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是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載體,包含符號紀念、會議紀念、文本紀念、藝術紀念、行為紀念等多種形式,具有鮮明的歷史文化特質,蘊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借助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勾勒歷史發展脈絡,其主要功能體現在:傳承歷史記憶,增強國家認同;激發愛國情感,厚植家國情懷;辨明愛國方向,凝聚愛國共識;宣傳政治主張,實現社會動員。發揮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功能,需要深入挖掘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蘊含的愛國主義教育元素,聚焦“四史”教育和“中國夢”教育兩大主題,統籌“線上”和“線下”兩大平臺,發揮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兩種教育功能,健全考核評價和信息反饋兩大機制,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心鑄魂。
[關鍵詞]重大歷史事件;愛國主義教育;功能表達;實踐理路;紀念活動
[中圖分類號]G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25)01-0066-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5.01.011
[收稿日期]2024-10-27
[基金項目]江西省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專項重點項目“新時代重大紀念活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功能及其實現研究”(項目編號:SZ231001)。
[作者簡介]許桂芳(1981-),女,江西婺源人,江西財經大學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方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規定,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烈士紀念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和其他重要紀念日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開展紀念活動,舉行紀念儀式[1]。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是重大紀念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具備獨特的愛國主義教育功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充分利用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等來增強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意識[2]。新時代黨和國家舉辦了形式多樣的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主要通過符號紀念、會議紀念、文本紀念、藝術紀念、行為紀念,將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等以鮮活具體的形式呈現在大眾面前,喚醒了人們共同的歷史記憶,創設了愛國情境,塑造了愛國符號,積聚了愛國情感,凝聚了愛國共識。與此同時,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意識形態領域的滲透不斷加劇,尤其是歷史虛無主義打著“重評歷史”的幌子,扭曲歷史事實,抹黑英雄,詆毀革命,顛覆沖擊中國傳統的愛國觀?;诖?,新時代的愛國主義教育,應充分發揮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影響力廣、感染性強的優勢,固本培元,凝心聚力。
一、新時代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載體
愛國主義教育需要借助一定的載體。適時舉辦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對于營造愛國主義教育氛圍、實現愛國主義教育目標有特殊功能,是愛國主義教育應抓住和利用的契機,也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形式和載體。
(一)符號紀念: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情境塑造
符號紀念包括時間符號紀念和空間符號紀念,對愛國主義教育具有情境塑造的作用。時間紀念符號是指在固定的時間開展紀念活動。黨的十八大以來,先后確立了烈士紀念日(9月30日)、國家公祭日(12月13日)、國家憲法日(12月4日)和抗戰勝利紀念日(9月3日)等時間符號紀念。在烈士紀念日、國家公祭日、抗戰勝利紀念日舉行紀念活動,緬懷革命先烈,賡續英烈精神,汲取奮進力量。在國家憲法日,開展憲法宣傳教育活動,培育尊重憲法、維護憲法權威的社會氛圍,傳遞依法治國的價值理念。集體記憶的喚醒也需要空間場所??臻g是人類生活的重要維度,它既代表物質性的空間場所,又蘊含豐富的文化內容,是物質性和精神性生活交織的存在[3]??臻g符號紀念是保存歷史記憶的重要載體,包括革命博物館、黨史館、紀念館、紀念碑、紀念塔及烈士陵園等場所。例如,為慶祝建黨百年,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中共四大會址紀念館等修舊如故,這些紀念館構成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景觀,凝聚著國家共同的集體記憶。符號紀念營造了愛國主義教育時空氛圍,是新時代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時間場域。
(二)會議紀念: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焦點設置
