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繼承前人世界歷史的思想基礎和資本主義時代條件的雙重推動下,立足于生產力和分工交往的普遍發展的動力、現實的人的主體地位以及最終邁向共產主義的社會發展趨勢,首次提出了“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觀點,科學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實現了對以往世界歷史思想的超越。新時代的中國立足于當前國內國際形勢,遵循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以深入推進全球化進程、明確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參與、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真切實踐,從而推動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積極踐行,書寫新時代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創新發展的中國篇章。
關鍵詞:《德意志意識形態》;世界歷史;全球化;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A8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5)01-0103-04
Marx’s Theory of World History in The German Ideology
and Its Practice in China in the New Era
Zhao SisiLang Xu
(School of Marxism,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enyang 110870)
Abstract: In The German Ideology, Marx and Engels, under the dual promotion of critically inheriting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 of previous world history an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t era conditions, based on the driving force of the universal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and division of labor and exchanges, the subjective status of real people, and the social development trend that ultimately moves towards communism, put forward the view that “history is transforming into world history” for the first time, scientifically revealed the laws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achieved a transcendence over the previous thoughts on world history. In the new era, China, based on the curren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s and following the laws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promotes the active practice of Marx’s theory of world history through the sincere practices of deeply advancing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clarifying the joint participation of the people of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dhering to the path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building a human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Keywords: The German Ideology; world history; globalization; a human community with shared future
《德意志意識形態》(以下簡稱《形態》)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完成的一部經典著作,其中包含的世界歷史理論一直是學術界研究的重點。在理論和時代雙重推動的立論基礎上,馬克思和恩格斯立足于生產力、分工和交往的普遍發展的動力、從事物質生產活動的現實的人的主體性以及邁向共產主義社會的最終趨勢,科學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實現了對以往世界歷史思想的超越。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這一理論的科學性和時代性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得到了更加充分的證明。本文從《形態》的世界歷史理論出發,探討當代中國在推進全球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等具體行動中映射出的對理論的積極踐行,書寫新時代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創新發展的中國篇章。
一、立論基礎:理論和時代的雙重推動
(一)理論淵源
《形態》中有關世界歷史的理論誕生于資本主義時代,受到意大利思想家維柯的“人創世界”學說、德國哲學家康德的“世界通史”觀念等許多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家的影響,德國古典哲學代表人物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唯心主義歷史觀”對理論影響較大。黑格爾所關注的重點是“哲學的歷史”,即被理性主宰的歷史。黑格爾把抽象的精神當作世界的本原,把世界歷史看作“絕對精神”的演化,他的觀點脫離歷史的客觀發展過程,將現實與精神本末倒置,陷入了唯心主義的漩渦。但他把世界歷史看成一個有機整體、認為世界歷史的變化發展與每個國家和民族息息相關的觀點是有進步意義的,打破了之前分割式觀察歷史的形式,這一全局視角對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建構產生了直接影響。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態》中明確駁斥了黑格爾只在“純粹精神”領域停留的唯心主義歷史觀,倒轉他物質與精神的觀念,從現實的物質生產出發正確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他們還引入了科學的實踐觀,強調從現實物質生產活動出發觀察社會歷史、強調社會歷史的主體是從事社會生產實踐的“現實的人”。由此,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繼承前人世界歷史觀點的基礎上,完成了從唯心史觀到唯物史觀的根本轉變,為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創立奠定了科學的理論基礎。
(二)時代環境
