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核心素養包括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四個方面,是一個復合型的概念。在學生核心素養形成過程中,優秀傳統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優秀文言詩文的教學更是踐行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必須之舉,編入課本的文言文文質兼美、思想生輝、審美健康、文化優秀,對于初中生來說是很好的學習范本,教師以課內一篇為依托精選課外文言文組成群文進行教學,在文言文群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滲透優秀傳統文化,不僅能多方面提升學生的文言閱讀能力,而且還有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深挖教材,精選議題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溫儒敏先生指出:“那些沉淀下來,得到廣泛認可的作品,才有資格進入課文,因為語文教學必須培養對文化的尊嚴感。”部編版語文教材在單元導讀、課前預習、課后思考探究以及積累拓展等方面從不同的角度豐富了文化傳承的方式和內容。教師在采用文言文群文閱讀教學時必須深挖教材,理解編者的意圖,挖掘隱藏在文言文背后的文化元素,充分發揮教材的示范引領作用。一篇文言文蘊涵的文化元素往往不止一個,這就需要我們老師課前充分結合編者意圖、課標要求和學情來確定能夠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議題。
例如,執教《陳太丘與友期行》群文閱讀時,如果以“守信”為議題探討為人處世的準則,那么就容易變成道法課或者班會課,讓語文課失去語文的屬性。我們也可以以“細節描寫”為議題探討人物描寫的方法,但技法上的研究在現代文閱讀中更利于學生學習和運用,朱自清曾指出:“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于實用,而在文化。”因此筆者結合教材預習中編者導語“《世說新語》中記錄了東漢、魏晉時期一些兒童的智慧故事,預習課文時,注意感受古代兒童的聰慧機敏”,最后確定了《陳太丘與友期行》群文閱讀的議題為“淺議魏晉兒童聰慧善辯的風尚”。該議題充分說明了語文教材的所具有的示范作用,不僅可以讓學生明白元方為人方正,處世堅守“信”“禮”的準則,還可以結合課外選文讓學生了解魏晉時期兒童善辯的風尚,當學生理解魏晉兒童善辯風尚以后,教師可以采用辯論的方式對學生的價值觀進行正確的引領。此議題在無形中不僅滲透了傳統文化,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還有助于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
二、明晰目標,關注梯度
教學目標是課堂的風向標,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是為了實現教學目標而進行的。文言文群文閱讀的教學目標要聚焦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教師備課時要根據所教課文的體式,在分析學情和課標的基礎上明確自己到底應該教什么,即教學內容的選擇。王榮生教授曾在《文言文教學教什么》中說道:“學習文言文,最終的落點是文化的傳承與反思。”因此在設計文言文群文閱讀的教學目標時要以議題為牽引,設計出指向明確、具體可操作、可衡量測評的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就需要設計合理、有梯度的教學活動,所有的教學活動都要為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服務,教學活動要環環相扣、逐步推進,不可斷崖式跳躍。
例如,執教《陋室銘》群文閱讀時教學目標設計為:緊扣關鍵語句,品析高潔品質,淺議儒士精神,培養高尚情操。因這節課是第二課時,學生對文言字詞的理解已無障礙,因此教學的起點是分析文章,即緊扣關鍵語句,品析高潔品質;教學的終點是文化,即淺議儒士精神。此教學目標涵蓋了教學的起點和終點,從文章延伸到文化,明確地滲透傳統文化。為了實現此教學目標筆者設計了三個有梯度的教學任務:任務一:課內研讀,悟精神;任務二:群文展讀,析異同;任務三:追本溯源,話堅守。任務一是在學生對課內文言字詞理解無障礙的情況下開展的,有老師的點撥和示范,相對而言難度最低。任務二是在學生理解掌握活動一的方法和技巧上展開的,學生需要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集體構建完成相應的任務,而且面對的課外兩篇選文,難度系數在任務一的基礎上有所增加,但是也是學生能接受的范圍。前兩個任務使學生對儒士精神的理解從個體上升到整體,由一個人的選擇和堅守上升到一類人的選擇和堅守。任務三在此基礎上追本溯源開展辯論,在無形中讓學生辯證看待傳統文化,理解、認同并踐行古人正確的選擇和堅守。