會議紀念設置了愛國主義教育的關注焦點。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中常見的會議形式,包括紀念大會、紀念招待會、理論研討會等。紀念大會有規范的程序和莊重的紀念空間布置,設置了共同關注的焦點,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出席并講話,其特點是規格高、參與度廣、影響力大。例如,2021年7月1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紀念大會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并發表重要講話,各界代表7萬余人以盛大的歡慶儀式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紀念大會首次由青少年組成的千人獻詞團獻詞,他們用真誠質樸的語言,在偌大的廣場上,向中國共產黨和偉大的祖國母親深情告白,“請黨放心,強國有我”,會場洋溢著澎湃的青春熱情和愛國激情。此外,圍繞紀念主題召開紀念招待會,作為重大的政治宴會,以社交性、慰問性、娛樂性為主要特點。舉辦紀念研討會,以學術性、理論性、權威性為主要特點,是對重大歷史事件研究成果的檢閱,也是學術界理論界交流的盛會。會議紀念在特定時空和場景,舉行特定儀式、慶典、活動,設置了“共同關注”,是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契機。
(三)文本紀念: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價值傳遞
文本紀念主要包括刊發紀念文章,發布紀念活動宣言、標識或標語口號,等等,其特點是運作成本低、傳播面廣??l紀念文章,是為了傳遞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2018年,為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權威媒體刊發了系列紀念文章《創造歷史的偉大變革》《堅定改革開放再出發的信念——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刊發四十周年》等文章,傳遞“實踐不僅是檢驗真理的標準,而且是唯一的標準”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發表紀念標識或標語口號是為了集中表達政治主張。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中宣部發布由黨徽、數字“100”“1921”“2021”和56根光芒線組成的紀念活動標識,生動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不懈奮斗的百年光輝歷程。為紀念抗戰勝利70 周年,發表“弘揚偉大抗戰精神,不斷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等標語,簡明扼要地表達了“銘記歷史、啟迪現實、開創未來”的價值主張。文本紀念彰顯了中華民族在不斷發展中凝結的價值共識,體現了中國人民對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追求和期待,是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價值傳遞。
(四)藝術紀念: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情感激發
藝術紀念的表演性是愛國情感激發的有效形式。藝術紀念主要通過文藝匯演、創作文藝作品等形式,既能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又能升華愛國情感、寓教于樂。舉辦文藝匯演,將歷史、文化具象化,把紀念背后的內容展示出來,促進觀看者生成積極情感,知情互動,可以有效激發情感能量。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先后舉行了《勝利與和平》《永遠的長征》《我們的四十年》《奮斗吧,中華兒女》《偉大征程》等大型文藝匯演,以生動活潑的方式寓教于樂,充分表達了人們對黨和國家的熱愛。創作文藝作品,可以生動直觀地呈現歷史事件發生發展的時代背景和艱難歷程、革命英雄的豐功偉績和高尚品格。例如,在2020年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陸續推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英雄》《為了和平》《英雄兒女》等專題紀錄片,拍攝電影電視劇《最可愛的人》《金剛川》《英雄連》《跨過鴨綠江》等,進一步增進了人們對抗美援朝的認識,強化了歷史記憶,催化了愛國情感,致敬最可愛的人。
(五)行為紀念: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能量積聚
行為紀念能將人們的愛國情感轉化為情感能量。行為紀念常見的方式有閱兵儀式、群眾游行。閱兵儀式是行為紀念的“重頭戲”。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共舉辦了3次閱兵儀式,分別是2015年的抗戰勝利日閱兵、2017年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閱兵和2019年的國慶閱兵。群眾游行是廣大人民群眾展示精神風貌、表達愛國情感的重要平臺。例如,2019年10月1日,20余萬軍民以盛大的閱兵儀式和群眾游行歡慶共和國70華誕。閱兵儀式展示了中國的軍事實力和技術,彰顯了國家的強大和民族團結,也點燃了中國人的愛國情懷。游行以“同心共筑中國夢”為主題,約10萬群眾70組彩車組成36個方陣和3個情境式行進,展現了“建國創業”“改革開放”“偉大復興”的偉大征程,抒發了人民群眾對黨和國家的由衷贊美和真心熱愛。行為紀念能夠將人們的愛國情與愛國行有機統一起來,建立起了“集體興奮”,產生了團結感,積聚了愛國能量,是新時代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載體。
二、新時代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功能
新時代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愛國主義教育面臨著非主流意識形態滲透對愛國主義認知的消解、信息浪潮沖擊造成愛國情感的異化、社會生活環境的變化對為國奮斗意志的削弱等現實困境。開展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需要借助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發揮其愛國主義教育功能。
(一)傳承歷史記憶,增強國家認同
