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質生產力作為新時代新征程上更具顛覆性、創新性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發揮其效能賦能鄉村產業振興是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必由之路。當前,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加強、融合發展深度廣度有待擴展、人才結構失衡有待調整、綠色發展成效有待提升等現實瓶頸對新質生產力賦能產業振興形成了掣肘。因此,要從加強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利用數智技術賦能產業融合、構建多元化復合型人才體系、加快技術推廣應用等方面尋求優化路徑,從而進一步釋放新質生產力的賦能效應,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提供現實助益。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鄉村產業振興優化路徑
新質生產力作為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嶄新概念,實現了經濟學術語上的革命,揭示了新時代生產力質態迭代升級的發展趨勢。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新時代新征程上,鄉村全面振興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需要依靠生產力的質態蝶變為其注入新動能。然而,在現有的學術討論中,學界對于新質生產力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其理論闡釋、實證研究和賦能效應等方面,多瞄準于在國家戰略的宏觀和中觀層面,對于在微觀層面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研究較少,特別是對鄉村產業振興的賦能闡述鮮少涉及,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新質生產力賦能論”的解釋力。因此,本文致力于描摹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產業振興的發展圖景,剖析其面臨的現實瓶頸,并建構一條可操作性強的可行路徑,以期在理論上擴展“新質生產力賦能論”的研究角度,增強其解釋力,在實踐上為推動鄉村產業振興提供有益借鑒。
(一)推動鄉村產業迭代升級
馬克思主義認為科學技術是“偉大的歷史杠桿”,是“最明顯的字面意義而言的革命力量”。邁克爾·波特的競爭優勢理論認為,科技創新有助于重塑產業結構、培育新的競爭優勢,從而加速產業崛起。”新質生產力推動產業迭代升級的邏輯在于,一是加快數實融合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新質生產力能夠通過科技創新,推動數字技術與鄉村傳統產業高度融合,發揮數據要素無損耗、強流動、低成本的優勢,賦能產業發展各個環節,改變傳統鄉村產業的生產形式、流通形式、組織形式,提高傳統產業數字化水平,實現傳統產業的更新迭代。二是以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依托,構筑鄉村產業發展的中心支柱。新質生產力作為先進技術形態的聚合體,能夠以農業顛覆性、革命性技術創新為抓手,在最大程度上整合技術資源,通過產業、資源、人才等生產要素的跨界組合,催生更多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豐富鄉村產業形態。
(二)促進鄉村產業深度融合
產業融合指的是通過科技、知識等生產要素來模糊兩個或多個不同產業之間的界限的過程,其特點是不同獨立實體之間的整合和交融,從而導致產業結構發生變化。熊彼得的創造性破壞理論強調科技創新將會造成創造性的破壞,即技術創新會實現生產方式革新和產業結構重塑,從而推動經濟增長。一方面,新質生產力能夠推動新要素向農業各領域高效集聚,促使產業邊界動態化、柔性化,逐漸打破行業壁壘,讓分屬于不同領域的產業,在生產要素的跨界流動和優化配置所帶來的機遇下實現資源共享和技術互通,從而實現產業的融合發展。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能夠促進產業鏈條的垂直貫通和水平整合。新質生產力通過構建統一的技術標準,推動新要素嵌入農業生產、管理、銷售等環節,將產業資源以信息流的形式呈現,打破生產各環節的現實梗阻,優化生產要素流動秩序,使得上下游產業更加緊密地開展生產合作,從而增強產業鏈上下游主體的競爭力。如在農業生產方面,利用數智技術,進行動態監測和精準管理;在流通方面,收集流通環節信息,實現供應端和需求端的精確匹配;在營銷方面,利用算力技術,捕捉市場動態,制定合適的市場策略;在銷售方面,構建電商平臺,直接與消費者對接,為消費者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同時減少供應商和批發商在各環節的經濟盤剝現象,實現產銷融合發展。
(三)塑造鄉村產業新質人才
新質生產力作為生產力發展的當代樣態,在保留了生產力內在屬性的同時,也結合了時代發展要求對其內部的結構要素進行了創新升級,這就要求要具有更高素質的勞動者來駕馭。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認為教育和技能培訓能夠提高勞動者的綜合素質,提高勞動能力、增加收入,推動經濟發展。一是發展新質生產力客觀上能夠倒逼勞動者素質提升。與傳統的農業生產不同的是,新質生產力賦能下的鄉村產業,其主體以新型勞動者為主,產業設備將逐步實現智能化、高端化,勞動對象的形態也變得多樣化。因此,為了適應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產業振興的發展要求,必須加強勞動者的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正如馬克思所說:“為了占有和使用生產資料,我們需要有技術素養的人才,而且需求量很大。”二是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能夠吸引高素質人才回流。由于城鄉發展的長期失衡,鄉村人才流失始終是制約鄉村發展的一大短板。新質生產力使得生產要素的創新配置,顛覆了傳統生產力對“依賴自然”“以物為本”的單向性,在一定程度上擴展了農業邊界范圍,催生出更多新產業形態、創造更多收入可觀的就業機會,能夠吸引高素質人才回鄉就業。
