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線教師的實際備課中,按自然單元教學是較為常見的。如何在自然單元的教學中體現“大概念”,體現“單元整體教學”呢?本文將以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加與減(二)”這一自然單元為例,從分析單元內容、明晰單元目標、確定單元主題、制定單元評價標準,闡述大概念統領下的自然單元教學設計路徑。
一、分析單元內容
1.分析單元內容的地位
“加與減(二)”這一單元的學習建立在位值思想的基礎上,要求學生知道整數是“多少個計數單位”的述說(即一個兩位數由幾個十、幾個一組成),才能理解算理(即為何要相同數位相加減),學會算法(即豎式),這也為后續更大自然數甚至小數、分數加減法的學習種下了思維的種子。
2.理清單元知識結構
北師大版教材為本單元編寫了6個課時的新課學習。前5個課時的課時情境不同,所著重的算法也有所不同,但是所有算法指向的算理應當是一致的。第1、2課時著重動手操作;第3課時逐步抽象化;第4、5課時進一步深化算理,優化算法;第6課時出示新情境。該自然單元的設計緊緊圍繞“情境—算法—算理”的學習主線,是較為合理的設計思路。
二、明晰單元目標
明晰單元目標要從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以及核心素養入手,從而把握整個單元的“大概念”。
以“加與減(二)”為例,該單元最主要的核心素養是“運算能力”,同時逐步培養學生“推理意識”“數感”和“應用意識”。除了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外,該單元要注重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的目標達成。例如,該單元需達成的基本思想是:①在豐富的數學情境中,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②通過多種活動探索和交流算法,感受算法多樣化。需達成的基本活動經驗是:①能用小棒、計數器和數線輔助進行一百以內加減法運算(不進位、不退位),并理解算理;②經歷發現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三、確定單元主題
1.大情境
單元整體教學的大情境需具備“延續性”,即每個課時之間的主要情境有所關聯,尤其在低年段,要有較強的趣味性,使學生有所期待。例如,在“加與減(二)”單元依托于教科書中的“小兔請客”“采松果”“青蛙吃蟲子”等情境,創設了“森林美食會”的大情境。在該情境下,結合當下流行的露營和野餐活動,邀請學生參加一場戶外森林美食節。
2.大問題
大問題是學科核心問題,它環繞學科大觀念,突出學科大概念,串聯學科知識,是滲透大觀念、落實大概念的基本載體。“加與減(二)”屬于“數的運算”主題,其大問題通常是:(依托情境)為什么用加(減)法計算?怎么算?為什么這么算?這個大問題也是一個完整的問題串,分別對應“數運算的意義”“數運算的方法(算法)”及“數運算的道理(算理)”。
3.大任務
單元大任務是單元目標的“實踐化”形態,將具體目標以任務的形式呈現,是統攝整個單元的學習任務,是在單元學習真實情境中完成的一件完整的事情。大任務的設計既要能真正驅動學生探究和完成任務,又要以任務的完成來體現單元目標的達成。一年級的學生剛剛開始學習看圖寫話,教師可以此為契機,設計“看圖寫數學故事”的大任務,通過漫畫《森林美食會》,提供較多的數學信息,讓學生從中發現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樣的任務既迎合了學生看圖寫話的熱情,也對應了單元目標。
四、單元評價標準
1.設計評價任務
單元評價要建立在具體的單元任務之上,可依托于本單元設計的“大任務”,也可以在此基礎上設計更為具體的“子任務”。同時,教師應當關注學生在本單元中每一個課時中的積極思考、操作及表達,進行過程性評價。
2.評價內容回歸“大概念”
“大概念”統領下的單元整體教學設計關注的不僅是知識性內容,也不僅是理解性內容,更應當關注“大概念”下的深度理解能力,也就是關注學生可遷移的理解能力。回歸“大概念”的評價方式,應當關注學生在本單元學習結束后,能否發現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并解決問題,能否“舉一反三”,嘗試探索三位數的不進位加法、不退位減法計算方法,嘗試探索兩位數進位加法、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并做出合理解釋。
責任編輯 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