在歷史記憶里,個人并不是直接地回憶事件,只有通過閱讀或者聽別人講述,或者在紀念活動和節日的場合中,人們聚在一起共同回憶時,這種記憶才能被間接地激發出來[4]。共同的歷史記憶承載著一個民族國家共同的歷史淵源,蘊藏著民族國家何以至今的歷史密碼,是“民族國家與社會合法性的重要來源”[5]。在重大歷史事件的紀念活動中,闡釋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時代背景,回顧重大歷史事件的艱辛歷程,評價重大歷史事件的歷史貢獻,升華重大歷史事件的歷史經驗,在對歷史的“重現”中喚起中華民族共同的歷史記憶,強化身份定位。這種紀念既是對歷史的尊重和敬畏,也是對歷史虛無主義的反駁和消解。例如,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全民族抗戰、抗日戰爭勝利、紅軍長征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改革開放等,黨和國家積極組織開展了系列重大紀念活動,通過慶典和儀式,重溫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的崢嶸歲月,喚醒了人們對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前赴后繼、艱苦奮斗的集體記憶,幫助人們回顧和總結歷史。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的實踐表明,愛國主義教育需要具象的載體,更需要“儀式感”。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使人們在歷史的重復操演中加深對重大歷史事件的集體記憶,能夠有效地增進人們的國家認同感。
(二)激發愛國情感,厚植家國情懷
儀式能夠在最深的層次揭示價值之所在,人們在儀式中所要表達出來的,是他們最為之感動的東西[6]。在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中,人們將注意力集中在同一歷史事件上,活動參與者意識到彼此的存在,并為群體中的情感相互吸引,從而主導并激發群體的情感狀態。借助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能夠指引人們銘記歷史、敬仰革命英烈,激發人們對自己的故土家園、民族文化生成認同感、歸屬感與自豪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上強調的,我們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就是要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7]。銘記歷史,就是要對歷史懷有尊重和敬畏之情。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紀念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用“三個深刻改變”闡釋了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邏輯和歷史意義,集中闡述了中國共產黨百年來創造的“四個偉大成就”等。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能夠使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現了對歷史的尊重和敬畏。對每一個中國人來說,愛國是本分,也是職責,是心之所系、情之所歸[8]。
(三)辨明愛國方向,凝聚愛國共識
情感的熏陶與教育往往能夠為理論的講解打開通往心扉的大門,因為“人除非先激起感情,是不會甘心忍受‘難以忍受的思想病’”的,“人類的感情不僅為政治思想提供了動機,而且還確定了政治判斷中必須使用的價值尺度”[9]。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作為一種內涵豐富的文化性活動,旗幟鮮明地表達了黨和國家的價值立場,科學地回答了愛國是什么、為什么愛國、怎樣愛國的問題。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本質就是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10]。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統一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弘揚新時代的愛國主義,要堅持以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為著力點?!懊褡鍙团d、國家統一是大勢所趨、大義所在、民心所向”[11],弘揚新時代的愛國主義,要尊重和傳承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弘揚新時代的愛國主義,要堅持立足中國,面向世界。在2015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為了和平,我們要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中國將始終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12]。在2020年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一貫奉行防御性國防政策,中國軍隊始終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力量?!保?3]這向全世界宣告,中華民族是熱愛和平的民族,中國倡導并積極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對于新時代中國青年來說,就要聽黨話、跟黨走,胸懷憂國憂民之心、愛國愛民之情,不斷奉獻祖國、奉獻人民[14]。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將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個人層面所要確立的正確愛國價值觀通過儀式操演傳遞給受眾,引導受眾內化為自己的愛國規范。
(四)宣傳政治主張,實現社會動員
社會學家涂爾干認為,儀式具有明確的“集體效應”,具有懲戒、凝聚和賦予人們生命力等功能。在儀式中,神圣的象征以一種特定的方式維持著,以致它們能夠作為至關重要的群體價值觀代代相傳[15]。借助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宣傳政治主張容易引起民眾關注,促進民眾了解黨和國家的執政理念,把握黨和國家的新舉措新戰略。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時,習近平總書記總結道,“40年來,我們始終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同時提出“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16]。這從人民的需要層面,言簡意賅地表達了改革開放的最終目的就是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紀念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的征程上,我們必須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布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保?7]借助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向人們詮釋黨和國家政策、路線、方略,能夠加深對黨和國家的認知。實現社會動員是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的價值旨歸。比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講話中的結尾部分都會針對相應的對象進行號召和動員。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用四個“偉大勝利”的排比段落總結了抗日戰爭的勝利,用五個“必須堅持”的排比段落強調要鍥而不舍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中所彰顯的人民至上的價值觀念,所展示出的團結向上的民族力量,所勾勒出的國家和社會發展的美好愿景,實現了對參與者、觀看者的情感動員和實踐動員。
