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產品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不僅事關農產品流通的重要環節,更是連接鄉村與城市、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重要紐帶。構建農產品全國統一大市場,內蘊深厚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現實邏輯根源。農產品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不僅是對馬克思商品流通理論的生動實踐,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深化改革,還是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必由之路。制約障礙包括現代化設施建設滯后、市場制度規則待完善、技術紅利未充分釋放、地方保護主義等現實阻礙。為此,提出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統一大市場流通效率;完善制度建設,打造統一大市場規則;激發技術賦能,發揮數字優勢;強化政府服務,助力有效市場等實踐路徑。
關鍵詞:全國統一大市場馬克思流通理論農產品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脫貧地區小農戶數字素養促進農村共同富裕的作用機制與實現路徑研究”(23BJY159)。重慶市教委人文社科項目“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數字鄉村建設驅動農村產業現代化的機制與路徑研究”(24SKGH359)。
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發布,提出“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加快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在“三新一高”總體要求下,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至關重要的環節,亟需深入剖析并加速構建農產品全國性統一市場的內在邏輯體系,才能更加透徹地領悟其在新時代背景下所承載的重大使命與實踐意義。
(一)理論邏輯
1.農產品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能夠有效協調農產品生產與消費之間的矛盾
市場是交換關系的總和。商品流通是“從交換總體上看的交換”,原先勞動產品之間的直接交換——即個體將自身生產的勞動產品與他人的勞動產品進行互換的同一性狀態,被分裂為“售賣”與“購買”這兩個相互對立的行為階段,商品流通過程中,原有直接同一性的瓦解與新型對立關系“賣和買”的形成,能夠打破產品交換的時間維度、空間范圍及主體上的局限性,加速私人勞動向社會必要勞動的轉化,緩和生產單一性與消費多樣性之間的矛盾。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傳統農業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煥發出新的活力和生命力,農業分工越來越廣泛深入且精細,農產品經濟活躍度越來越高,交換規模和次數持續攀升,這一進程不僅高度依賴于市場機制的有效運作,而且對市場規范化與一體化發展的需求日益迫切。加快建設農產品全國統一大市場能夠極大地促進產銷兩端的順暢對接,從而有效緩解產銷之間的矛盾。
2.農產品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能夠賦能市場分工
馬克思指出:“生產就其單方面形式來說也決定于其他要素。當市場擴大,生產的規模也就增大,生產也就分得更細。”分工作為提升生產效率的驅動力,其深化進程與市場交換活動的繁榮程度相關聯。市場的本質功能就是交換。市場內部的細致分工有助于各地依托各自特有的自然條件稟賦的獨特優勢,培育和發展具有地域特色的農業產業,而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便利了各地區之間的經濟協作,一方面激發了生產積極性與創造力,另一方面更有效地迎合了農產品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進而推動了市場分工向更深層次與更細領域演進,賦能農業產業的優化升級與市場的繁榮發展。
(二)歷史邏輯
