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孔乙己文學”盛行使年輕人的學歷焦慮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如何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緩解大學生由就業引起的學歷焦慮成為需要探討的議題。通過研究認為,學歷焦慮形成具有多維成因,經濟下行導致企業就業崗位減少,高校擴招帶來了學歷“通貨膨脹”,二者疊加使廣大青年在求職路上遭遇重重問題,加之個人功利主義的盛行和少數不良媒體大肆渲染“學歷無用論”,使一些青年深陷學歷焦慮之中。學歷焦慮現象具有復雜性,解決問題需要國家、社會和個人共同努力。從國家層面來說,應該扶植中小企業保證就業市場活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緩解就業結構性矛盾。從社會層面來說,企業應該遵循法律法規保障員工權益,媒體應該強化道德規范承擔社會責任,社會大眾應該對青年多加寬容鼓勵。從個人層面來說,青年學子應該提升自己各方面素養,保持良好心態,摒棄功利主義思維,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關鍵詞:“孔乙己文學”;青年發展;學歷焦慮;就業困惑
中圖分類號:G444;G6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5)01-0075-04
The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Academic Anxiety
Among Contemporary Young Students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ong Yiji Literature”
Xue Shiwe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Medicine amp; Health Sciences, Shanghai 201318)
Abstract: The prevalence of “Kong Yiji phenomenon” has made the academic anxiety among young people a hot issue of social concern. How to solv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alleviate the academic anxiety caused by employment has become an issue that needs to be explored. Through research,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formation of academic anxiety has multi-dimensional causes, the economic downturn has led to the reduction in enterprise jobs, and the expansion of college enrollment has brought “inflation” in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the superposition of these two factors has caused numerous problems for the vast number of young people in the job search process, and the prevalence of individual utilitarianism and the excessive hype of the “theory of the uselessness of academic degrees” by a few bad media have plunged some young people into academic degree anxiety. The phenomenon of academic anxiety is complex, and solving the problem requires the joint efforts of the state, society and individuals. At the national level, it is necessary to support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o ensure the vitality of the job market, and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ease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in employment. At the social level, enterprises should abide by laws and regulations to protect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employees, the media should strengthen a code of ethics and assum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and the public should be more tolerant and encouraging towards young people. At the personal level, young students should improve their overall qualities, maintain good mentalities, abandon utilitarian thinking, and enhance their ability to distinguish right from wrong.
