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印刷業的崛起刺激了緬甸近代報刊業的發展。英國殖民者在緬甸創辦了最早的英文報刊,客觀上推動了緬甸近代報刊的誕生,也為緬甸社會從傳統走向現代注入了近代化的氣息。報刊在內容編輯、印刷和發行等方面的活動和需求極大地改變了緬甸近代報刊的發展局面。二十世紀以來,緬甸人自辦報刊的活動和實踐越來越多,促進了緬甸近代報刊的發展。近代報刊的發展不僅見證了緬甸民族主義的興起,也推動了這一進程。
關鍵詞:緬甸;近代報刊;民族主義
中圖分類號:G219.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5)01-0165-04
The Historical Imprints of Modern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in Myanmar:
Their Emergence, Development and Influence
Shen Zhanyu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Nanjing 210039)
Abstract: The rise of the printing industry stimulate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newspaper and periodical industry in Myanmar. The British colonists founded the earliest English-language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in Myanmar, which objectively promoted the birth of modern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in Myanmar, and also injected the atmosphere of modernization into Myanmar society as it transitioned from being traditional to modern. The activities and demands in aspects such as content editing, printing and distribution of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greatly changed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modern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in Myanmar. Since the 20th century, there have been more and more activities and practices of Myanmar people in running their own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which ha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in Myanma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not only witnessed the rise of nationalism in Myanmar, but also promoted this process.
Keywords: Myanmar; modern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nationalism
緬甸近代報刊的產生與西方的入侵和殖民統治有著很大關系。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西方第一批傳教士在十六世紀跟隨殖民者腳步來到下緬甸沿海地區進行傳教活動。為了更好地傳播基督教,傳教士在學習緬甸語的基礎上創制了緬文鉛字,進行了最早的緬文印刷實踐。伴隨基督教的傳播和英國殖民者對緬甸的逐步征服,報刊這一新興事物傳入緬甸,增長了緬甸人對媒介的認知。緬甸近代報刊在起源上受殖民統治的直接影響,在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從西方人主導到自辦報刊的轉變,這一轉變給殖民地社會發展帶來了深刻的影響。