黨的八大關于“私營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已基本完成,統一的社會主義市場已形成”的論斷,基于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已占據主導地位的大背景,其主要目的在于滿足以計劃生產為主導的國家市場發展的核心需求。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商品市場的內在統一性,導致城鄉市場及地區市場間出現了明顯的分割現象。盡管滿足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快速推進工業化的迫切需求,但在提升社會生產力水平和滿足人民需求方面,其效能有所不足。改革開放后,“全國一盤棋”成為了我國實施對外開放政策和對內激發內部經濟活力的基本指導方針。然而,在激發地方積極性的同時,往往會遭遇社會主義統一市場與地方經濟發展之間的沖突。受本位主義、分散主義的影響,某些地區片面追求自身利益,忽視了社會的整體需求,不顧及國家的全局利益和長遠規劃,導致了盲目投資、地區經濟壁壘以及區域間的經濟割裂,進而阻礙了市場的公平競爭和商品的順暢流通。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型,核心在于構建價格機制作為資源配置的主要驅動力,取代原有的行政指令手段。回溯我國市場化改革的進程,可以清晰地看到,全國統一市場深深嵌入我國改革實踐的歷史脈絡之中,展現了在新時代背景下市場建設所取得的新成就與面臨的新挑戰、新要求。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斷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旨在減少政府不當干預所帶來的重復投資、成本攀升、效率低下以及市場活力不足等問題,進一步構建和完善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三)現實邏輯
1.農產品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是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的內在要求
從國際市場來看,近年來我國市場開放程度顯著提升,與此同時,國際市場貿易風險隨之加劇。面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蔓延與惡化,眾多國家相繼采取了糧食出口禁令的應對措施,盡管這一舉措尚未對我國糧食市場的穩定供應及糧食安全構成實質性沖擊,但我們必須對此保持高度的警覺與重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就統籌抓好發展和安全兩大核心任務、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作出戰略規劃與部署。
從國內市場來看,由客場全球化向主場全球化的轉型,凸顯了對內開放的戰略價值,唯有強化對內開放的深度與廣度,構建全國一體化的市場體系,方能有效掌控未來充滿不確定性的全球環境中的發展主導權,保障國內經濟循環體系的順暢無阻,實現產業高水平的自給自足、自立自強。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旨在以高質量來激活并拓寬內需潛力,進而以需求牽引供給改革、引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供給質量與效率,以需求擴容疊加供給優化提振市場參與者的信心與預期,并將這種正面效應反饋至供需兩側,形成一個能夠產生正向互動、形成良性循環、相互促進的效應體系機制。
2.農產品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展現
農產品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有利于實現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作為人口規模巨大的發展中大國,確保糧食安全的基石地位與戰略價值不言而喻。2023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達到了13908.2億斤,相較于前一年度,實現了177.6億斤的增量,增幅約為1.3個百分點,我國糧食產量已連續九年穩定維持在1.3萬億斤以上的高水平。這一高產成就為糧食安全的穩固提供了有力支撐,但農產品市場仍亟待打破諸多梗阻。一是由于市場信息不對稱,農產品市場競爭領域內頻繁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優質農產品的市場地位難以保障,面臨“買貴賣難”的困境。二是農產品滯銷時有發生,諸如2015年陜西果農將油桃直接倒進河道、2021年上萬斤的湖北棗陽桃子滯銷、2023年廣西靈山荔枝即使價格低至每斤五毛仍難以脫手等實例。三是農產品價格領域的波動,如“豬周期”、“蘋什么”、“豆你玩”等現象,對農業產業鏈的整體穩定性帶來了顯著的負面效應。這些問題都嚴重挫傷了優質農產品生產者和經營者的積極性,不僅難以滿足廣大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需求,也對農業經濟的穩健發展構成了阻礙。農產品不僅要“種得好”,也要“賣得火”。構建農產品全國統一大市場,通過提升農產品交易信息的透明度,促進了農產品流通渠道的多元化與精細化發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農產品“買貴賣難”問題,進而助力形成供需雙向促進、產銷同步推進、流通高效順暢的積極態勢,為農產品市場的持續高效與暢通運行提供堅實支撐。