(四)引領鄉村產業綠色轉型
新質生產力蘊含著鮮明的綠色發展底蘊和強烈的生態關切,這就要求其在發展中要肩負起推動綠色發展的使命擔當,驅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愿景實現。馬克思指出:“隨著新的生產力的獲得,人們便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西方生態現代化理論將科學技術視為推動生態轉型的關鍵性因素,技術創新在綠色發展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是新質生產力可以增強產業綠色發展能力。新質生產力在綠色發展理念的引領下,借助低碳技術、清潔生產技術等新技術,轉變農業高投入、高能耗、低效能的發展范式,改造農業供應端,對種植過程進行精細化管理,減少生產供應端的環境污染,提高生產綠色發展效能,促進農村產業減碳、降本、增效,實現綠色內涵式發展。二是新質生產力能夠創新生態產品的實現形式。馬克思指出:“機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來不能利用的物質,獲得一種在新的生產中可以利用的形態。”新質生產力通過科技創新增強了人類運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推動勞動對象向深度和廣度進一步擴展和外延,將勞動對象的形態由實物延展至無形,催生出更多的生態新業態。如開發農村的山、水、空氣等資源,形成林下經濟、生態旅游、農業碳匯、草原經濟等新業態,實現生態產業化,將農村的美好山水轉化為農民致富增收的新路徑,實現鄉村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豐收。
(一)鄉村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加強
農業基礎設施是支撐農業生產和鄉村發展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是實現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保障。在廣大鄉村地區,基礎設施不完善對新質生產力的推廣和應用的現實制約尤為明顯。一方面,傳統基礎設施不完善,已經成為新質生產力在鄉村推廣和發展的主要障礙。廣大農村地區在電力供應、通信網絡、農產品倉儲保存、冷鏈物流、集散運輸等方面存在短板和薄弱環節,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新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另一方面,數字基礎設施的不完善,對新質生產力在鄉村的推廣和發展帶來了新挑戰。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統計顯示,截至2024年6月,城鎮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85.3%,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63.8%,相較于2023年12月下降2.7%。城鄉數字基礎設施之間存在明顯的“數字鴻溝”,數字基礎設施覆蓋的廣度和深度有待進一步擴展和推進,這不僅影響著數字鄉村建設的整體推進,而且限制了鄉村產業的信息敏感度,使得農業在生產、流通、銷售等環節存在信息滯后,形成“信息孤島”,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二)鄉村產業融合深度廣度有待拓展
自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但仍受到許多現實因素的影響,鄉村產業融合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許多新的困境和挑戰。一方面,產業鏈縱深推進成效不顯著,縱向貫通能力較弱。傳統的個體小農生產,產業鏈條短,農產品以生產鮮銷為主,加之農村產業基礎設施滯后,服務保障能力不足,在加工、儲藏、銷售、運輸等中間環節缺乏有效銜接,限制了產業鏈條的縱向延伸。從產業末端來看,產業供給能力較弱,創新能力不強,農產品多停留于初級加工環節,成品轉化率較低,難以延伸至精細化加工領域,品牌打造和推介能力不足,同質化嚴重,市場競爭力弱,影響農產品附加值的增加和農業的轉型升級。另一方面,產業鏈橫向融合程度不高。農業內部結構失衡,第二、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三產融合深度不夠、層次不高。農村三產融合以經濟功能開發為主,在文化、生態、康養等重要領域開發仍需進一步推進,農業未能與文旅和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農業產業與非農產業存在割裂,“農業+”的模式尚未得到廣泛應用,惡性競爭現象較為突出,缺乏差異化競爭和深度開發,影響產業融合發展效益。
(三)鄉村產業人才結構失衡有待調整