Keywords: “Kong Yiji Literature”; youth development; academic anxiety; employment confusion2023年上半年,一句“失意書生”的獨白突然登上了熱搜,引發大量年輕人的共鳴。“學歷不但是敲門磚,也是我下不來的高臺,更是孔乙己脫不下的長衫。”[1]孔乙己是魯迅短篇小說《孔乙己》中的經典人物,在小說中他是酒館里唯一一個站著喝酒還穿長衫的人,是一個窮困潦倒卻不愿意放下架子改變現狀去賺錢的人。當代青年借用“孔乙己”這個落魄、悲觀的人物形象嘲笑自身的現實狀況,于是“孔乙己文學”應運而生[2]。央視網將“孔乙己文學”界定為“青年人對自身現狀的隱喻。青年人初出社會后發現學歷不僅沒有兌現利好,還成為求職路上的枷鎖,豐滿的理性與骨感的現實之間巨大的反差使青年人認為自己就像魯迅筆下失意落魄的孔乙己”。“孔乙己文學”的盛行使當代年輕人的學歷焦慮問題進入大眾的視線,成為社會各界廣泛探討的熱點話題。當代青年大學生的學歷焦慮問題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產物,因此,我們應正視“孔乙己文學”背后的焦慮成因,對其進行分析探討,提出應對策略。
一、問題分析:青年學子學歷焦慮的多維成因
學歷焦慮問題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其形成背后蘊涵著紛雜的社會因素,下文將從經濟發展、高校擴招、社會觀念、媒體道德、個人觀念等角度探討青年學子學歷焦慮問題的多維成因。
(一)經濟增長趨緩
2007年開始,我國的經濟增速開始放緩下降,從長達十數年連續兩位數回落到個位數,從保“8”到保“7”再到探“6”。一般而言,經濟下行將直接影響企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刺激企業收縮和調整雇傭行為,從而影響就業水平,導致總體失業率上升[3]。《中華人民共和國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2年年末全國就業人員73 351萬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員45 931萬人,占全國就業人員比重為62.6%。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 206萬人,比上年少增63萬人。全年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為5.6%,年末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5%[4]。數據顯示,這兩年國內經濟不景氣,就業崗位減少,失業率上升,就業環境競爭日益激烈。供過于求的就業市場使招聘單位紛紛提高用人標準,而求職者為了提升自我競爭力則投入升學考試中,加入學歷內卷大軍。于是在用人單位和求職者的雙重夾擊下,學歷進一步內卷,學歷焦慮應運而生。
(二)高校持續擴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高等教育規模持續擴張,招生人數從1977年的27.3萬人增長到2022年的1 014.5萬人,增加了36.16倍,年增長率高達8.37%[5]。2022年全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51.85萬所,學歷教育在校生2.93億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59.6%,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6]。也是就說,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從精英化到大眾化再到普及化的轉變[5]。高等教育的迅速普及,使碩士、博士都不再是稀缺資源,于是學歷的“通貨膨脹”使廣大青年學生陷入深深的焦慮之中。一方面是低學歷焦慮。大專、本科生面對日益增加的考研、考博大軍時會擔憂自己學歷過低找不到心儀的工作,各公司、單位僅僅針對碩士、博士等高等學歷者的招聘崗位,更會加深他們的這種認知。另一方面是高學歷焦慮。一般認為高學歷者有更多的就業機會、更高的薪資待遇,但實際情況并不是如此,很多時候高學歷者的就業面反而更加狹窄。由于前期投入較多,高學歷者對于就業有更多期待,容易高不成低不就,也就更容易處于焦慮之中。
(三)社會觀念影響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自古以來,中國人普遍將讀書看成是改變個人及家族命運的重要途徑。在讀書能夠“光宗耀祖”實現階層跨越的觀念影響下,家長不遺余力地支持孩子學習。在這樣觀念灌輸下成長的青年,自然將提升學歷看成是實現成功人生的捷徑。然而等真正踏入社會,面對由于就業環境不佳導致學歷內卷,高校擴招導致學歷貶值,這些青年學生發現單單通過提升學歷并不能實現理想,開始對學歷的作用產生懷疑。互聯網上網友留言“3 000元招不到農民工,卻可以招一個大學生”“招一個收銀員要四千到四千五,而一個會計只要三千”。實際生活中學歷與薪資期望的不匹配,使部分青年學生產生深深的生存焦慮。另外,由于身上背負著家庭殷切的期盼,在家庭和現實的雙重壓力下,青年學生更容易產生學歷焦慮。
