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劉兵先生在《克麗奧眼中的科學——科學編史學初論》一書中對傳記進行了專門的論述,提出傳記方法負載著其他方法所不能涵蓋的功能,并指出了傳記撰寫的困難之處。基于馬克思主義視角,充分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對傳記撰寫方法進行探討,認為首先要準確占有人物研究的材料,其次要重點掌握史料分析法、歷史分析法、階級分析法和系統分析法等人物研究方法,最后要遵循實事求是的研究原則。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科學史;傳記;撰寫方法
中圖分類號:K833/8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5)01-0120-04
Discussion on the Writing Methods of Biographies of Figures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 Based on the Book Science in the Eyes of Cleo: An Initial Inquiry on the Historiography of Science
Guo Wei1,2
(1. Sh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Taiyuan 030619; 2.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6)
Abstract: In his book Science in the Eyes of Cleo: An Initial Inquiry on the Historiography of Science, Mr. Liu Bing provides a specialized discussion on biographies, suggesting that biographical methods carry functions that cannot be covered by other methods, while also pointing out the difficulties in writing biograph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m, we fully apply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to discuss the writing methods of biographies, and it is believed that first of all, it is necessary to accurately possess the materials for character research. Secondly, it is important to focus on mastering character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historical data analysis method, historical analysis method, class analysis method and system analysis method. Finally, the research principle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should be followed.
Keywords: Marxism; history of science; biography; writing methods
清華大學劉兵教授的《克麗奧眼中的科學——科學編史學初論》一書(以下簡稱《初論》),在關于人物傳記的部分提出科學首先是作為科學家的人的活動,因此傳記的研究方法在科學史中負載著其他方法所不能涵蓋的功能[1]151。馬克思主義是立足于現實的人的科學,其豐富的方法論思想對我們進行人物研究和傳記撰寫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初論》對科學史的傳記方法作了十分詳細的闡述。劉兵教授對一般傳記法、心理傳記法和集體傳記法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在此主要討論的是一般傳記法。關于一般傳記法,劉兵教授從傳記的性質分類、科學史中的傳記、撰寫傳記的困難三個方面進行了詳細說明,首先,傳記可以作為歷史學的研究方法;其次,傳記方法在科學史研究中有著其他方法無法取代的功能;最后,科學史傳記是極難撰寫的,其困難存在于兩個方面,一是在撰寫形式上,二是在撰寫者上。
從馬克思主義的角度來看,人是現實的人,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會需要而從事一定實踐活動、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具有能動性的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2]。每位歷史人物都是反映其社會和時代的一面鏡子,因此,對人的研究是展開歷史研究的一把鑰匙。科學史是人物和事件構成的歷史[3],因此,對人物研究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且一直是學者們關注的焦點和熱衷的方向,那么,應該如何開展人物研究,更重要的是如何撰寫科學史,才能既具有歷史性,又具有時代性?
