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雙減”政策的實施,如何設計作業、優化作業成為一線教師必須面對和落實的重要課題。作業設計要以提升學科課程核心素養為目標,關聯真實情境,注重綜合性,突出開放性,通過設計不同類型的作業,促使學生形成適應個人終身發展與社會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初中數學作業的設計,應在服務于教學需要的前提下,進行必要的整合,做到少而精煉,精而有效,精而有趣;同時鼓勵創新,做到精減作業,提高效率,確保質量。
一、整合提煉,更好發揮反饋作用
作業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延續。作業的布置是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提升應用能力,培養學科素養。在減少作業量的前提下,為了保證質量,初中數學教師應將課堂必須落實的知識要點進行整合,加以提煉。初一數學知識點比較簡單,我的做法是將當天所學的知識點設計成問題串,對每一個知識點進行必要的練習。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線段”這節課的教學中,我設計了作業:如圖,已知線段a,b,
用直尺和圓規畫出線段AB=a+b,并完成以下問題:(1)標記AB的中點C;(2)若a=7cm,b=5cm,求AC的長度;(3)若點D是直線AB上一點,且BD=BC,求AD的長度。
通過這個作業,學生能夠對本節課所學的“作一條線段等于已知線段”的尺規作圖、中點的定義、線段的和差、直線與線段的區別、幾何語言的運用等知識點做必要的訓練,并深入體會數學的幾何直觀、數形結合以及分情況討論等數學思想方法。
一個題目貫穿了整節課知識要點,教師通過檢查反饋便可診斷學生學習情況。這樣,既完成了布置作業的目的,又避免了重復機械的練習,在減輕作業負擔的同時,還提高了教學的質量,真正做到“減量不減質”。
二、動手實踐,培養探究創新能力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課程目標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核心素養為導向,進一步強調學生獲得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發展運用數學知識與方法發現、提出、分析好解決問題的能力。” 動手實驗操作是獲得活動經驗和基本知識的最直接途徑,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也可以通過基礎操作逐步培養。
初中學生活潑好動,對很多事物充滿好奇。在教學中,我們應盡可能保護這種好奇和興趣,作業也應有趣有效,讓學生在有趣的實踐操作中探尋數學的奧秘。例如,學習人教版七年級第四章“幾何圖形”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加深對各種幾何圖形的認識,做好“小升初”幾何知識的銜接,我布置了開放性作業:尋找日常生活中的一種平面圖形和一個立體圖形,測量并計算出平面圖形的面積、立體圖形的體積和表面積。學生覺得這作業很特別,都樂于參與,完成率高。從他們提交的作業來看,平面圖形主要是三角板、A4紙,立體圖形主要集中在保溫杯(圓柱體)、鉛筆盒(長方體)、粉筆盒(正方體)、籃球或乒乓球(球體)等,他們能認真測量這些物體的長、寬、高、直徑等關鍵數據,并計算求值。
在這個作業中,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開始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能夠抽象出數學的研究對象(幾何圖形),研究其屬性并形成概念和數量關系,培養對數學的好奇心與想象力。
采用開放性的、有趣的、操作類型的作業,給學生一種數學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直接體驗,讓數學不再枯燥乏味,讓學生做得有趣,學得有趣。在有趣的作業中輕松掌握知識,這才是數學作業該有的樣子。實踐操作的作業讓學生動腦又動手,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設計問題,彰顯數學應用價值
數學是一門科學,它不僅僅是存在于課堂上的教學,更是存在于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無處不在。在當前堅持立德樹人、五育并舉的形勢下,外出研學、志愿活動、勞動教育等學習形式日趨多樣化。數學教師可以結合這些活動,指導學生在其中發現數學的影子,從而更深刻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體現數學的應用價值。
例如,學校組織師生到環保公司開展研學活動。我利用這個機會,布置學生編制有關師生人數、所乘車輛數與租金的應用題并解答。活動當天,我看到我們班學生有的在統計車輛數量、有的在記錄汽車的核載數量、有的在核算各班的人數、有的在詢問司機有關租金的問題。他們分工明確,編制出以下問題:“學校組織初一級師生591人外出研學。出發前,同學們通過采訪,了解到以下信息:學校向客運公司租用了45座客車8輛和33座客車7輛,租金一共是10600元,已知每輛45座客車比33座客車每天的租金貴200元。問題(1)客運公司45座客車和33座客車每輛每天租金分別是多少元?(2)初二級師生693人到該公司租車一天,應如何租車才能保證每輛車恰好坐滿又能使租金合算?”由于剛剛學習了二元一次方程組的知識,他們能夠很輕松地解答出來。
對于這個作業,學生們紛紛表示歡迎。他們說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同學們一起探討、分工合作、互惠共進,更感受到數學的實際應用價值,這樣的作業他們更樂于接受和完成。
學習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問題又來自實際生活,兩者互相交叉轉化,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在真實情境中,增強了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更加了解數學的價值,培養其數學核心素養。
初中數學教學的目的是要讓學生獲得適應未來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體會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在探索真實情境所蘊含的關系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對數學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學習的興趣。“雙減”背景下的數學作業,應該精簡整合,檢驗學生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應該重視實踐,發展學生基本活動經驗和創新意識;應該貼近生活,培養學生抽象能力、合作交流和應用意識。教師持有這樣的理念,精心設計作業,學生樂于參與,勇于實踐,才能實現真正地減量提效增質。
責任編輯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