“人力資本是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振興的核心要素。”目前,鄉村產業振興仍存在人力資本供給不足的現實瓶頸。一方面,人才外流嚴重。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農民工總量29753萬人,比上年增加191萬人,其中,外出農民工17658萬人,比上年增加468萬人,增長2.7%。城市對勞動力的“虹吸效應”仍然較強,即使在同等的政策條件下,為追求更好的發展,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也會選擇涌入城市工作,這就使得農村“空心化”現象較為嚴重,人口結構的失衡難以支撐新質生產力在鄉村的持續賦能,農村社會因人口結構失衡,陷入“發展落后-人才外流-再度衰落”的惡性循環之中。另一方面,人才內生發展動力不足。農村教育條件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農村勞動力整體上受教育年限偏低。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農村居民家庭戶主文化程度大學本科及以上占0.3%,初高中程度占83.6%。在這樣的情況下,農村現有的人力資本難以滿足現代化農業產業發展要求,難以支撐農業發展的提質增效。
(四)鄉村產業綠色發展成效有待提升
鄉村產業綠色發展代表著產業未來發展的趨勢和方向,是實現鄉村產業振興的必由之路。然而,當前新質生產力助推產業綠色發展成效較弱主要體現在:一方面,綠色技術創新成果有效供給不足,難以為產業綠色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新時代以來,我國農業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從54.5%-63.2%,為農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但發達國家的農業科技貢獻率總體上保持在80%左右”。綠色農業技術“卡脖子”問題依舊嚴峻,綠色農業技術研發相對遲滯,研究基礎先天不足,難以為鄉村產業的綠色轉型提供技術支撐。另一方面,前沿性技術推廣應用不足。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產業振興是先進生產力與農業農村發展實際的深度融合,關鍵在于科技創新成果在農業農村領域的實踐轉化。據數據顯示,我國農業領域高被引論文數量和發明專利申請量均穩居全球第一,但科技成果轉化率約為30%-40%左右,明顯落后于歐美、日本等國家70%-80%的轉化率。原因在于,鄉村地區缺乏相應的技術實施平臺,在欠發達縣域農村,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綠色環保型企業分布相對較少,研發基礎相對較弱,綠色農業技術難以轉化推廣,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鄉村產業綠色發展效能。
(一)著力完善鄉村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新質生產力轉化運用新通道
1.加快傳統基礎設施更新升級速度。一方面,要做好鄉村傳統基礎設施更新升級的政策設計。要構建政府主導、市場協作的模式加強對鄉村產業傳統基礎設施維護與更新的支持,同時給予相關企業一定的稅收減免和資金補貼,充分調動企業參與基礎設施維護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傳統基礎設施的布局規劃。充分結合鄉村的地理環境、自然資源等狀況,根據產業發展需求,合理規劃水、電、路、管、網等傳統基礎設施建設,為新質生產力的應用轉化提供有力的保障。
2.加快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布局。一方面,要圍繞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布局新型基礎設施。鄉村地區要借助數字鄉村建設的戰略機遇,布局新型基礎設施,加快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云計算等先進技術在鄉村的應用,推動鄉村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打通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產業振興的關鍵環節。另一方面,要強化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技術支撐。政府要牽頭參與鄉村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協調企業、科研院所等多元技術主體參與新型基礎設施的研發和攻關,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保障,確保科技創新成果順利轉化應用到實踐中。
(二)著力推進數字化智能化技術融合,打開鄉村產業融合發展嶄新空間
1.將數智技術深度產業鏈。一方面,加強產業鏈條數字化建設。鄉村要在完善新型基礎設施的基礎上,推動數智技術嵌入農業產業鏈,將育種、種植、收獲等環節納入數智化管理;在二、三產業方面,推動鄉村物流、倉儲、加工實現信息化發展,發揮數字技術優勢進行收集物流和市場信息,準確分析物流狀況和消費者需求,為銷售決策提供參考,并借助電商網絡平臺進行產品銷售,打破農產品銷售的市場“信息孤島”,提高產業鏈條縱向貫通性。
2.建立數智化的農業產銷平臺。依托數智技術構建數智化產銷平臺,對現存產業資源進行信息化處理,并將其納入數智化產業平臺中,促進農業產業在生產、加工、倉儲、物流、銷售等各環節都實現智能化的實時檢測,推動農業產業內部和不同產業之間在信息數據方面協同共享,提高農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發展契合度,進一步完善發展利益鏈,提升產業集群化發展水平。
(三)著力加強鄉村產業人才隊伍建設,構建多元化復合型新質人才體系