一、準確占有人物研究的材料
(一)全面把握人物所處的社會歷史背景
《初論》中明確,傳記屬于歷史的關鍵點之一就是要看傳記的主人公是否置于其所處的時代背景之中,是否可以增進我們對那個時代的了解。唯物史觀認為,時勢造英雄。任何歷史人物的出現都體現著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統一,如果看不到歷史人物活動的社會制約性,割裂必然與偶然的關系,就勢必會夸大個人的作用,進而否定或歪曲歷史發展的規律。我們在對科學史人物進行研究時,首當其沖就是要把握主人公所處的社會歷史背景,分析當時的社會環境和時代背景,研究社會制度、經濟結構、階級矛盾等因素,這樣才能把握住人物活動中偶然性和必然性的關系,充分體會社會歷史背景對人物思想的造就與影響。例如,田春芝、紀志剛在《文藝復興的時代驕子:修士數學家盧卡·帕喬利》[4]一文中,介紹了盧卡·帕喬利生活在“文藝復興的黃金時代”,并在第一部分介紹了意大利的商業算數環境:威尼斯的經濟繁榮、意大利算數學校的興盛、印刷業的發展和算數書籍的傳播等,這些社會歷史因素都呼喚著偉大數學家和數學著作的出現。
(二)準確把握人物生平經歷和思想演變
研究人物生平經歷和思想演變,有助于深入了解人物性格特點和世界觀的形成,從而幫助我們做出準確客觀的人物評價。把握人物的生平經歷,要從多個維度考察,包括人物的家庭背景、成長經歷、教育背景以及人際關系等,同時還要關注人物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重要事件和轉折點,如家庭變故、重大挫折、重要成就等,這些經歷往往對人物的思想和行為產生較大的影響。例如,戈革先生在評價以色列學者雅默爾(M.Jammer)出版的《量子力學的概念發展》一書的局限時說過這樣的話:“……除了他們在物理學方面的重要成就以外,對他們的家庭背景、成長過程、平生遭遇、思想傾向以及和其他學者們的關系等也都不甚了了;而不了解這些,也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人們生動地、深刻地理解歷史的進程……。”[1]152思想是一個人物的靈魂,研究思想演變,需要我們分析不同時期人物思想、觀念、信仰的變化。
(三)重點把握人物實踐活動和重大貢獻
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是人的認識產生和發展的基礎,也是真理與價值統一的基礎。對于科學家而言,他們創造性的實踐活動和重大貢獻往往對人類科學文化的發展和社會進步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科學家的貢獻一般來講體現在他們的科研成果上,或許是一項新的理論,或許是一個重大的科學發現,抑或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科技創新。但筆者認為,除了這些“顯現”的貢獻以外,還應重視那些“隱性的,不太引人注意”的成果,例如,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的獲得者田中耕一并非傳統意義上該領域的權威學者,而僅僅是一名中低層工程技術人員,他的獲獎飽受爭議,諾貝爾獎委員會的評審專家古雷恩迪教授認為,“田中的發現再怎么小,也是一個導火索,而這個導火索才是最重要的”[5]。除此之外,應該重視科學家的研究過程,探索分析他之所以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和思想,或結出偉大的科學碩果的原因,同時還要去捕捉科學家在他不同的人生階段所產生的思想碰撞、自我修正等,這些都應該成為人物研究的重要內容,這樣更能體現出該人物研究的意義所在。
二、重點掌握人物研究的方法
前文提到《初論》的作者劉兵教授認為傳記極難撰寫主要源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形式上的困難,也就是傳統科學家傳記所采用的“生平+學問”的形式,人為將科學活動和非科學活動進行了分割,這不是最佳的科學史形式;另一方面是對于科學史家自身能力提出嚴峻的考驗和挑戰。考驗在于不僅要全面掌握人物資料,還要找到思想線索和社會因素之間的特殊聯系,將其綜合成為“和諧圖像”;挑戰在于可能存在過分夸張綜合和過分夸大非科學因素作用的危險。如何破題?我們嘗試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進行人物研究。
(一)史料分析法
史料無疑是開展研究工作的基礎和重要來源,特別是在進行人物研究時,史料的缺乏或是片面,都足以限制對這個人物達到正確的理解。然而對于史料的選擇,亦屬于至關重要的一環。我們現在做人物研究,傳記是重要的參考內容。《初論》中對傳記的分類進行了詳細的論述,我們當前研究所參考的基本上是“根據研究編寫的傳記”,這類傳記按照撰寫的相對客觀性程度又可以分為六類:資料性的傳記(最客觀)、評傳(客觀)、“標準”傳記(屬于傳記文學,在客觀性和主觀性之間保持一種平衡)、闡述性傳記(主觀)、小說化的傳記(虛構)、傳記式小說(完全虛構)[1]150,研究者要加強甄別,注意不同類型的傳記形式,警惕被那些歷史意義上不可靠的傳記所誤導。
因此,對于史料不只是搜集和選擇,同時還要從事整理考證的工作。一是搜集史料要“全”。在搜集上,要盡可能“應有盡有”,達到能基本表征人物思想的程度,不能憑部分去概括全部。二是選擇史料要“準”。在史料選擇上,要抓住主線,從表現人物的重要思想以及思想變化出發,避免細枝末節占據主要地位。三是考證史料要“辯”。在考證上,一方面,要對史料進行真偽分辨,避免用錯、用假;另一方面,還要重視“非正規”來源,不要完全抹殺掉“小說”“野史”的參考價值,當然,這就需要提高我們的辨認能力[6]。