理論的誕生源于特定時代條件的推動。首先,資產階級工業革命提供了物質條件。十八世紀六十年代,紡織機的出現拉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序幕,資本主義機器化大生產得益于生產工具的改進,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由此開創。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進步,也為世界市場的開辟、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創立提供了堅強的物質基礎。其次,世界市場提供了現實條件。馬克思指出:“資產階級社會的真正任務是建成世界市場和確立以這種市場為基礎的生產。”[1]工業革命變革了生產方式,使勞動生產率普遍提高。這樣的現實情況使追逐利潤最大化的資本家對原料和市場的需求不斷擴大,不再滿足于在本國的生產和銷售,而要在更大范圍內尋求市場。封閉式貿易越來越開放,貿易范圍由地區擴大至全球,世界各地的聯系和交往變得密切。最后,無產階級運動提供了階級基礎。工人階級是不占有任何生產資料、靠出賣勞動力為生的底層階級。隨著工人階級的不斷壯大,他們逐漸意識到階級的根本對立,從自發走向自為。無產階級歷史主體意識的覺醒為世界歷史理論的發展提供了階級基礎,當無產階級在科學理論指導下毅然決然拿起武器走向聯合斗爭時,世界歷史逐漸形成。
二、內容架構:動力、主體、趨勢三大支點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態》中首次對“世界歷史”這一概念進行了總結,他們用“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說明世界歷史的形成過程。在民族史走向世界史的過程中,生產力和分工、交往的普遍發展使原本孤立隔絕地區的聯系日益密切;真正從事物質生產活動的現實的人逐漸聯合起來,成為世界歷史發展的主體;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共產主義社會成為人類社會發展不可動搖的最終趨勢。
(一)動力:生產力和分工、交往的普遍發展
《形態》指出,“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系取決于每一個民族的生產力、分工和內部交往的發展程度”[2]47。馬克思強調生產力的變革使分工隨世界歷史的發展同步擴大。最初分工只存在于行業內部,但隨著工業革命對生產力的極大解放,大量社會財富迅速聚集,加之機器對原始手工勞動的替代,分工開始打破一定的地域限制,變得廣泛和細化。細化的分工使生產和交往出現了分離趨勢,商人紛紛擴大貿易范圍,加強了不同國家、地區之間的聯系和依賴,推動了更大范圍和更深程度的交往。地區間孤立隔絕的歷史狀態被改變,世界日益形成一個整體,跨民族和國家的世界歷史成為必然。
(二)主體:從事物質生產活動的現實的人
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批判了脫離現實的唯心主義歷史觀,反對從抽象出發探討世界歷史發展進程的錯誤觀念,認為要從現實出發理解歷史的真正主體。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態》中指出,人“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的人”[2]153。這就明確了人類歷史中的人是從事物質生產活動、有血有肉、能在社會中交往的人,也就是現實的人。現實的人需要不斷進行物質生產來獲取生存的必要生活資料,形成人與人之間的物質聯系,推動普遍交往,從而使社會歷史向前發展。
馬克思還認為歷史轉變為世界歷史的程度與個人的解放程度一致。也就是說,世界歷史的徹底完成是以個人自由而全面的解放為條件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決定了它并不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終點,無產階級作為代表現實的人的階級,將在世界范圍內聯合起來反抗資產階級、推翻資本主義,建立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
(三)趨勢:共產主義社會
工業革命帶來了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并在此過程中開創了全球化的發展趨勢。馬克思和恩格斯是十分肯定這一觀點的,但并不認為歷史的終點是資本主義社會。因為資本主義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資料主要由資本家這類少數群體私人占有,而最廣大的勞動群眾卻與生產資料相分離,只能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為生。勞動人民變成“沒有財產”的群眾,成為資本家榨取剩余價值的工具。貧富差距逐漸被拉大、階級矛盾愈發深刻,加之以資本主義固有的周期性經濟危機,必然會使“沒有財產”的人——無產階級聯合起來,從自發走向自覺。就像《共產黨宣言》發出的“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號召,被壓迫的無產階級團結起來,同資產階級進行殊死斗爭,最終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一個真正的共同體,走向沒有壓迫剝削、人人自由平等的共產主義社會,實現全人類的解放。
三、書寫新時代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創新發展的中國篇章
世界歷史理論已誕生了一百多年,它是馬克思和恩格斯運用唯物史觀證明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科學理論,揭示了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當前,這一理論不僅是世界全球化發展的堅強支撐,更是新時代中國正確處理國際關系、推進自身融入全球化進程并攜手各國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依據。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正以自身行動深入踐行世界歷史理論,致力于在解決中國問題與世界問題的良性互動中,書寫新時代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創新發展的中國篇章。
(一)擴大交往:深入推進全球化進程
近年來,世界形勢風云變幻,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向縱深發展。有些人開始懷疑全球化的思路,逆全球化思潮頻頻抬頭,甚至產生了“人類歷史往何處去”的時代之問。站在人類歷史的十字路口,我國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為指導,始終遵循全球化是世界歷史演進的必然規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經濟全球化確實帶來了新問題,但我們不能就此把經濟全球化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適應和引導好經濟全球化,消解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讓它更好惠及每個國家、每個民族。”[3]
在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的啟示下,我國摒棄逆全球化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站在歷史正義的一邊,積極促進國家和地區間的平等交流與合作,以負責任的大國形象推動全球化向著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深入發展。近幾年,中國始終站在推動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前列,舉辦了博鰲亞洲論壇、中國—東盟博覽會,為各國各地區交流分享和共同發展提供了合作平臺;號召并推動金磚國家共同發展、支持“全球南方”合作舉措,致力于促進各國合作交流,攜手應對各類風險和挑戰。在2024年9月召開的第79屆聯合國大會上,我國外交部部長王毅在演講中深刻指出:中國始終旗幟鮮明地反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倡導普惠包容的全球化,致力于為保持全球經濟增長活力作出中國貢獻。
(二)明確主體:世界各國人民共同參與