1.培育更多新型職業農民。新質生產力實現了對傳統生產力的質態超越,意味著新質生產力擁有比傳統生產力更為先進的生產方式,這就需要作為生產力關聯主體的勞動者在技術運用、設備控制等方面進行提升。因此,要在新質生產力推廣應用過程中加強新型勞動者的培育力度,通過定期開展技術培訓班、教育工坊、農民工流動課堂的形式,普及新型農用技術知識。同時,要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的數字素養,推動更多數字化教育資源向農村傾斜,積極鼓勵農民參與數字技術學習,讓更多農民了解數字技術基礎知識并轉化應用到日常的農業生產實踐中,加快培育更多新型勞動者,打造一支思想開放、能力過硬的人才隊伍。
2.完善人才引進機制,吸引更多人才“回流”。要在人才引進等方面給予更多政策優惠,健全知識、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加大交通、住房、就業、教育、醫療等方面的補貼和保障力度,為愿意扎根鄉村建功立業的優秀人才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同時,創新人才利用方式,鼓勵有條件的鄉村設立科技工作站、專家實驗室、科技小院等,為人才提供展示才華的舞臺,充分發揮好人才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
(四)著力加快綠色農業科技轉化應用,奠定鄉村產業振興綠色發展底蘊
1.提高綠色技術研發成效。一方面,要瞄準農業領域綠色發展的“短板”,因地制宜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要重點農業關鍵領域進行技術難題攻關,通過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構建農業綠色發展與新質生產力的內在關聯,推動傳統農業生產模式與新質生產力有效銜接,依靠綠色生產力的杠桿撬動農業綠色發展潛力,突破農業綠色發展“卡脖子”困境。另一方面,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效能。要瞄準產業綠色發展領域的關鍵核心問題,利用好新型舉國體制效能,依靠政府力量和市場優勢,協同發力,以體制機制優勢助力科技攻關。
2.加大綠色科技轉化應用力度。一方面,打造綠色科技與產業融合新載體。要因地制宜,結合地方實際和產業基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符合省情、區情的科技示范園區,吸收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和環保企業落戶,讓更多綠色科技創新成果得到落地轉化,讓更多綠色科技助力鄉村產業綠色發展。另一方面,創新綠色技術推廣方式。要構建多層次、全方位的技術推廣體系,通過讓農民進行集中技術培訓、定期輪訓等方式掌握先進技術,讓綠色科技成果在農業日常生產實踐中得到有效應用。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的說明[N].人民日報,2024-07-22(001).DOI:10.28655/n.cnki.nrmrb.2024.007782.
[2]邁克爾·波特.競爭優勢.李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PorterM.CompetitiveAdvantage.TranslatedbyLiM.Beijing:TheCommercialPress,2010.(inChinese)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21.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4.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5.
[6]侯冠宇,張楚.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全面振興[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24,(06):9-14.
[7]國家統計局.2023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EB/OL].(2024-05-01)[2024-10-17].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405/content_6948813.htm
[8]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中國農村統計年鑒2023[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3:37.
[9]新華社新媒體.農業農村部: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3%,三大主糧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EB/OL].(2024-03-05)[2024-10-2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805429860093910029wfr=spiderfor=pc
[10]田儒雅,王紅彥,孫巍,等.2023中國農業科技論文與專利全球競爭力分析[J].農學學報,2024,14(03):10-12.
[11]黃三生,周明石.“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向度[J].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4(05):93-99.
(作者單位:廣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李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