(二)歷史分析方法
人物研究要避免輝格式的研究。《初論》中有專門的章節討論輝格解釋與科學史。作者提出了一種觀點:保持“必要的張力”[1]50,也就是在極端輝格式研究方法和極端反輝格式研究方法之間,保持一種適當的平衡。從唯物史觀來講,研究歷史人物時應堅持歷史分析方法,就是從特定的歷史背景出發,根據歷史人物所處的歷史條件,對其功過是非進行具體的、全面的考察。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一要如實反映人物與當時社會歷史條件的關系,二要如實反映人物的歷史作用和歷史地位。脫離具體的歷史條件,用現代人的標準去苛求前人、評價前人是不可取的,而判斷人物的重要貢獻,從科學史發展來看,要看他與前人相比取得了什么新的進步與突破;從社會整體環境來看,隨著人物思想及實踐活動的不斷變化,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到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沒有起到不同的歷史作用,給予如實的評價。
例如,袁江洋在他的文章《科學史制度化進程的反思" 寫于ISIS創刊100周年之際》[7]中,提到學界有所謂“薩頓的悖論”,認為薩頓只能說是科學史的“培根”,而不是科學史的“牛頓”,當然也有來自史學思想史方面的重要證據的支撐。但是,我們不妨還原一下薩頓當時所處的社會歷史環境。當時科學史在歐洲及美國均遠遠談不上是發生了專業化和職業化的學科,而薩頓的堅持和努力推動了這門“新學科”的建立發展,這也就能幫助我們充分理解他被公認為“科學史之父”的合理之處。
(三)階級分析方法
階級觀點和階級分析方法是體現馬克思主義史學本質、性質和特色的重要內容[8],在此我們只談論用階級分析的方法去辯證地理解和評價人物。階級分析方法要求把人物置于一定的階級關系中,同他們所屬的階級聯系起來加以考察和評價。一定的階級總是會推選或產生的代表人物,以表達自己的利益和愿望,因而所研究的人物往往受到所屬階級的影響和制約。就像魯迅曾說過的名言:“饑區的災民,大約總不去種蘭花,像闊人的老太爺一樣,賈府上的焦大,也不愛林妹妹的。”[9]例如,就我國而言,知識分子經歷了從“臭老九”到“資產階級或小資產階級”再到“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的漫長的歷史階段[10],階級的局限性也會決定該人物的局限性。
在運用階級分析方法時,要注意一切從實際出發,也就是說,要一切從客觀存在的事實出發,避免將階級分析抽象化和教條化,隨意“扣帽子”,而是要如實分析,一是切實把握研究人物的出生、教育、思想及其生平活動,在此基礎上客觀呈現他在當時的社會結構中所處的位置,是否代表了某個階級或者利益集團,如實揭示客觀對象固有的階級性,而不是將某種主觀的看法加之于客觀對象;二是在全面了解當時社會發展基本趨勢的基礎上,判斷該人物是屬于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還是屬于阻礙社會進步的力量。當然,階級分析方法的使用也是有一定范圍的,決不能用階級分析的方法看待一切、分析一切,主觀臆斷給人物加上“某某階級”的帽子或者刻意否認人物所固有的階級性,都是歪曲歷史事實的表現,都是對階級分析方法的背離。
(四)系統分析方法
唯物主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處于普遍的聯系中,由交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若干要素組成的具有穩定結構和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就是系統[11]。系統的方法就是要用全面的、聯系的、動態發展的眼光看待和認識事物。因此,運用系統科學方法的研究能夠減少對客觀對象進行抽象提取過程中的信息丟失,使得研究對象的屬性盡可能地接近客觀對象。
運用系統分析方法研究人物,應該從兩個方面考慮。一方面,要把握動態原則。人物所在的系統是一個動態開放的系統,它處于一定的環境中,與外界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并隨著時間推移不斷發生變化。因此要充分考慮到與該人物相聯系的各類因素的影響,而不是去人為“提取”信息。另一方面,要把握結構性原則。構成系統的各要素不是單獨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以一定的聯結方式構成一個有機整體,要素的聯結方式即結構,構成系統的各子系統、各組成部分之間不斷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過程就是事物的發展。因此,任何一個人物,以科學家為例,作為社會系統中的一員,從橫向看,他們的研究與貢獻不局限于科學領域,還將對社會、經濟、文化等多個子系統產生深遠影響;從縱向看,其思想和貢獻亦在科學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濺起朵朵浪花。
三、遵循人物研究的原則
通過采用適當的分析方法,可以幫助我們“網狀”把握和處理人物的各類信息,建立各類因素間的客觀聯系,形成一種全方位的、綜合性的透視。那么如何避免“人為”因素?