三、新時代發揮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愛國主義教育功能的實踐理路
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是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是“引導情緒、形成認知和組織社會群體的重要手段”[18]。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征程中,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實現重大歷史紀念活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功能。
(一)聚焦“四史”教育和“中國夢”教育兩大主題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要在全社會廣泛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宣傳教育?!保?9]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從歷史、理論、現實等多個維度勾勒歷史進程,把握歷史主線,總結歷史經驗,詮釋歷史貢獻,是開展“四史”教育的有利時機。深入挖掘重大歷史事件中的歷史文化資源和先進典型事例,運用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發展的史實和積淀在重大歷史事件中的精神譜系育人,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性成就的取得與弘揚愛國主義的邏輯關系,正本清源。一是借助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憶往昔”,開展“四史”知識教育,引導人們深刻認識我們國家和民族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旗幟鮮明地反對歷史虛無主義。二是借助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導人們深刻認識歷史和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社會主義道路、選擇改革開放的歷史必然性,引導人們樹立大歷史觀和正確黨史觀,知史愛國。三是借助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開展榜樣教育,引導人們感悟革命先輩們的崇高精神品格,堅定信仰信念信心,繼承優良傳統,賡續紅色血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鮮明主題[20]。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1]。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新時代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是凝心聚力共筑中國夢的重要契機。一是利用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蘊含的歷史主流本質,引導人們正確認識個人與國家的辯證關系。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在追憶歷史中表明:國家的興衰成敗與個人的生存發展命運與共。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青年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國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共命運,才能更好實現人生價值、升華人生境界。離開了祖國需要、人民利益,任何孤芳自賞都會陷入越走越窄的狹小天地”[22]。二是借助重大歷史紀念活動彰顯的價值導向,提振青少年的使命擔當。新時代的青少年處于百年來最好的機遇期,肩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歷史重任。借助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引導青少年以史為鏡、以史明志,把個人的成才之夢與中華民族的振興之夢緊密結合,將個人追求與時代使命相結合,將奮斗與奉獻融入新時代的歷史潮流。
(二)統籌“線上”和“線下”兩個平臺
堅守“線下”傳統主陣地,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加強理論闡釋和科學研究,以歷史和發展的眼光看待重大歷史事件的歷史貢獻,不斷提升重大歷史事件的歷史地位。結合重大歷史事件的特點,加強對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挖和提煉,推進紀念文化在內容、形式、載體上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統籌學校愛國主義教育,構建大中小一體化的愛國主義教育體系,推進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八颊n程”和“課程思政”協同發力,注重用報國故事、先進典型、偉大成就等鮮活素材充實課堂教學內容,把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融入課程教學,授之歷史知識,增強歷史認同。凝聚教育合力,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協同推進,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厚植家國情懷,教育引導青少年將愛國之情轉化為愛國之行,做到知行合一。