一、緬甸近代印刷業的崛起
緬甸印刷業的誕生源自西方傳教士的傳教活動。早在十六世紀,天主教神職人員便隨著葡萄牙人雇傭軍到達緬甸。隨著西方人的到來,第一所天主教堂在下緬甸沙簾建立,天主教由此在緬甸開始傳播,但早期天主教的影響僅限于在緬甸境內的西方殖民者以及他們的后裔[1]。“從1721年開始,羅馬天主教廷加強了對緬甸的傳教活動,并派出巴納巴教會傳教士卡爾奇和維托尼來緬甸宣傳天主教。”[2]1776年,羅馬天主教教士邁戈噶巴尼和一名叫艾薩巴里的鉛字排字工人將緬文字母做成鉛字塊,在羅馬市天主教教會印刷廠用緬文鉛字排版印刷了書籍《緬文教程》,這是第一部緬文鉛字印刷書籍。1786年,傳教士兼印刷商豪爾從印度遷居仰光,為仰光市浸禮會帶來一部印刷機器和一些緬文字母鉛字塊。豪爾用這些鉛字于1817年排版印刷了一本名為《基督教觀點》的小書,它被認為是緬甸境內最早的緬文鉛字印刷品。同一時期,諳熟緬文的西方傳教士育達丹努力嘗試批量印刷緬文書籍,他編撰的緬文宗教書籍《亞伯拉罕的后裔》于1817年開始印刷。1834年,美國基督教傳教士德亞達亨皋創制了類似圓形的緬文字體[3]。到1852年時,下緬甸對緬文基督教書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為促進基督教傳播,教會大量印制與基督教相關的宗教類書籍,緬文印刷行業得到迅速發展。
十九世紀末期,上緬甸的印刷業也有很大的進步。貢榜王朝國王敏東對印刷業采取鼓勵政策,在國王的支持下,一大批佛教書籍得以印刷。貝葉文和摺子文中的佳句良言,被匯編成祈愿詩和啟智詩,鉛印成書后推行市場,閱讀變得越來越流行。近代緬甸社會對古典類和宗教類書籍有著巨大的需求,大多數印刷社都印刷過有關的佛教的典籍。1847年,美國傳教會印刷社在仰光市成立,該印刷社出版了緬文版的《摩奴法典》。1874年,下緬甸官辦印刷社和私營印刷社達到13家。1875年,摺子文書籍《維丹達亞本生故事》被印刷成鉛字出版。1877年,東吁王朝時期著名的散文體史著《亞扎底律斗爭史》被印成緬文鉛字書籍。從1886年開始,殖民當局為維護自己的統治,開始發行多種緬文報紙和英文報紙。到了二十世紀,書籍出版更加盛行,僅在1915年,就有約150種書籍問世。隨著印刷技術的成熟和出版市場的發展,一些暢銷書籍一次印刷便達2 000—6 000冊之多[3]。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打得如火如荼,人們通過報紙了解戰爭新聞,讀者群體也由此發展起來。“一戰”結束后,緬甸人已經養成閱讀習慣。伴隨讀者群體的壯大,印刷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二、緬甸近代報刊的演變
1836年3月3日開始發行的《毛淡棉紀事報》是緬甸出版最早的英文報紙,這份報紙中新聞、報告和評論混雜在一起,常見欄目包括信件、通告、新聞摘要和法規等。《毛淡棉紀事報》的內容相當有限,僅有局限于毛淡棉及其鄰近地區的少量新聞。從內容上來看,它更像是一份商業新聞報[4]。1841年,美國基督教傳教士創辦了克倫文報紙《晨星》。1842年,毛淡棉出現了英緬雙語報紙《法理報》,該報刊登緬文和英文文章,內容多是反映宗教教義。
1853年1月5日,仰光出現了第一份英文報紙《仰光紀事報》。1858年6月,道森博士接手《仰光紀事報》,將其更名為《仰光時報》。該報介紹了緬甸的稅收和管理制度,也刊登商業廣告。從1883年起,該報改為每日發行,成為極具影響力的日報,直到“二戰”后才停刊[5]。1871年下緬甸出現了兩份報紙,即《緬甸傳旨官報》和《緬甸公報》。1874年,英國殖民政府創辦了第一份緬文報紙《現代知識報》,該報為周報,每周六出版,刊登毛淡棉、仰光、勃生等英國人統治的下緬甸主要城市的消息。1874年,上緬甸第一份緬文報紙《耶德納崩內比都報》問世,該報報道貢榜王朝的內廷事務,也適時發布國王敕令和佛教公告。在王城曼德勒的幾家中文、緬文和英文報紙,報道緬甸國內新聞和國際動態。
1911年《太陽報》和1914年《緬甸之光報》的發行,標志著緬甸近代報刊早期階段的結束。這兩份日報刊登文章的創作風格、修辭手法和立場態度,與之前的報紙風格迥異。《緬甸傳旨官報》和《緬甸公報》等早期報紙的文章文白兼用,撰稿人偏好使用大量華麗的詞藻粉飾文章,喜歡使用長句表達其寫作意圖,兼有大量的巴利文,給普通讀者順暢閱讀帶來很大不便。1911后出現的報刊,寫作風格偏向樸素,白話文寫作逐漸普及,文章內容越來越簡潔明了。1911年,仰光出現緬甸第一份雜志《緬甸雜志》。隨后,《緬甸之光》《太陽》《知識之光》等雜志相繼創刊。
