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與意義。1.研究背景。“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從思政課到“大思政課”,表面上只有一字之差,實質上是辦好思政課的理念再更新、視野再開闊和格局再拓展。在全球化與信息化迅速發展的背景下,教育理念與方法也不斷演變,尤其是在“大思政課”框架下,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顯得尤為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對“大思政課”的重要指示強調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關鍵作用,為本研究提供了明確方向。2.研究意義。本研究旨在探討 “大思政課” 視域下的校地黨建共建育人模式,通過對師生及共建地方單位的問卷調查,了解他們對黨建工作的看法,為優化育人模式提供理論支持與實踐建議。該研究不僅關注教育內容的傳授,更注重教育過程中的價值觀引導與思想政治素養的提升。
(二)研究目的與方法概述。 1.研究目的。(1)評估師生對黨建共建的認可程度及其影響;(2)分析當前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挑戰;(3)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進建議,以提升育人效果。2.研究方法。主要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結合文獻研究與數據分析,深入探討校地黨建共建的現狀及其育人效果。
二、“大思政課” 視域內涵
(一)定義與重要性。1.“大思政課” 不僅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延伸,更是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體現。其核心在于將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使學生在實際參與中深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2.通過將思政教育融入各個學科及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價值觀及團隊精神。
(二)政策與理論依據。1.近年來,國家教育政策不斷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特別是在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方面。相關政策文件,如教育部、中宣部等十部門印發《全面推進 “大思政課” 建設的工作方案》的通知和《新時代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等,均指出加強思政課程與社會實踐結合的必要性。2.這些政策為 “大思政課” 的實施提供了理論支持和方向指引,確保教育目標的落實。
(三)教育實踐的指導意義。1.通過 “大思政課” 的實踐,學生不僅能夠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能增強對社會的理解和參與意識。2.這種綜合性的教育方式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促進他們在復雜社會環境中的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校地黨建共建育人意義
(一)概念與重要性。1.校地黨建共建是推動學校與地方黨組織合作的重要方式,旨在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與整合。2.通過整合地方資源,學校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機會,還能為教師的專業發展創造良好條件。這種共建機制有效提高了學校政治方向和教育質量,形成了學校與地方單位的合作合力。
(二)黨建與教育的相互促進。1.校地共建有助于黨組織引導學校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同時,教育的深化也提升了黨組織的影響力。2.通過校地黨建共建,學校在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的過程中,能夠更好地發揮教育的引領作用,而黨組織的活動也通過教育實踐獲得了更大的社會認可度和參與度。
(三)對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影響。1.在校地黨建共建的實踐中,學生通過參與各種活動提升了思想政治素養,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培養了團隊協作精神與實踐能力。2.這種參與不僅僅是知識的學習,更是價值觀和態度的培養,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
四、學校的校地黨建共建現狀
(一)組織結構與運行機制。1.學校積極探索校地黨建共建的實踐模式,建立了以黨委工作部門為牽頭單位的黨建工作機制,形成了1校多園及廣州起義烈士陵園、團一大紀念廣場 2 個實踐教學基地的共建局面。2.這種組織結構確保了黨建工作的有效開展,并為各項活動的順利實施提供了保障。