那就是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何謂實事求是?毛澤東認為:“‘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12]即從客觀存在著的“實事”中找到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規律,把事物的客觀之“理”轉化為人的認識之“理”,即真理。運用到人物研究中,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
第一,“實事”是保持客觀的依據,就是要了解實際、掌握實情,盡可能多地收集與人物有關的全面、真實、有效的史料,保護好一手史料,加強史料的整理加工,通過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研究分析,使得史料更加“有分量”,有說服力;第二,“是”是研究的目的所在,研究科學史人物最終就是為了發現其作用與貢獻,要根據掌握的資料去看到科學家的思想、貢獻以及在社會、科學發展中的作用;第三,“求”是做好研究的關鍵,也就是探求和掌握人物研究的過程,當然這對研究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解放思想,運用適當的方法,不迷信權威,將客觀之“理”形成我們的認識之“理”。
因此,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要從實際出發,努力還原歷史,尊重史料;要從自身能力出發,提高個人研究水平并運用正確的研究方法,不主觀臆斷,不妄自揣測;要從文章撰寫的科學性出發,規范行文,有據可依。
四、結語
然而,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是,每個研究者就像被研究者一樣,都是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有自己的學科知識和成長背景,也會受到他所處的環境影響,那么他在選擇和整合資料的過程中,會進行有意識的節略,而整合再加工的過程也是他主觀能動性發揮的過程,必然也會打上“人為”的烙印,但卻造就了研究結果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對此要辯證地看待,畢竟馬克思認為,真理也是相對的。
參考文獻:
[1]劉兵.克麗奧眼中的科學:科學編史學初論[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3]魏屹東,郭貴春.探索科學編史學的開拓之作:《克麗奧眼中的科學——科學編史學初論》[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997(4):62-64.
[4]田春芝,紀志剛.文藝復興的時代驕子:修士數學家盧卡·帕喬利[J].自然辯證法通訊,2023(1):117-126.
[5]沈楠,徐飛.田中耕一:從小人物到諾獎獲得者的自我救贖[J].自然辯證法通訊,2023(4):116-126.
[6]陳峰.呂振羽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方法論的構建[J].史學理論研究,2018(1):25-36,158.
[7]袁江洋.科學史制度化進程的反思" 寫于ISIS創刊100周年之際[J].科學文化評論,2013(5):21-31.
[8]王廣.階級分析方法仍是認識歷史、把握歷史的科學方法[J].史學理論研究,2022(3):26-34.
[9]魯迅.魯迅雜文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3:64.
[10]中國科學院.知識分子:從“臭老九”到“工人階級的一部分”[EB/OL].(2008-03-14).https://www.cas.cn/zt/jzt/kxhyzt/ctdjbjnqgkxdhzk30zn/mtbd/200803/t20080314_2664402.shtml.
[11]韓慶祥.系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N].光明日報,2022-04-18(15).
[1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
作者簡介:郭瑋(1986—),女,漢族,山西太原人,山西中醫藥大學助教,山西大學在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責任編輯:王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