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強調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也就是注重培養學生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必需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這實際上是對教師提出了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提高教學設計能力的更高要求,也就是要求教師具備適應新時代的扎實專業實踐教學能力。此時剛好出現的從重視某節課的教學到關注整體、強調系統性的大單元教學正好成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一大助力。這樣的教學新模式是反思教材知識點零散化、系統性不強后呈現的教學方式,能真正地指向素養目標的達成,實現學生全面發展所需要的“軟實力”提升。
一、大單元教學的含義與現狀分析
關于大單元教學的概念,學術界觀點很多,它最早是由美國學者莫里遜提出的,本人比較認同國內學者崔允漷教授的觀點,他指出大單元教學是在理解教材邏輯與內容結構,明確新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分析學生的認知準備與心理準備的基礎上,將學生核心素養與大任務、大項目、大觀念或大問題進行對接,對教材原有結構進行重新組合排列,形成結構化的成體系的教學方式。大單元教學目前正在各級教育教研活動中火熱開展,特別是在各種賽課、說課比賽中運用比較廣泛。近年來,本人與片區、集團校等基層小學數學教師深入交流,并通過日常觀察,發現不少基層小學數學教師對大單元教學望而卻步,主要原因有:一是日常工作壓力大、無暇顧及。老師們表示除了日常教學任務外,各種非教學任務繁雜,留給研究大單元教學設計的時間不多,覺得能好上課本的種子課就可以了。二是實踐教學經驗不足。老師們雖然教研上經常接觸大單元教學,但大單元教學實踐經驗缺乏,也缺少“高人”指點,不敢輕易嘗試。三是對大單元設計中“有深度問題”的提出欠缺。教師雖然能在教學設計中預設一些問題提出,能一定程度地推進教學進程,但欠缺對課堂生成性資源的提問和追問,難于引發學生延伸性的思考,系統性思考難以形成。這都對大單元教學的實踐實施有著不少的制約。因此,學校要加強頂層設計和保障支持,促使教師能不斷從日常繁雜的事務中解放出來。教師本人要堅守育人初心,虛心求教,勇于嘗試、敢于創新,不斷探索形成自己的大單元教學心得,從而真正地指向素養目標的達成。
二、理清脈絡,著手大單元備課
系統性強是“大”視角下單元教學的重要特證。大單元教學要求將教材中有著各種橫向、縱向關系的內容實施高效融合、重組,以構建“大單元、大情境、大任務”的生成課堂。這里的單元不再是教師在教材中所見的某一單元,而是以知識邏輯關系分類的某一主體類型的單元,或者是以數學思想方法來分類的方法類型的單元,甚至是以落實“雙基”為依據來分類的基礎類型單元。明晰大單元教學脈絡后,接著要著手進行設計。其實大單元設計是可以言明的,是有序的。本人通過查閱相關文獻、現場聽課、參與大單元教學實踐等, 結合小學數學教學的實際情況,明確教師在選定大單元教學主題后,進行小學數學大單元設計時應始終圍繞小學新課程標準、學科教材內容、核心素養和學生實際學情等四個方面為設計依據,理清設計思路,思考是直接采用教材上的學習單元,還是對教材章節進行重新整合,又或者是跨教材跨學科跨年級按知識邏輯關系融合重組單元,再進而開展后期合理的分配課時,制定大單元教學案,建構評價體系,及時反思,以便更好完善大單元教學設計。
三、以《長度單位》《面積》為例的大單元教學實踐
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屬性,潘香君老師將開展大單元教學的課堂類型分為四種:常規序列類型、專題式探究類型、體系化聯通類型以及結構化模型類型。而在我們身邊比較常見有專題式探究類型和體系化聯通類型。下面本人就這兩種類型結合教學實踐進行簡單探討。
1.專題式探究型的大單元教學——以《長度單位》為例。大單元教學通常會根據單元主題設計專題探究性的一系列教學活動。設計專題式探究大單元教學時一般涵蓋文化滲透、新知學習、實踐體驗、練習分享等方面。而注重數學文化的滲透是此類大單元教學設計的特征之一。以人教版二年級上冊《長度單位》這一內容進行大單元設計為例。《長度單位》大單元設計可以參考以下進行設計:重新組合“統一長度單位、認識厘米、認識米”成為第一課時。“為什么要研究長度單位、長度單位的發展史、世界各地的長度單位歷史”等放在這一課時的開始,旨在激發學生探索的好奇心,再對比用不同物品、用身體部分、相同長度的物品等測量的情況,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統一長度單位”。然后聚焦長度單位的整體聯系,系統解決度量本質就是單位累加這個難點。第二課時把線段的認識和解決問題整合在一起,在學習了第一課時的長度單位基礎上讓學生運用度量的本質學會測量,學會解決簡單的問題。第三課時帶著學生走出常規意義的課堂,到校園開展實踐體驗課,學生分小組拿上測量工具測量自己喜歡的物品,并在記錄在數學小報上,再開展評價。在小組開展測量和開展評價中學生學會數據收集整理,也增強了溝通能力。這是一個具體體現知識與生活聯系的生動過程。第四課時就探究中發現的各種問題設計有針對性的活動或練習,讓通過學生分享、反思、感悟而有所收獲和成長。教師也可以靈活地將這些探究活動穿插于大單元教學中,促使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質量的提升。
2.體系化聯通型的大單元教學——以《面積》為例。體系化聯通型大單元教學設計主要指教師縱觀教材內容,搭建新舊知識橋梁,形成知識網絡,幫助學生將學習活動里習得的經驗、方法遷移內化,讓知識在學生心底生根發芽。一般的大單元設計時都會包含前置、探究、練習、生長等課時,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增減相關課時。例如教師面對大單元教學《面積》模塊時,可以按體系化聯通類型來設計。這一《面積》單元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內容。教師首先需要了解學生學習面積知識前的已有基礎,繼而深入發掘面積知識的后續相關知識。面積的學習前期縱向連接了線的度量,從線走進面,后續與學習表面積、立體圖形等相關連。學生已經擁有豐富的度量經驗,喚醒學生的度量舊知,促使知識遷移就成為課程教學的第一要務了。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