農產品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有利于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從城鄉融合方面來說,農產品全國統一大市場有利于提高農民收入,縮小貧富差距,并推動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進程。能夠有效打破農產品生產與銷售之間失衡關系,有利于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根本利益,讓廣大農民群眾在獲得感、幸福感及安全感方面得到更為充實、穩固且持續的保障。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為農業農村領域帶來了持續性的發展機遇與系統性的優化效應,也是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客觀要求。
從區域協調方面來說,統一大市場的構建會倒逼地區特色機制形成,強化地區間分工與協作,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助力共同富裕。農產品供需存在區域性、階段性失衡的風險。農產品滯銷積壓現象屢見不鮮,導致農戶總是擔心種植的特色產品“走不出去、賣不到錢、砸在手里、爛在地里”。而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將會根本性地解決農產品的銷售難題。糧食主產區可以全力投入糧食生產,蔬菜種植基地能夠專注于蔬菜產業的蓬勃發展,林果業發達地區則可放心擴大生產規模。一切宜耕之地都將得以最大化利用,并按照作物生長特性加以種植,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業體系,滿足可能是“近在咫尺”、也可能“遠在天邊”的市場需求。有利于挖掘并發展地方優勢產業,構建一村一品、一鄉一特、一縣一業等各具特色的地域性產業格局。通過為主產地農產品塑造品牌形象,提升知名度、美譽度,培育市場競爭力,催生一大批諸如“蘋果之鄉”、“核桃之鄉”、“羅漢果之鄉”等農產品特色產區在中國大地上的涌現與蓬勃發展,開辟出一條彰顯鮮明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發展之路,為增強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做貢獻。
(一)現代化設施建設滯后
目前我國現代化設施建設正面臨著發展不全面、不均衡兩大核心挑戰。發展不全面是指冷鏈倉儲物流系統的構建尚未健全,難以匹配市場轉型升級的速度,致使由自然條件引發的市場分割現象仍然存在。構建現代流通體系,其關鍵要素在于擁有適度前瞻性與完備配置的物流基礎設施。這不僅是推動現代化流通迅猛發展的基石,也是不斷彌合城鄉市場鴻溝、打造農產品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要依托。其中,“最先一公里”的物流效率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尤其是很多生鮮農產品,在采后初步加工階段,若貯藏保鮮措施采取不當,將造成大量不必要的損耗,農產品新鮮度也將大打折扣。待轉運到其他區域市場后,這些產品往往已失去原有的市場競爭力與商業價值。
發展不均衡包括區域發展不均衡和城鄉發展不均衡。區域發展不均衡方面表現為,西部地區在傳統基礎設施構建上存在明顯短板,尤其是偏遠山區,其交通便捷程度亟待提升;而大中城市作為交通樞紐的功能亦需進一步強化。此外,西部地區在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起步較晚,發展基礎相對薄弱。盡管近年來在移動互聯網接入速度的增長方面超越了東部地區,但在投入水平、覆蓋率等關鍵指標上仍存在顯著差距,這一現狀對西部地區新型數字農業的推進構成了制約。城鄉發展不均衡上表現為:城鄉市場設施不均衡制約了農產品物流的順暢流通,限制了交易活動在空間上的廣泛展開,形成了地理區域上的局限,繼而成為阻礙鄉村地區把其特色農業資源優勢切實轉化為經濟收益的關鍵性因素。
(二)市場制度規則不完善
統一的市場制度是構建農產品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基礎和先決條件。在制定統一制度的歷程中,部分商品的管理標準呈現出不一致性,尤其是地域性標準差異顯著,這增加了商品跨區域流通時所面臨的資質互認成本及標準轉換難度。在實施統一制度的進程中,盡管已確立了包括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在內的多項全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但由于缺乏詳盡可行的實施要求細則或必要的司法闡釋補充,制度的制定趨于表面化、制度的執行易受個體主觀判斷干擾、制度空轉問題突出,未能切實有效地轉化為實踐行動,形成了諸多模糊空間,未能充分發揮統一制度在消除市場分割壁壘、促進農產品全國市場一體化進程中的應有作用與潛在效能。

(三)技術紅利未充分釋放
從生產端來看,農業生產呈“大水漫灌”之勢,精準度與特色化程度不足,既造成了自然資源的浪費,阻礙了農戶充分借助涉農服務以優化其生產經營活動。在此情境下,難以實現規模化運營模式,進而無法充分發揮規模經濟效應,同時也限制了現代農業技術的有效采納與應用,最終形成了循環制約模式。
從消費端來看,數字經濟驅動力尚顯不足,數字市場、市場數字化的促進與導向功能仍顯薄弱,農產品市場流通進程尚未全面步入數字經濟的嶄新紀元。從數字市場的角度來看,當前數字技術尚未完全突破時間、空間和信息壁壘的制約,導致難以有效驅動農產品市場運營效率更上一層樓,亦難以憑借數字經濟與傳統市場深度融合的方式,實現對農產品市場經濟結構的根本性變革,更無從談起維持供需持久均衡及流通順暢的長遠愿景。從市場數字化的角度來看,數字鴻溝問題突出,阻礙了農產品市場區域間的數字化協作與交流,加劇了發展的不均衡性;數字化價格管理機制的發展步伐還相當滯后,數據共享優勢未能得到充分發揮;健全的數字化流通體系也尚未形成,流通新質生產力有待全面激發。