(二)主要實踐活動與成效。1.通過 “名師大講堂”“社會實踐活動” 等多種形式,學校在提升師生的思想政治素養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邀請知名教育專家開展“名師大講堂” 系列講座,內容涵蓋教育理念、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意義等。參與師生共計300余人,大多數人認為講座內容與實際學習工作密切相關,提升了他們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2.“實踐與分享”活動:組織師生到社區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后召開總結會,鼓勵學生分享個人經驗。通過這種實踐,參與的學生表示加深了對社會責任感的認識。
(三)存在的問題與挑戰。1.盡管取得了一定成效,校地共建過程中仍存在資源整合不夠、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影響了共建效果的最大化。2.部分活動的設計未能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和參與感,導致參與度不高。
五、問卷調查的設計與實施
(一)調查目的與對象。1.本次問卷旨在評估廣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中職部師生及地方單位對校地黨建共建的認可程度、實施效果及改進建議。2.調查對象包括在校師生及合作單位的工作人員,以獲取全面的反饋信息。
(二)問卷設計思路與內容。問卷分為多個部分,涵蓋對校地黨建共建的認知、參與情況、實施效果評價及改進建議,力求全面覆蓋各個方面。每個部分的設計均充分考慮了不同對象的特點,確保數據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三)數據收集方法與過程。采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收集數據,確保數據的真實性與有效性,為后續分析提供基礎。
六、問卷結果分析
(一)數據整理與統計分析。問卷數據經整理后,使用統計軟件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教師對黨建共建的認可度較高,而學生的參與感較低,顯示出教師與學生之間對共建活動的不同看法。
(二)反饋分析。教師普遍認為黨建共建能夠提升教育質量,尤其在課程內容的豐富性和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方面。學生反饋參與活動的機會不足,地方單位希望在合作項目中有更大的發言權。這一發現反映了當前校地共建中存在的師生參與度不平衡問題。
(三)主要發現與建議。根據調查結果,建議在活動設計上增加學生參與度,并加強與地方單位的溝通與協作,形成更有效的共建機制。定期評估活動效果,根據反饋調整活動內容,確保活動的吸引力與實效性。
七、校地黨建共建育人模式探究
(一)育人模式建議。1.多樣化的實踐活動。(1)組織志愿服務項目,組織學生參與 “社區關愛行動”;(2)開展實習與實訓,與廣州市幼兒園合作,開展 “教學實踐實習活動”;(3)下社區交流活動:定期舉辦職業教育活動周下社區等活動。2.加強師生互動。(1)課堂與實踐結合;(2)反饋機制:每次活動后,通過滿意度調查,參與者希望學校能更多地組織類似活動。3.健全反饋機制。(1)調查與評估:針對每次活動進行滿意度調查;(2)總結與分享:定期召開總結會議,分享成功案例。
(二)實踐案例與可行性分析。1.實踐案例。(1)與廣州起義烈士陵園簽訂合作協議,建立實踐教學基地。組織師生參觀廣州起義烈士陵園,深入了解歷史背景及其重要意義,增強歷史責任感;(2)在五四青年節、國慶節等時間節點,圍繞 “師生共育”“紅色教育”主題開展了一系列活動;(3)開展“賡續紅色血脈、唱響青春之歌” 紅色文化宣講活動;(4)開展“我與英雄對話” 互動體驗。學生分組角色扮演,模擬歷史事件,通過 “訪談” 與烈士事跡互動。活動結束后,學生們分享自己的感悟,討論英雄精神在當代的現實意義,培養了他們的思考能力和創造力。通過“紅色故事分享會”,定期邀請烈士后代或歷史專家,分享英雄故事與精神,增強學生對歷史的認同感和對英雄的敬仰。這種直觀的交流方式,讓學生對歷史產生了更深的興趣和思考。2.可行性分析。(1)資源共享:調研顯示,師生認為校地黨建共建能夠有效利用地方資源,提升教育質量。例如,提高了合作單位提供的教育資源及場地使用率。(2)政策支持:國家對教育與黨建工作的重視為共建活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為共建活動的開展提供保障。(3)師生參與意愿:調研顯示,近80%的師生對參與校地共建活動持積極態度,尤其是在實踐活動方面幾乎全部學生表示愿意積極參與。
八、結論
(一)本研究探討了“大思政課”視域下的校地黨建共建育人模式,通過問卷調查分析當前的實踐狀況及存在的問題。研究表明,黨建共建對提升教育質量具有重要意義,但仍需進一步完善機制與實踐活動。
(二)本研究不僅為廣州幼兒師范高等學校中職部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建議,也為其他幼兒師范類學校的黨建共建工作提供了參考。通過系統的實踐與探索,校地黨建共建不僅提升了學校的教育質量,更為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提供了重要支持。
(三)政策建議與實踐意義:建議加強對校地黨建共建的政策支持,促進資源共享與有效合作,為幼兒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通過政策的引導與支持,能夠進一步激發學校與地方單位的合作潛力,實現共建共贏。
【注:本文系廣州市教育局、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第三屆思政課“百個學校思政課課題”“‘大思政課’ 視域下校地黨建共建育人模式探究”(編號:27)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