拓展“線上”互動新空間,注重內容與形式相結合。重大紀念活動是一種群眾性活動,通過營造共同在場及紀念活動參與者之間的互動,明確“我們”的邊界,紀念活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功能才能得以實現。正如美國社會學家德爾·柯林斯所言,“高度的相互關注,即高度的互為主體性,為每個參加者帶來了情感能量,使他們感到有信心、熱情和愿望去做出他們認為道德上容許的事情”[23]。一是以內容引領網絡愛國主義教育主旋律。加強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網絡議題設置,借助舉辦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的契機,適時推送“四史”教育、“中國夢”教育、國情與形勢政策教育等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內容,以講好紅色故事、賡續紅色血脈為突破點,挖掘重大歷史事件中的初心故事、創新故事、創業故事、美德故事等,豐富新媒體資源,避免單一的活動宣傳、空洞地說教,引導受教育者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和國家觀。二是以形式重塑網絡愛國主義教育的吸引力。用好用活用足融媒體,讓愛國主義教育插上“數智”的翅膀。構建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的可感性話語與可視性平臺,打造互聯網愛國主義教育云端第二課堂,通過虛擬場景再現歷史瞬間,營造在場氛圍,讓紀念者身臨其境,為愛國情感沉浸式體驗提供新空間。
(三)用好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兩種方法
顯性教育立足于學校影響力、社會廣泛度、政府權威性,開展旗幟鮮明、直接外顯的愛國主義教育。發揮學校教育的影響力,把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融入課堂教學,旗幟鮮明地闡釋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把握新時代愛國主義的本質屬性,宣揚愛國主義精神。發揮社會護航的廣泛性作用,營造濃厚的社會氛圍。通過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重溫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節點,勾勒歷史發展的主題主線,闡明歷史發展主流本質,加深人們對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認知,增強國家認同感。通過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呈現國家社會發展的歷史成就,加強人們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增強國家自豪感。通過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講好中國故事,用英雄模范的先進事跡和道德品質激勵人們,使人們堅定愛國心,付諸愛國行。發揮政府權威的影響力,通過組織群眾游行、舉辦歷史成就展覽、舉辦愛國主義教育文藝演出、拍攝愛國主義教育文藝作品等方式,讓人們在行為實踐或者沉浸互動中體悟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隱性教育立足于先進典型、實踐養成、氛圍營造,開展間接性、滲透性的愛國主義教育。先進典型是愛國主義精神的標志性存在。在重大歷史紀念活動中,通過頒授“國家榮譽稱號”“七一勛章”“共和國勛章”等大力宣傳先進典型和模范人物,以榜樣的力量感召人、引領人,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親和力和闡釋力,以生動的歷史人物故事強化人們的愛國之“識”。不斷豐富實踐養成的載體和形式,充分利用時間符號紀念和空間符號紀念,發揮先進典型的引領示范作用,以革命英雄的理想信念和高尚品格培育人們的愛國之“情”,砥礪愛國之“志”。組織參觀紀念館、展覽館、博物館、革命舊址等基地,組織瞻仰紀念碑、祭掃烈士墓等活動,鼓勵參加“體驗脫貧成就·助力鄉村振興”“走進大國重器·感受中國力量”“重溫紅色歷史·傳承奮斗精神”等實踐體驗活動,以及時有效的實踐活動引導人們踐行愛國之“行”。在氛圍營造上,網上網下聯動。各級黨報黨刊、廣播電視聚焦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推出有溫度、有厚度、有廣度的鮮活報道。巧用網絡融媒體,加強議題設置,運用分眾化和差異化傳播渠道,適時精準地推送相關的文章、視頻,擴大重大紀念活動愛國主義教育的網絡延展力。同時,在時間維度上,延伸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的宣傳,增強紀念活動的輻射力度。
(四)健全考核評價和信息反饋兩大機制
考核評價是指揮棒,是提升愛國主義教育實效的應有之義。依托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考核評價不需要另起“爐灶”,而是納入思想政治工作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在評價原則上,以問題為導向,堅持短期效益與長期效益相結合、個體效益與群體效益相結合,通過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這個“時間節點”和“工作節點”推動愛國主義教育質量持續提升。在評價對象上,需要對各類組織尤其是學校開展考核評價,考察主體責任落實情況。在評價內容上,需要對借助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組織領導、活動開展、氛圍營造、經費保障等方面進行考核評價,考核在職責范圍內借助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成效。在評價方式上,走訪調研、單位互評、師生互評多管齊下,確??己嗽u價真實有效。
信息反饋與考核評價互為補充,是提升愛國主義教育實效的重要舉措。及時有效的信息反饋,為教育者和重大紀念活動的組織者之間架起了彼此溝通交流的橋梁。信息反饋機制是一個系統性的過程,需要堅持及時性、準確性、適用性、有效性的原則,把握好反饋目標、反饋渠道、處理反饋、制定改進措施、建立激勵與約束機制等幾個關鍵步驟。其中,明確反饋目標是首要之義,主要確定反饋的內容、范圍和目的;確定反饋渠道是關鍵,包括面對面溝通、電話交流、在線調查等。與此同時,對收到的反饋信息要及時進行分類整理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制定相應的改進方案,并跟蹤實施進展,從而充分發揮重大紀念活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功能。
參考文獻:
[1]全國人民代表大支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N].人民日報,2023-10-25(05).
