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真實、主動、直觀且富有啟迪性的學習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思考,幫助學生建構大概念和核心概念,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的新課程理念。情境化教學模式完全符合新課程標準的理念。那么如何有效實施情景化教學?
一、貼近生活實際,開展情境探疑
在教材中每一課都有相關的情境素材,如氧氣的發現、水污染、空氣質量日報、張青蓮與相對原子質量的測定、溫室效應等等。這些情境素材課本只有文字和圖片描述,提供給學生的信息相對有限,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激發他們去探究、去思考的欲望。生活處處有化學,如果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能刻意選擇學生生活中的例子貫穿在化學課堂中,那么學生就會把書中的內容和親身經歷聯系起來加以思考,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例如,在講授《金屬資源的利用和保護》中“金屬資源保護”這個知識點時,我通過“淋雨后的自行車如何保養”這個問題導入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他們去思考、觀察、分析、實驗、總結,從而理解鐵生銹的原理及為什么要保護金屬,如何去保護金屬等問題。同時發展了學生的“宏觀辨識、證據推理、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等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利用生活情境素材,讓化學課堂更接地氣,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開展思考,最終獲取知識。這一做法還有助于學生進行知識遷移,使所學知識與實際問題相結合,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創設實驗情境,凸顯化學本色
學生喜歡科學實驗,原因在于科學實驗能滿足他們的好奇心。當他們能夠參與實驗活動,并進行實踐時,就會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投入更大的熱情。化學是一門操作性極強的學科。因此,作為化學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化學實驗這一有效教學手段來創設情境。在化學實驗中學生可以親自操作儀器,體會化學學習的樂趣。課堂上制定實驗目標,學生通過實驗前準備、結論的猜想和假設、設計實驗步驟、分組實驗驗證、總結等手段,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更能提升學生動手實踐能力,進而促進學生化學核心素養的發展。
例如,教學《質量守恒定律》這一課時,我利用實驗情境素材進行教學。首先提出“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有沒有發生變化?”的問題,讓學生討論得出三種猜想,然后演示紅磷燃燒反應,測出反應前后質量變化,再讓學生分組進行鐵釘和硫酸銅溶液反應,碳酸鈉粉末和稀鹽酸,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實驗并測出反應前后質量變化,接著由小組成員分析歸納并作匯報;最后師生交流得出結論。通過創設實驗情境,全部學生積極地參與了課堂的學習。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驗動手能力,又培養了小組合作精神,從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果。
三、展示多元情境,創設直觀教學
在課堂上展示圖片、模型和影像資料,運用多媒體技術,也是化學情境化教學常用的手段。這種方法能把抽象的化學知識形象化,從宏觀或微觀角度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化學知識,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認識到只有學好化學知識才能解決生活實際中的問題。
例如,在教學《物質的組成與結構》時,學生對分子、原子、離子等微粒的理解比較混亂。于是我在教學中利用苯分子的圖像、硅原子構成文字的圖畫、離子形成的動畫、相應微粒模具等,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讓學生體會分子、原子和離子存在,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理解它們的性質及化學反應的實質。化學課還有許多微觀知識,通過實施多元情境教學,將書本知識變成可觀可感的學習體驗,使學生對化學更感興趣,更主動去學習化學,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情境化教學中對情境素材的收集和處理是很重要的。所以,作為一名化學教師,要與時俱進,多留意科技的最新發展和社會事件、生活見聞等,并善于在網上收集化學情境素材,同時還要會制視頻、模具,設計實驗和改進實驗等等。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