(四)媒體渲染放大
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極大限度地激發了受眾的信息傳遞興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拓展了信息傳遞的寬度、深度、廣度。媒體的快速發展,雖推動了新聞業的進步,但是也帶來了不少的道德問題。有的新聞媒體責任意識較為匱乏,一味地炒作新聞,以吸引受眾的眼球[7]。“孔乙己文學”發酵后,部分新聞媒體為了快速跟風、獲取流量,毫無底線地隨意拼湊新聞,如在互聯網上以《畢業5年,存款5千,211大學生自稱廢物》《211畢業生“收破爛”》《985畢業生“撿破爛”》等文章標題來博取更多點擊率,完全無視社會事件的真實性。部分自媒體特別是營銷號為了吸睛引流,刻意將“孔乙己文學”與當代熱點問題如“階層固化”“讀書無用論”等進行捆綁。在不良媒體的渲染下,一段時間互聯網上彌漫著學歷焦慮的氛圍,不明真相或缺乏定力的青年人,很容易就淪陷其中,加劇自身的學歷焦慮情況。
(五)個人功利主義觀念
近年來隨著功利主義觀念的興起,部分學生對于一個人是否獲得成功、是否取得成就的評判標準集中于這人的工作單位是否有實力、薪資水平如何。這樣過分單一的評價標準使部分學生在尋找工作時都集中于競爭激烈的崗位,容易遭遇高不成、低不就的境遇,從而產生挫敗感,認為學歷無用。可以說,“孔乙己文學”是具有一定功利主義價值取向的。因為高學歷無法換取高薪工作就懷疑讀書無用,因為找不到體面工作就否定自己的價值,因為放不下高學歷的架子,就不愿意從事簡單的基層勞動,不明白勞動的本質和意義[8]。
二、調適策略:緩解學歷焦慮的有效途徑
從上述分析可知,“孔乙己文學”的爆火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因此要應對就業問題,緩解年輕人的學歷焦慮需要從國家、社會、個人多層面著手。
(一)國家層面
首先,頂住經濟下行壓力,穩住經濟大盤,保證就業市場。2024年多國政治博弈仍在持續,全球經濟依然維持低速增長。在全球經濟低迷的背景下,建議國家通過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發掘民眾消費潛力,助力恢復消費場景,鼓勵民間投資等方式穩住經濟大盤,促進經濟逐步恢復向好[9]。其次,提供政策支持,促進青年就業創業。一方面,通過健全法律法規的方式保障青年就業的合法權益。目前國內勞動力市場存在著低工資、長時間工作、缺乏權益保障等問題,“996”工作制、“007”工作制等不合理工作模式層出不窮正是這類問題的反映。對此,建議政府“健全勞動法律法規,完善勞動關系協商協調機制,完善勞動者權益保障制度,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6]。另一方面,加大對中小型企業的扶持,以增加就業崗位。大部分中小企業因為不可抗力因素面臨著效益減少、支出增多的問題,嚴重影響著繼續經營運作,需要政府攜手金融機構為其提供全面、系統的政策、資金支持[10]。最后,推進職業教育改革,緩解就業結構性矛盾。據人社部統計,2022年中國技能人才僅占就業人口總數的26%,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28%,預計到2025年,僅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技能人才缺口將達到近3 000萬人[11]。從上述數據可知,由于職業教育發展不足,我國的就業市場一直存在著企業找不到專門技術人才、畢業生找不到高配適度工作的結構性問題。為此,應通過優化調整高中教育的職普比例、加快健全職業教育體系、優化調整職業教育學校等方式,培養更多高質量職業技術人才。
(二)社會層面
首先,用人單位要自覺承擔社會責任,遵守國家法律法規。“996”工作制、“007”工作制、“886”工作制、“715”工作制等不合理工作模式之所以會出現,本質是眾多用人單位為了降本增效,違反勞動法,強迫員工加班長時間勞動。企業在追求利益的同時應該重視員工的基本權益保障,自覺承擔社會責任,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其次,大眾媒體應該增強道德意識,自覺承擔社會責任。在流量為王的時代,部分媒體責任意識匱乏,經常為了博人眼球,制作傳播不實信息。對于年輕人的學歷焦慮問題,部分媒體不僅大肆渲染,還將其與其他社會問題聯系,進一步制造社會對立與沖突。媒體作為“群眾喉舌,政府鏡鑒”,應該對“孔乙己文學”話題進行釋疑和正向賦能,承擔社會責任[6]。面對年輕人的學歷焦慮問題,媒體應該辯證分析看待,不應該將矛頭直指某一方面,陷入非黑即白的對立之中。最后,社會大眾應該對年輕人多點關懷,少一點“爹味”的批評指責。對待“孔乙己文學”的盛行,部分人士一邊批評年輕人受不了打擊、吃不了苦,不愿意從事底層工作;一邊又諷刺年輕人即使獲得高學歷但依然從事著簡單機械的工作,鼓吹學歷無用論。應該說部分社會人士這種正反兩極的割裂評價,也是年輕人學歷焦慮的重要原因。
(三)個人層面