在文言文群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需要有明晰的教學目標和有梯度的教學任務,不可設置模棱兩可、空大難測的教學目標,亦不可設計無梯度、無臺階的教學任務。
三、精設問題,串聯任務
美國著名教育學家哈爾莫斯曾指出:“問題是教學的心臟。”文言文群文閱讀教學設計的問題要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具有整體性,能串聯整個課堂,貫穿課內和課外選文,不能顧此失彼,每個教學任務之間的問題要相互關聯,梯度推進。同時設計的問題要有明確的導向性和探索性,引導學生從文本入手找到探尋優秀傳統文化的切入口,并且主問題的探討時間需具有可持續性,能支持整個課堂活動的推進。
例如,執教《孫權勸學》群文閱讀時,設計的教學目標是:體會孫權“勸”學的藝術,學習古人溝通的技巧。此教學目標從文章延伸到文化,滲透傳統文化中古人的溝通藝術。為了實現此教學目標,任務一課內研讀部分筆者設計的問題是:孫權是如何勸說成功的?任務二群文展讀部分筆者設計的問題是仔細分析選文中人物的對話,找出他們勸說成功的原因和技巧?任務三學以致用部分設計的任務是嘗試運用剛剛學習的勸說技巧,來勸情境中的同學和老師。這些問題在本質上是一體的,都是在引導學生去探究不同級別人物之間勸說成功的技巧和原因,引導學生明白有效溝通是需要技巧和原則的,并讓學生把學習的技巧和原則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這樣課堂的問題很聚焦,具有整體性、導向性和探究性,都是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滲透優秀傳統文化并引導學生踐行優秀傳統文化。
四、追溯背景,深度理解
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編入的文言文基本上和學生生活經驗相去甚遠,如果沒有任何資料輔助,學生理解難度較大,很難觸摸到隱藏在文言文背后的優秀傳統文化。為了更好的在初中文言文群文閱讀教學時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教師需要在恰當的時候給學生介紹背景文化,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促使學生對文言文背后的傳統文化有一個更深的理解。
筆者執教《陋室銘》群文閱讀時設置了追本溯源環節來縮短文本和學生之間的距離,而且追本溯源這個環節筆者都設置在任務三,因為背景介紹是為了幫助學生掃清橫亙在文言和文化之間的障礙,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優秀傳統文化。《陋室銘》群文閱讀任務三是:追本溯源,話堅守。學生通過任務一和任務二的學習發現官場被貶的劉禹錫、未入官場的曾子和官場失意的陶淵明雖然生活的時代、身份地位、行為表現和人生境遇都不同,但他們卻有一個共同點:都是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讀書人(即儒士),都具有安貧樂道的情趣和高潔傲岸的節操,此時為學生講解儒士為何會選擇安貧樂道,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儒士精神,潛移默化地滲透傳統文化,并為課堂小辯論——“當今時代,‘安貧樂道’的精神還值得提倡嗎”的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從辯論賽的結果來看,追溯背景是學生從文章向文化邁進必不可少的環節。
五、善用沖突,提升認知
在認知發展理論中,皮亞杰指出:個體在學習新事物之前有一定的認知結構,當新事物與原有的認知結構不同時,會產生認知沖突。為了達到認知平衡,個體會主動同化或者順應新事物,這是認知從低級走向高級的必經階段。在開展初中文言文群文閱讀教學時,教師要善于激發和運用學生的認知沖突來滲透優秀傳統文化。
筆者在日常的文言文群文閱讀教學時會巧用疑問、課堂辯論、創設情境、通過想象等方式來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以認知沖突為切入點來滲透優秀傳統文化。例如,開展《陳太丘與友期行》群文閱讀教學時,筆者在學生了解了魏晉兒童生活的時代背景后,提出這樣的問題:你欣賞選文中兒童的辯駁技巧嗎?學生在走入課堂之前已經有自己原有的認知,也就是尊老愛幼的傳統,而這節課選文中兒童的做法和自己的認知發生了沖突,到底應該認同選文中兒童的價值體系還是堅守自己的價值體系,這就需要結合選文中兒童生活時代的價值體系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價值體系來使自己的認知達到新的平衡。在這樣一個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學會自覺辯證地看待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責任編輯 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