1917年3月,緬甸第一份有影響力的雜志《太陽》雜志面世。《太陽報》報社主編考慮把近一個月內的新聞匯集后出版,這促成了《太陽》雜志的發行,包括笑話、漫畫、小說和故事等內容。1919年12月13日,《緬甸戰略》在仰光創刊,它被認為是最早的緬文期刊。《緬甸戰略》包括“茶話會”“一周重大新聞”“新奇新聞”及“家庭主婦須知”等欄目,“一周重大新聞”報道近一周內重要的、必知的新聞。《緬甸戰略》欄目豐富、文章類型多樣,盡管該刊剛發行一年多就停刊了,但它作為緬甸報刊史上的第一份期刊,意義重大[6]。1922年出版的期刊《緬甸支柱》的發刊聲明中宣布,該刊所載內容包括緊跟時代的宗教、教育和經濟等方面的新聞,也刊登新聞、評論和政治類文章。1921年1月12日,期刊《談情說愛》問世,該刊積極宣傳反帝思想,痛斥殖民者在緬甸強取豪奪的罪行。《緬甸支柱》的發行人吳盛于1921年4月27日創辦了反帝期刊《班都拉》。該期刊因其政治立場鮮明、筆鋒犀利而深受讀者喜愛,該刊創刊11周年賀詞宣稱《班都拉》是緬甸“辦刊最久、質量最佳”的期刊[3]。1939年以后,《班都拉》期刊變更為日報,繼續發行。
這一時期還誕生了一些知識類期刊和行業類期刊,也包括帶有宗教色彩的報刊。《民族》期刊于1925年發行,并首次向緬甸民眾介紹共產主義思想。半月刊《新時代畫報》于1931年8月18日在仰光發行。1932年5月,位于緬北小鎮昔卜的半月刊《寶獅》創刊,該刊堅持發行近十年,是“二戰”前緬甸山區唯一辦刊成功的期刊。1933年年初,《進步》期刊發行,后來成為知名雜志。《電影指南》也在1933年發行,該刊定期披露上映電影的劇情概要,是屬于電影行業的首份專業雜志。1934年8月4日,《人民之眼》發行,它是一份不站隊任何黨派的社會觀察類雜志。1934年10月5日,《笑話》期刊在仰光發行,該刊偏重刊發幽默類作品,是緬甸期刊史上第一份幽默期刊。
三、緬甸殖民地時期兩次辦刊高潮
隨著殖民地社會全面形成,緬甸人民深受殖民統治之苦,民族意識開始覺醒。同時,世界局勢和緬甸國內社會形勢急劇變化,佛教青年會、緬甸人民團體總會等民族主義組織先后成立,這些社會團體和黨派組織都創辦了自己的報刊,一些職業報刊人積極嘗試辦刊辦報,借助報刊向民眾普及知識,或進行政策與政治宣傳。進入二十世紀后,緬甸的報刊數量穩步增長。1911年,發行的報紙和期刊有44種。1921年,報刊數量達到103種。到20世紀30年代末,報紙和期刊,發行數量超過200種,達到1921年的兩倍[7]。
伴隨民族主義運動的高漲,緬甸近代報刊迎來第一個創辦高潮期。1921年,期刊《金剛杵》在仰光發行。該刊為工人發聲,文章筆鋒犀利,數次遭英殖民當局勒令停刊。同年10月,《超脫》期刊發行,該刊呼吁緬甸人團結起來,爭取緬甸自治。1921年10月21日,《內比都》期刊創刊,其辦刊宗旨為增長民眾知識、促使民族意識覺醒,要求緬甸自治。1921年,在仰光還發行了政治立場非常鮮明的《地方自治》期刊。1922年,《雍籍牙》和《仰基昂》創刊,這兩個期刊用古代英雄名字作為刊名,以激發緬甸民眾的愛國心。《雍籍牙》積極報道有關緬甸人民團體總會和緬甸人開展民族主義運動的新聞。1922年,創刊期刊包括呼吁緬甸獨立的《緬甸支柱》《奧格拉巴》與《緬甸評論》等。1923年3月9日,《緬甸銅鏡》創刊,其“撣人的獨立”版面主張緬甸爭取自治,撣邦也能從中受益,還呼吁撣族人研究社會主義。1925年4月21日,《食鳥梟》期刊發行,發行人迪多·吳巴秋是殖民地時期杰出的報刊作家,也是著名的民族領袖。《食鳥梟》在“二戰”后還繼續發行,是當時發行時間最久、最受讀者喜愛的期刊。
德欽黨領導緬甸人民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掀起民族獨立運動高潮,它直接支持并領導了1936年的第二次學生大罷課和1938年的石油工人大罷工。德欽黨知識青年成立“紅龍書社”,出版《紅龍新聞》與《新緬甸》等刊物,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報刊出版業在這一時期形成第二次辦刊高峰。以期刊為例,1920—1940年期間,每年發行的期刊一般不超過6種,但在1930年,就有《太陽畫報》《旗幡》及《愛國》等14種期刊問世。整個三十年代,政治類報刊不斷涌現[8]。
四、緬甸近代報刊的影響
緬甸近代作家群體是隨著近代報刊業的發展而誕生并成長的新文人群體,是身兼“報人”與“作家”雙重身份的文人群體。緬甸近代作家既有從傳統文人轉型而來的新文人,也有接受西方教育的雙語知識分子。這一群體促成了近代報刊職業化和專業化創編,他們的辦報活動和文學創作還承載了增長民智、催發民族意識的社會職責和政治使命。美國學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認為印刷語言是“與舊的行政方言不同的權力語言”[9],作為一種新生的語言天然地成為民族意識傳播的工具,在大眾動員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緬甸的民族主義興起與報刊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緬甸經歷了從殖民地到爭取獨立的復雜歷程,這一過程中,報刊作為重要的輿論工具,扮演了激發民族意識、宣傳愛國主義的關鍵角色。
