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期以來,生物學概念教學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去情景化背景下以抽象符號為表征的概念傳遞方式大行其道。在概念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依據概念層級類型和學生實際學情,綜合運用現有的技術設備和活動材料,幫助學生實現不同的具身學習方式。在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級下冊《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中,“反射”比較抽象難懂,七年級學生容易形成迷思概念。教師有必要通過創設情境、設計活動為學生提供情境化、參與式的具身學習體驗,使學生科學高效地建構概念。本文將以建構反射概念為例,闡述具身認知理論如何應用于生物學概念教學。
一、分析概念,明確目標
重要概念“反射是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弧是反射的結構基礎”在《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統攝于“人體生理與健康”主題的大概念“人體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各系統協調統一,共同完成復雜的生命活動”,要求教師幫助學生形成重要概念“人體各系統在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調節下,相互聯系和協調,共同完成各項生命活動,以適應機體內外環境變化”。反射和反射弧是上下位概念關系,反射是反射弧的上位概念,處于本節課的核心地位。
二、分析學情,精準定位
通過對神經系統組成的學習,學生知道了腦、脊髓以及神經的功能,具備一定的前置知識。由于受語言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學生容易把反射片面地理解成物理學中光反射,與生物學中反射的含義有較大差異。學生基于生活經驗形成了“刺激——反應”的前科學概念。概念教學的任務就是要發現學生的前科學概念,并將其轉化為科學概念。筆者通過分析學生前科學概念精準定位教學起點,創設學習情景并開展實驗活動,幫助學生在具身學習中消除迷思建構科學概念。
三、具身學習,建構概念
1.實境具身,引出反射。教師播放蘇炳添在東京奧運會田徑百米預賽取得9.83秒成績的視頻。教師提問,“是什么引發蘇炳添做出迅速起跑的反應?”學生回答,“蘇炳添聽到了發令槍聲才做出起跑反應的”。蘇炳添在東京奧運會上突破自己,創造黃種人在奧運會上的最好成績,他的事跡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興趣。教師能否引發學生的具身效應,學生學習過程中能否產生具身體驗,都取決于教學情境的生動性和逼真性,情境越生動、越逼真就越能引發個體的身體體驗。通過創設“生活事件”情境為學生提供以化身的方式融入現實的機會,學生比較容易快速回憶“刺激——反應”前科學概念。
2.實感具身,體驗反射。全體學生每兩人一組發放一個橡皮錘。教師現場演示膝跳反射過程,講解叩擊的部位和動作要領,然后組織學生互換角色參與膝跳反射具身體驗,討論如何描述膝跳反射的過程,并讓一名學生統計“不由自主”地膝跳現象。教師提問:“根據你的親身體驗,能說出反射過程中受到什么刺激,小腿如何反應?”學生描述:“膝蓋下方韌帶受到叩擊時,小腿會不自覺地前伸。”教師過渡:這位同學細心觀察,用心體會,才能描述準確。膝蓋下面韌帶受到的叩擊是“接受刺激”,小腿前伸是“發生反應”。 請一名學生上講臺配合做實驗,教師趁其不注意,用手指在一名學生的眼前突然晃動,他迅速躲避并眨眼。教師提問:“這個反射與膝跳反射有什么共同點?”學生總結:“這個反射與膝跳反射都是接受刺激,發生反應。”教師通過膝跳、眨眼反射實驗活動為學生創造具身體驗機會,身體自然地與真實學習環境發生互動,多種感官獲得體驗,為科學完整地生成概念作鋪墊。
3.身心協調,生成反射。教師展示兩盆含羞草讓學生觸碰葉片。觸碰后的含羞草開始慢慢地合攏葉片。教師提問:“含羞草的反應是不是反射?”學生甲:“它們能接受刺激,發生反應,因此屬于反射。”學生乙:“含羞草是植物,沒有反射。”教師再播放“草履蟲趨利避害”視頻。教師提問:“草履蟲的反應是不是反射?”學生陷入迷思。教師解釋:“以上兩個例子都是簡單的‘刺激——反應’,無法完成反射活動。”教師播放膝跳反射模擬動畫。學生看到膝蓋下方韌帶受到敲擊后,“信號”沿著神經傳遞到神經中樞,再沿神經傳遞到肌肉,產生了“不由自主”地膝跳。學生恍然大悟:“膝跳反射還需要神經系統參與。”教師展示以全班學生為調查總體的統計數據,絕大部分小組觀察到膝跳現象,說明這種膝跳現象具有普遍規律性。師生共同總結:反射“有神經系統參與”并且是“有規律”的。一起補充完善反射概念圖形成板書(如圖2)。學生通過觸摸“含羞草”和觀看“草履蟲”視頻,在“實感”和“實境”中體驗兩個反面例子,制造身體與心理認知(學生原有的前科學概念)沖突,引發深層次思考。具象化的膝蓋反射動畫糾正了“反射就是接受刺激,發生反應”前科學概念,全班實驗統計數據印證了反射的規律性,學生完整地生成科學概念。
4.離線具身,辨析反射。教師語言描述并列表呈現反射活動(如下表)。讓學生討論這些反射有什么區別。在辨析理解的基礎上認同簡單反射是形成復雜反射的基礎。通過老師語言描述生活中關于反射的實例,喚起學生對反射的感同身受,引發學生產生離線具身效應,學生通過心理模擬進行概念加工形成科學概念。通過列表直觀呈現簡單(低級)反射和復雜(高級)反射的異同,指導學生辨析反射類型,幫助學生準確地理解概念外延。
四、結語
本文以反射概念教學為例,基于具身認知理論視角僅對“反射”概念生成過程進行敘述與分析。筆者采用多種具身學習方式,以具身體驗為主使學生在具身情境中生成概念,通過正反例證讓學生推理分析并修正原有經驗,從認知沖突到身心協調,使學生有意義地建構概念,使概念教學有效又有趣。為了給學生創造更多“感同身受”的機會,建構生物學概念還需從活動設計和材料選擇方面提供具身保障。隨著虛擬交互技術的不斷應用于教育教學,將給學生帶來更多更好的具身學習體驗。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