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勞動教育環境的提出給幼兒園勞動教育的開展提供了新思路,勞動不應是傳統的輸入式說教,而是幼兒自主的動手實踐和操作。勞動教育環境是開展勞動的基礎條件,是蘊含勞動教育目標,貼合幼兒真實生活,與生活相融,發生在幼兒生活周遭的環境。并且,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時刻都充斥著豐富的勞動元素和機會,這些生活的片段或情境,也屬于其范疇。勞動教育環境真實性與情境性并存,幼兒在真實的情境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幼兒園勞動教育環境的創設是一個長期、綜合性的項目,良好的勞動教育環境為幼兒和教師提供實用的支持和幫助。本研究將提出幼兒園勞動教育環境創設的關鍵性取向和幾點思考,從而給予一線教育者實際性的參考。
一、幼兒園勞動教育環境創設的關鍵性取向
(一)源于生活需要。勞動和生活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勞動不僅來源于生活,最終也指向生活,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生活需要是創設勞動教育環境首要考慮的取向。提升幼兒生活勞動技能,能自主安排好自我的生活是學齡前幼兒時期實施勞動教育最重要的目標。幼兒的生活技能不是通過生硬的課堂教學而習得,應根據各年齡段幼兒的心理發展及學習特點,創設生動有趣的勞動教育環境,輔助練習和鞏固。例如在小班,可以創設“給娃娃穿衣服”“刷洗拖鞋”等游戲化環境,幫助幼兒在游戲中習得相應的穿脫衣物、清潔物品的生活技能。幼兒正是在親身體驗和動手實踐中主動關注生活的需要,他人的需要,并逐漸形成穩定的勞動素養。
(二)蘊含多種可能。勞動教育環境中不僅包含勞動元素,也可包含科學探究、藝術創造、社會交往和語言表達等多種元素。例如,班級門前種植小院場景,幼兒可以參與日常照顧養護的澆水、除草、捉蟲等勞動實踐活動;也能支持其科學探究,了解植物和動物的奧秘;植物的寫生,為幼兒藝術創造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三)滿足游戲需求。喜歡玩游戲是幼兒的天性。他們更傾向于把生活中的事件、事物視為游戲,用游戲的方式去進行。幼兒會將勞動空間和勞動工具當作游戲對象來感受和玩耍。因此,我們在創設勞動教育環境時需充分考慮勞動的趣味性、游戲性,遷移幼兒的游戲需要到勞動之中,投放多樣的勞動工具,設置游戲化的勞動情境,鼓勵并支持幼兒游戲化體驗、探索和實踐。
(四)指向精神生活。幼兒的精神生活與現實生活都蘊含著豐富的勞動實踐價值,勞動不僅指向幼兒當下的日常生活需要,提升幼兒勞動能力,培養良好勞動品質,更是指向長久的未來及精神生活,以實現幼兒精神生活與現實生活的有機統一。那具體到幼兒的一日生活中,創設勞動教育環境時,除了每日必做的服務生活的勞動內容,我們還應重視幼兒的創造性勞動,為幼兒提供盡可能多地感覺、愿望和自由創造的空間,可以通過一些創造性美勞、科技創新勞動來豐富幼兒的勞動內容。
(五)考慮多類生成性需求。勞動教育環境并非一成不變,是動態變化的,根據自然環境、生活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在檸檬桉掉樹皮的時候,幼兒可以收集樹皮,裝飾樹皮,美化環境;設置“制作驅蚊噴霧和香水”的場景,利用自然材料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勞動教育環境凸顯幼兒為本,最終為幼兒服務,因此幼兒的興趣和需求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教師應在生活中有意識地跟蹤、發現、分析幼兒的興趣點,找到適宜的生長點,創設環境,支持幼兒的動手實踐。
二、幼兒園勞動教育環境創設的實踐路徑
(一)組建一個多學科隊伍的環境小組。一種多學科的設計方法——包括密切溝通、合作和分擔責任。一個完整的,多元素存在的高質量勞動教育環境的規劃和打造,需要多方人員協同參與,每個人的特長都能為環境打造所用。每一處的環境在產生伊始,要向參與人員(尤其是專業規劃人員)進行宣講,分析場地,規劃設計,選擇材料,經過共同論證,產生初步雛形方案。其次,環境小組成員,需要預見通過何種方式來弱化教師的“教”,支持教師退后;還要預見幼兒進入該環境后可能生成的活動樣態。方案在逐步實施過程中,允許過程性地調整和優化,確保最終完成時所具備的各項元素:學習經驗、教師支持、安全管理、幼兒活動等盡可能地覆蓋其中。
(二)基礎環境的規劃與設計。基礎環境的規劃與設計,主要從地貌和地形兩個方面進入,重在還原真實的自然樣貌。有不同質地的地面:泥地、沙地、草地、石頭地……有高低不一的植物,還可以選擇與地面或墻面形成的有一定高度差的植物。環境中圍閉或半圍閉的小空間,形成的一些轉角式角落,可用來放置勞動工具柜或開放性材料柜。其次,在地形上,凸顯有變化的微地形,U型式、波浪型式斜坡等都是幼兒感興趣的地方。對于幼兒自己經常使用和游戲的地方,他們會更主動地去關心、服務、照顧這個環境。
(三)基于兒童視角完善環境細節。經由團隊幾番論證設計出的場地和環境后,環境中的具體細節,就交由幼兒來填補。幼兒園邀請不同年齡的幼兒參與討論,通過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與幼兒交流,了解幼兒的想法,填補環境的材料、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等。環境創設后還涉及更重要的日常維護工作,幼兒園嘗試打破以往專人專項維護的模式,將此責任交由幼兒,他們需要定期維護植物、澆水、拔雜草,在教師指導下施肥,撿落葉,學習堆肥知識,尋求園藝老師的幫助修剪植物枝葉,并記錄時間,做好垃圾分類等。
(四)持續性地跟蹤和優化。對環境做好持續性地跟蹤和優化,強調以多種方式支持幼兒和教師的進入,并與環境產生深層的鏈接。只有當教師真正進入這個環境,才能對這個環境產生認可,繼而引發深層次的思考,思考如何帶幼兒進入,如何支持后續的活動。在環境打造的過程中,持續性與教師進行碰撞和討論,激活新的想法,這是進入的重要途徑之一。環境形成后,幼兒的進入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展現出來的活動樣態更會是千姿百態,幼兒的持續性參與和環境小組成員的持續性跟蹤相輔相成, 環境小組成員需要持續性地跟蹤觀察教師和幼兒在環境中呈現出的真實樣態,思考環境和材料如何調整才能更進一步促進幼兒內在勞動自覺。
(五)關注環境的安全管理。教師可以時常與幼兒討論關于“環境安全”的問題,以此幫助幼兒加深對環境安全的理解。其次,環境的安全管理機制更是關鍵。我們并不能提供一套現成的完美的“安全”方案來保障實施,因此使用過程中的安全管理更需要全局謀劃,這需要環境小組成員、教師和幼兒共同管理維護,制定安全管理及保障機制,定期動態地評估環境和場地的安全性等。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