(四)地方保護主義仍存在
中國人口總量和經濟總量巨大,為國內市場在經濟發展中注入了強大的潛在動能。然而,當前國內市場的構建仍有很大的缺陷,其中關鍵性的局限因素在于市場分割現象顯著,“玻璃門”“卷簾門”“彈簧門”“旋轉門”等隱形壁壘尚未完全打破。農產品市場分割不僅阻礙了經濟循環的流暢性,甚至催生了一系列封閉小市場,規模市場的潛在優勢難以充分釋放,進而對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構成了制約。
各地各自為政,以鄰為壑,許多地方政府對農產品的跨區域流通持謹慎態度。不論是本地農產品向外銷售,還是外地農產品進入本地市場,都涉及到對其他地區利益的轉移。因此,各行政區之間設立了市場壁壘,嚴重阻礙了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立,成為對公平競爭環境的重大制約因素。出現了通過制定收購清單和設定經營比例等方式來限制農產品在本地與外地間的自由流通等現象。這些措施呈現出濃厚的地方保護主義色彩,甚至隱含著將市場進行區域性封鎖的潛在傾向。各個主體利用本地市場分割的保護傘,規避價格機制的調節作用而獲取利益,甚至可能形成價格壟斷,排斥市場的正常供給與需求,最終削弱了市場經濟中競爭與激勵機制的效用。
鑒于農業生產固有的季節性和地域性,以及農產品在生產與流通環節對公共產品、準公共產品的強烈依賴性,構建并優化農產品全國統一大市場體系,其任務范疇不應僅僅聚焦于農產品市場本身,而應拓展至農產品的交易主體、交易流向、時空布局等多個維度,同時還應涵蓋生產要素市場和生產性服務市場,核心在于消除國內市場分割格局,打破地域壁壘。
(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統一大市場流通效率
持續推進區域間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區域間的互聯互通水平。構建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的重點在于密織高速鐵路網、城市群城際鐵路網、機場群航線網以及高級航道網,側重于通過聯網、補網及強鏈的方式,拓寬交通網絡的覆蓋范圍,并增強其互聯互通的效能。此外,還需強化多式聯運聯程機制,提高流通效率,并致力于提升交通網絡的綜合服務質量。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不僅是打破“基于自然因素的市場分割”的關鍵策略,也是推動農產品在區域間實現有序、高效流通的重要載體。
保障物流暢通,深化流通領域改革。立足構建現代大物流體系,推動物流業轉型升級,暢通內循環“大動脈”,從而聯通各個區域市場。完善市場倉儲、分揀、加工、配送、冷鏈等物流設施配備,全面提升農產品交易市場現代化設施水平,深入實施商貿物流高質量發展行動,推動物流降本提質增效。同時針對農產品流通的“最先一公里”問題,對物流企業采取政策導向措施,激勵其采納產地現有的常溫倉儲資源進行革新與優化,或就近新建產后預冷系統、倉儲保鮮設施等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形成田頭市場,開展分揀作業、包裝服務等一系列流通加工業務,實現鮮活農產品的快速批量貯藏、高效集散與分散分銷,提升農產品流通效率與質量。
(二)完善制度建設,打造統一大市場規則
《意見》提出要著力強化市場基礎制度的統一,破除各種封閉小市場、自我小循環壁壘,以促進市場的全面開放與公平競爭環境的構建。將市場經濟基礎制度的優化視作一項至關重要且亟待推進的任務。一方面,積極推動“全國一盤棋”管理制度的規則統一。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維護統一的公平競爭原則。
另一方面,秉持問題導向原則,集中力量攻克市場割據和地方“畫地為牢”等關鍵障礙,拆除多重顯性或隱性的“籬笆”和“圍欄”,系統性地排查并廢除阻礙市場統一的地方性規章制度,以期從根本上破除農產品貿易自由流通的體制性束縛,將孤立的小市場、局限的地方循環轉變為開放的大市場、全國性的大循環格局。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強化公平競爭審查剛性約束效力,深化反壟斷及反不正當競爭的工作力度,徹底清理并廢止一切影響全國統一市場構建及公平競爭秩序的規定與行為。市場活動的順暢運作,依賴于統一規范的市場規則體系,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行政干預及權力對市場機制的滲透。要在統一市場規則運行體系的指導下,破除地方政府“剛性”政策壁壘,增強地方政府政策的執行力與推動力,充分釋放政策支持紅利。針對市場分割、地方保護等關鍵領域的突出問題,應深入實施專項整治行動,并定期通報典型案例,達成既警示又震懾的雙重目的。
(三)激發技術賦能,發揮數字優勢