首先,作為青年,應逐步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與專業能力。我們正處于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一旦停下步伐,很容易就落后于時代潮流。因此要把握時代的脈搏,努力完善自我,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增強工作能力。目前就業市場競爭激烈,求職者比拼的就是綜合素質,努力提升自我才能在求職中占據優勢。可以說,提升自我是消除就業焦慮的關鍵因素。其次,作為青年,應該樹立良好的心態,正確看待學歷問題。一方面應該意識到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提升學歷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現象。應該正視和接受這種現實,而不是去對抗并由對抗產生焦慮。另一方面也應該意識到知識是最寶貴的財富,學習最大的目的就是自我提升。很大一部分青年的學歷焦慮產生于認為我擁有什么樣的學歷就應該有什么樣的收入與崗位,將學習完全功利化。“孔乙己文學”的興起固然有其社會發展的必然原因,但個人如何看待學歷焦慮,如何去面對學歷焦慮也是重要的問題。最后,作為青年人,應該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被網絡輿論裹挾,陷入學歷焦慮。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它使我們足不出戶能了解天下大事,也使我們困于信息繭房而不自知。由于大數據推薦和AI算法效應,日常生活中可能一次性接收到大量相同的信息,這會使我們產生一種錯覺,似乎這些信息就是真相。如“孔乙己文學”盛行后,有部分推文把學歷描述得一文不值,鼓吹“學歷無用論”,如果只看到這部分推文就很容易被影響,進而認同所謂的“學歷無用論”觀念。作為當代大學生,應該有辯證思維,遇到互聯網輿論狂歡時應該學會去多重角度看待,有自己的主見,而不是直接陷入其中、人云亦云。
三、結語
“孔乙己文學”的盛行反映出當代青年大學生面對經濟不景氣、就業困難時的迷茫心理,反映著當代大學生面對理想與現實巨大差距時的焦慮。其背后所反映的年輕人的學歷焦慮問題,是我國發展到目前階段必然會出現的一種社會問題。它的產生背后有紛繁復雜的多重社會因素,因此也需要從多重維度去調適緩解。對于年輕人的學歷焦慮問題,政府和社會各界都應該發揮自己的作用,通過促進經濟發展、增加就業機會、改善就業環境、改進就業觀念等多種方式促進問題解決。高校應該加強青年學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以健康的心態去面對學歷焦慮問題。但是最重要的還是青年人自己,要有正確的認知和健康的心態。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機遇與挑戰,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反求諸己。
參考文獻:
[1]江莉.“孔乙己文學”現象與高校畢業生就業心理透視[J].教育科學探索,2023(5):74-80.
[2]白以娟,劉嘉瑜.社會學基礎[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194.
[3]譚永生,李爽,等.新形勢下我國就業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15:198.
[4]國家統計局:初步核算去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1210207億元" 比上年增長3.0%[EB/OL].(2023-02-28).
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t=1677548083926amp;toc_style_id=feeds_defaultamp;share_to=copy_urlamp;track_id=0E3B4584-4B15-4CEE-9CC8-541DD6664F67_699240992418amp;item_id=1388683560851306
9835.
[5]周均旭,常登宇.高等教育擴張縮小城鄉教育差距了嗎[J].中國農村觀察,2023(6):44-64.
[6]張良馴,付成梅.“孔乙己文學”背后的青年就業困境與疏解[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23(4):11-20.
[7]趙江峰.新時期新聞傳媒的道德認識[J].中國傳媒科技,2014(6):13.
[8]畢紅梅,幸晨欣.“孔乙己文學”現象評析:文化表征、生成邏輯及引導策略[J].思想理論教育,2023(11):99-105.
[9]張洽棠.2023年世界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 中國經濟將是世界經濟最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N].中國經濟導報,2023-03-02(2).
[10]王景秋.后疫情時代鄂州青年就業問題研究[J].鄂州大學學報,2023(5):81-82.
[11]張倩,范文杰.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委員建議:職業教育要實現高質量發展[N].人民政協報,2024-01-31(10).作者簡介:薛詩雯(1996—),女,漢族,江蘇無錫人,單位為上海健康醫學院,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責任編輯:馮小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