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認為社會歷史的主體是從事物質生產活動的現實的人,是“沒有財產”而聯合起來推翻資本主義的無產階級。在歷史轉變為世界歷史的過程中,各個國家和地區逐漸打破以往孤立隔絕的歷史狀態,整個世界的聯系日益緊密。在當今世界各國榮辱與共、唇齒相依的局勢下,中國從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出發,呼吁各國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提出了構建以人民為中心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世界各國人民普遍參與。這一理念以世界歷史的全局眼光,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世界歷史發展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從世界各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把馬克思主義人民性融入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世界的各領域。近年來,中國始終走在造福世界人民的時代前列,堅持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4],提出發展、安全、文明的“三大全球倡議”,為遵循全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三)堅持方向:建立共產主義社會
1.對內: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始終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方向前進,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中實現共產主義美好未來的生動踐行。中國道路不是對馬克思共產主義設想的機械照搬,不是封閉僵化的老路、改旗易幟的邪路,而是中國共產黨人深刻把握人類發展趨勢并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歷經艱辛探索、付出巨大代價開拓而來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指引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唯一正確道路。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方向決定前途,道路決定命運。我們要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變的堅定。”[5]新時代新征程,我們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以“兩個結合”厚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根基和文化根基,回答好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6]。正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7],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上,我們要始終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實際行動推動經濟建設更加穩健、政治建設持續鞏固、文化建設繁榮興盛、社會建設全面保障、生態文明建設和諧發展,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激發全社會的發展動力,社會主義的中國必將在二十一世紀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2.對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中“真正共同體”科學設想的繼承與實踐。這一理念旨在倡導世界各國人民攜起手來,共同應對全球性的人類問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各國人民前途所在”[8],符合世界各國人民的期待。
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構建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在政治上倡導對話協商、持久和平,尊重各國的核心利益與重大關切。我國通過二十國集團等平臺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通過構建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加強國際合作,完全順應和平與合作的歷史潮流。在安全上提倡共建共享、普遍安全,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我國堅決摒棄冷戰思維、反對恐怖主義,積極利用金磚國家外長會晤等機制協調國際熱點問題,倡導落實“全球安全倡議”,攜手應對各類國際安全挑戰。在經濟方面倡導包容互惠、共同繁榮,堅持發展這一永恒的時代主題。我國提出“全球發展倡議”,攜手世界各國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積極推進南北合作、深化開展南南合作,致力于為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注入強大動力。在文明上發揚文化交流、文明互鑒,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我國倡導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8],從古絲綢之路到今天的“一帶一路”,無不推動著文化交流互鑒、共同發展。
四、結語
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有其堅實的立論基礎和完整的內容架構,從整體性視角出發,深刻洞悉人類歷史的客觀發展規律,具有科學性和時代性。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科學指導,并在實際中不斷踐行,充分運用全局思維和歷史眼光對待當前人類發展問題。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縱深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我國深入推動全球化進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積極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書寫世界歷史理論的中國篇章,推動其理論和實踐的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6.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78.
[4]蔣英州,王創宇.人民利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立意與價值旨歸[J].重慶社會科學,2023(4):5-21.
[5]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12-19(2).
[6]趙劍英.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N].人民政協報,2024-07-12(5).
[7]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在京舉行[N].人民日報,2024-07-19(1).
[8]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5).作者簡介:趙思思(1997—),女,漢族,山西太原人,單位為沈陽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郎旭(1978—),女,漢族,遼寧沈陽人,沈陽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
(責任編輯:馮小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