地震、滑坡、泥石流三種,這對于有的同學來說是陌生的。學生缺乏相應的情境體驗,教師開門見山地講,學生學習起來較為吃力。因此,本課將以筆者在九寨溝旅游時的見聞為導入,給學生展示九寨溝美麗的風景圖片,并提問學生“同學們知道圖片所示的地區是哪里嗎?”,通過風景圖片并提問來吸引學生的關注,而大家都知道“九寨歸來不看水”,水美是九寨溝的一大特點,除此以外,九寨溝還有何特點呢?緊跟著展示筆者在旅游時拍到的滑坡和泥石流的圖片,并提問學生“為什么在九寨溝這么美麗的地方,卻時常有地震、滑坡、泥石流的發生”,以此來與學生進行情感共鳴,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為后面的新課教學做好認知鋪墊。
二、學案導學,問題導思
導學案的內容如下:展示本節教學目標;以填空的形式學習地震的概念、地震的要素、震級和烈度的區分、滑坡泥石流的概念等基礎知識;以材料加問題的方式形成探究的問題鏈。除此以外,學生需在已有提示的基礎上,通過課本或者網絡資源,搜集相關資料進行本課的問題探究,并提前學會使用百度地圖,并從不同的大小尺度定位九寨溝。
本課例的探究問題如下:①定位九寨溝——九寨溝發生地震的原因是什么?我國和世界上地震多發地區在哪些地方?②播放九寨溝2017年地震前后的景觀對比視頻——地震對自然和人類有何危害?③展示九寨溝的自然地理要素圖和文字材料——九寨溝多發生滑坡和泥石流的原因是什么?④地質災害有何關聯性?⑤面對自然災害的發生,我們應采取何種防治措施?
探究問題的立意如下:對于剛進入高中學習的高一學生來說,對區域的敏感較低,對地理軟件的使用也較為陌生,通過百度地圖定位九寨溝,并了解當地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要素,結合板塊運動的圖示和原理,將尺度從九寨溝放大到全球來分析地震的發生原因,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和地理實踐力;在地質災害的危害和形成原因中滲透時空觀念,通過災前災后的景觀對比圖分析地震的危害,培養學生時空的綜合思維,通過各大自然地理要素分析滑坡泥石流的原因,通過分析地質災害的關聯性,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培養學生要素的綜合思維;育人是教學的落腳點,要從細節的引領凸顯育人價值,人地協調觀作為地理基本思維,通過思考災害發生的防治措施,以培養學生人地協調學科核心素養。
三、隨機展示,深入探究
針對課堂中學生自律性差和參與度低的問題,本節課通過教師隨機提問,學生隨機回答的方式,一方面可以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上課的狀態,獲得及時的反饋;另一方面,能夠增加互動,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但更為重要的是,能在交互的過程中,提高學生深入分析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課堂探究的內容與學生課前探究的內容一致,不同的是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會在各環節引導學生進行展示,并且會突出重難點部分的講解,以此加深學生的探究深度。以問題鏈為線索,首先,要了解地震的概念和基本要素,就直接通過在PPT上展示地震要素圖,要求學生能夠描述出各要素的內容,學生進行搶答,學生已經自主學習過本部分的內容,因此在本環節學生的積極性和搶答的趣味性非常能帶動學習的氛圍。而在定位九寨溝這一環節,要求學生能夠運用百度地圖進行實際操作,本環節交給學生,讓學生進行“百度地圖”使用的演示。通過文字材料和自然地理要素圖的展示,學生進行思考,并進行交流,分別是哪些要素在影響自然災害的發生,隨后隨機抽查學生進行系統的回答,以培養學生地理的可視化思維和表達能力,并引導學生領會解答大題的思路和方法。課程評價應多元化,遵循全面性、表現性、開放性、激勵性等原則。在地質災害的關聯性方面,則引導學生以思維導圖的方式將其展示到屏幕上,在生生質疑和生生解決的過程中生成答案,學生之間進行互評。在自然災害的防治措施上,由課前做好準備的學生進行展示,可以有多種形式的展示方式,如學生自己找相關視頻并加以講解;可以通過回顧過去的災害事件,從中總結出防治措施等等,而最終的呈現方式以各小組派代表進行線上展示,將話語權和表達權交給學生,從學生的認知視角解讀該問題。
四、課后總結,作業鞏固
在課程結束時學生以思維導圖的形式提交,以此總結本節課的知識,思維導圖能夠直觀的、分層次的展現出本節課的知識結構和連接方式,在總結知識點的同時促進學生的思維發散。教師能夠隨機抽查學生的提交情況,并利用實物展臺在屏幕上展現思維導圖的同時,引導學生進行由局部到系統的發散思維,回顧本節課的整個知識框架和重點知識。例如,本節課的主題是“地質災害”,一級標題則為“地震、滑坡、泥石流”,二級標題為“概念、原因、危害……”。課后作業是對本節知識點的鞏固和測驗,在復習的基礎上進行查漏補缺。教師可以通過微信“作業登記簿”小程序的“布置作業”來發布作業,并根據情況來自定義截止日期和備注作業說明等。學生則通過拍照上傳方式來提交作業。對于未按時提交作業的同學,教師可以通過“提醒”來加以督促學生。
責任編輯 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