[2][20]新華社.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大力弘揚偉大愛國主義精神,為實現中國夢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報,2015-12-31(01).
[3]陳金龍.中國共產黨紀念活動史[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382.
[4]〔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M].畢然,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43.
[5]陳紅軍.新中國紀念活動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7:75.
[6]〔英〕維克多·特納.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M].黃劍波,柳博赟,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6.
[7][12]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09-04(02).
[8][10][14][22]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5-01(02).
[9]〔英〕格雷厄姆·沃拉斯.政治中的人性[M].朱曾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122.
[11]習近平.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推進祖國和平統一而共同奮斗——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1-03(02).
[13]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10-24(02).
[15]彭兆榮.人類學儀式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26.
[16]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12-19(02).
[17][2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4;3.
[18]〔美〕大衛·科.儀式、政治與權力[M].王海洲,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13.
[19]新華社.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以優異成績迎接建黨一百周年[N].人民日報,2021-02-21(01).
[23]〔美〕蘭德爾·柯林斯.互動儀式鏈[M].林聚任,王鵬,宋麗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3.
(責任編輯:孫冰玉)
The Patriotic Education Function of Commemorative Activities for Major
Historical Events in the New Era and Its Realization
XU Guifang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Nanchang,Jiangxi 330013,China)
Abstract: Major historical event commemorative activities are an effective carrier of patriotic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which includes symbolic commemoration, conference commemoration, textual commemoration, artistic commemoration, and behavioral commemoration, and has distinc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containing rich resources of patriotic education. By using major historical event commemoration to trace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rajectory, its main functions are as follows: inheriting historical memory, enhancing national identity; arousing patriotic emotions and cultivating patriotic sentiments; clarifying the direction of patriotism and consolidating patriotic consensus; and disseminating political propositions and achieving social mobilization. To fully play the patriotic education function of major historical event commemorative activities, we need to deeply mine the patriotic education elements contained in major historical event commemorative activities, focus on the two themes of “Four History” education and “Chinese Dream” education, integrate the two platforms of “online” and “offline”, use the two methods of explicit education and implicit education, establish the two mechanisms of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and unite the hearts and spirits of the Chinese nation to achiev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 major historical events; patriotic education; functional expression; pratical logic; commemorative activ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