在1920—1922年間短暫發行的《緬甸英雄》期刊,設置的欄目有社論、女性新聞、外國新聞、緬甸英雄協會會議紀要等。該刊所載的內容宣揚民族獨立,旗幟鮮明地反殖民、反帝國主義。它的一篇文章中報道了威爾士親王訪問緬甸的活動,并對一位緬甸女性在接待親王時過于殷勤獻媚的行為進行了批評,認為這種行為使民族蒙羞。當時,英殖民當局為了防止報刊發表鼓動性文章或公告,要求報刊營業者繳納2 000緬元的保證金。《緬甸英雄》對政府的蠻橫做法進行正面譴責和嚴厲批評。1920年12月4日,期刊《報時鼓》在曼德勒發行,當時第一次學生大罷課運動尚未結束,該刊發行人吳巴吳以刊物為宣傳陣地,大力宣揚愛國主義精神,積極響應學生的罷課行動。1931年,仰光大學學生會主辦的文學類期刊《聯盟雜志》出版,該雜志內容廣泛地反映了殖民地時期緬甸的高等教育狀況,以及青年學生以反帝反殖民為目標投身民族獨立事業的事跡和活動。1936年,昂山和紐妙成為《聯盟雜志》主編,將其更名為《孔雀之聲》。1936年2月出版的《孔雀之聲》刊登了一篇名為《地獄獵犬逍遙法外》的文章,執行主編昂山遭學校開除。與此同時,吳努因發表政治演講而被學校開除。這兩個事件引發仰光大學學生對學校的不滿,他們舉行示威活動很快演變成1936年的大罷課運動,使民族主義運動在緬甸獨立前達到頂峰。《孔雀之聲》在此次罷課運動中聲名鵲起,獲得巨大的成功。1931—1941年,《孔雀之聲》共發行了8本,成為宣傳民族主義的主陣地[10]。青年昂山也在民族主義運動中迅速成長為主要領袖之一,后來成為緬甸民族獨立事業的領導者。
五、結語
緬甸近代報刊業在殖民地時期經歷了從被控制到逐漸自主的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緬甸報刊業逐漸從英國人的掌控中解脫出來。二十世紀初期,緬文報紙逐漸增多,辦報人多數是緬甸人。期刊也越來越多,時效性越來越強。報刊內容豐富,一些報刊具有鮮明的政治性,是民族主義思潮的重要載體。通過報刊,緬甸人民傳達了反對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聲音,為緬甸最終的獨立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陳真波.基督教在緬甸的傳播及其對緬甸民族關系的影響[J].世界民族,2009(3):82-88.
[2]李謀,姜永仁.緬甸文化綜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93.
[3]欽貌通.緬甸期刊史:1919—1941[D].仰光:仰光文理大學,1973.
[4]Dr.Yi Yi.A Weekly Newspaper of 1837[J].Myanmar Studies Journal,2013(1):87-103.
[5]錢伯良.緬甸報紙概況[J].東南亞研究,1987(4):80-85,23.
[6]貌佩萊.緬甸期刊史之始——“緬甸戰略”與塞耶基瑞烏當[N].鏡報,2021-02-03(8).
[7]鄧立揚.緬甸媒體發展史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16.
[8]丹溫.緬甸期刊百年歷程:1919—2019[J].Journal of the Myanmar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2020(6):265-276.
[9]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M].吳叡人,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43.
[10]Nwe Nwe Yee.Analytical Study On The Oway Magazine[J].Journal of the Myanmar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2018(7):268-271.
作者簡介:申展宇(1984—),男,漢族,河南通許人,博士,國防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緬甸文學與文化。
(責任編輯: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