在生產層面,推行農業技術推廣政策,旨在削減種養殖成本,進而賦予農戶以成本優勢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有效應對“種得好”卻“難賣好”難題。在流通領域,新發展格局下,數字技術的廣泛滲透為流通效率機制的變革提供了一個良好助推力量,越來越體現在專業化分工上,當前的焦點在于運用前沿科技攻克流通效率提升的難關,為構建全國一體化大市場鋪設更為堅實的基石。在銷售環節,數據作為關鍵要素,憑借其獨特價值和利好因素,可助力打破農產品交易信息壁壘,促進農產品交易信息的全面優化。《意見》提出“加快培育數據市場、完善信息交互渠道、推動數據資源開發利用”,為構建農產品全國統一大市場提供了新的戰略導向。另外,農產品市場正逐步趨向于線上與線下融合發展的綜合模式與全新路徑。通過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媒體平臺,多渠道、多形式、多樣化加大對農產品的市場宣傳、推廣和營銷力度。
與此同時新技術的涌現催生了各式各樣的新業態、新模式。數字+農業已成為不可逆的主流。一是訂單農業有效實現了農產品產銷一體化。比如,汝城縣南洞鄉片區把農業企業整合至統一的綜合性管理平臺之中,形成按需生產的定制化訂單農業體系,此舉不僅促使農產品實現了“產銷供一體化”的深度整合,還達成了產業鏈、供應鏈相互嵌套的“全鏈路流通”體系,實施雙向延伸,精準對接各地特色產業、特色農產品。二是構建農超、農批直接對接平臺。“農改超”轉型后采用的是集中化的采購策略、統一化的配送體系以及標準化的價格設定機制,以此來推動連鎖超市化運營模式的實現,有效地精簡了傳統批發流程中的繁復環節,成本高昂的問題迎刃而解,帶動農產品優產、優購、優儲、優加、優銷“五優聯動”。三是依托電商賦能農產品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鑒于農產品的生產和消費之間存在顯著的時空距離,將農產品的生產、銷售與消費環節通過電子商務鏈條融入市場體系之中,不但有利于農產品在市場中的順暢流通與廣泛覆蓋,進一步提升了農產品附加值,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緩解了農產品價格的波動,維護了市場價格秩序。
(四)強化政府服務,助力有效市場
推動政府職能向服務型政府轉變,著力破除所有制歧視、地方保護等限制,加快推進農產品市場一體化建設。協同運用好政府與市場的雙重調控機制,即“兩只手”的協同作用,并充分激發地方政府在經濟建設中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但其角色定位需進行調整,由參與市場競爭轉變為服務市場競爭,增強政府的服務職能。

處理好地方政府的施政規范性與發展積極性的關系,確保兩者實現動態平衡,力求兩者功能發揮達到最優比,避免陷入顧此失彼的困境,步入片面發展的歧途。一方面,強化政府的治理能力。在中央政府頂層政策框架設計下,增進地方政府之間的協同合作,制定并執行針對政府干預市場的負面清單,為地方政府職能錯位、要素錯配設置“紅綠燈”,減少企業跨區交易和經營的制度性成本,切實發揮政府在懲治隱形壁壘中“有為政府”角色,為“有效市場”的順暢運作保駕護航。另一方面,從“以鄰為壑”的零和競爭政策向強化服務、深化改革的戰略轉型。在以往“行政區經濟”背景下,各地方政府往往基于本地利益最大化制定地區經濟發展政策,必定使各地區之間形成優惠性政策“競賽”,不斷催生“政策洼地”,服務于并不具有持續力的短期經濟。而有為政府需要在政策制造的市場失靈區域深化改革,破除壁壘,引入競爭機制,做到政策協調、規則統一、執行協同,從而破除剛性政策壁壘。同時強化服務型政府建設,在有為政府破除壁壘的基礎上,精簡企業落戶、交易流程,做到機會公平、政策透明、嚴格監管,為市場的健康運行提供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劉志彪.全國統一大市場:統一什么?如何實現?——以長三角區域高質量一體化國家戰略實踐為例[J].探索與爭鳴,2023,(03):109-117+179.
[2]陳樸,林垚,劉凱.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資源配置效率與中國經濟增長[J].經濟研究,2021,56(06):40-57.
[3]劉志彪.全國統一大市場[J].經濟研究,2022,57(05):13-22.
[4]陳斌開,趙扶揚.外需沖擊、經濟再平衡與全國統一大市場構建——基于動態量化空間均衡的研究[J].經濟研究,2023,58(06):30-48.
[5]黃蔚,祝紅飛.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影響[J].中國流通經濟,2024,38(10):45-58.
[6]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6.
[7]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35.
[8]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0.
[9]楊海麗,羅越月,向能,等.數字技術驅動流通業高質量發展的動態空間效應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2023,(03):59-76+116.
[10]楊海麗,鄒劍濤,我國農產品流通現代化水平評價,動態演進與收斂性[J].中國流通經濟,2024,38(07):47-60.
(作者單位:重慶工商大學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研究院)
責任編輯: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