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紅旗渠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艱苦奮斗的時代縮影。目前,紅旗渠精神的傳承和發展著重體現在黨性教育和文旅培訓以及紅色研學過程中,新時代紅旗渠精神的傳承與發展應拓寬其學科研究維度,挖掘紅旗渠工程本身所賦予的多功能價值。同時,還應積極創新宣傳方式,利用新媒體技術助推資源整合,推進紅旗渠精神的縱深發展,在新時代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關鍵詞:紅旗渠精神;新時代;傳承與發展
中圖分類號:D261" " "文獻標志碼:A
一、紅旗渠精神的形成
(一)自然條件制約下的缺水窘境
一個地方精神的形成往往與當地的自然環境分不開,同樣,紅旗渠精神的形成與林州本地的地形地貌、氣候水文等自然條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從地形地貌看,林州市位于河南省的最北部,處于河南、河北和山西三省的交界地帶,位于太行山東麓,四面環山,其境內的山地、丘陵占到當地土地面積的80%以上,并且又因處于華北地震帶上,其境內斷層較多,溝壑縱橫,土薄石厚,地質復雜,分布有廣泛的石灰巖,多裂隙、溶洞,這使得地表水極易流失,在有隔水層的地方,地下水埋藏又很深,開采起來十分困難,客觀上造成了取水之難。從氣候水文看,林州市內的河流多為過境河,徑流量較少,受溫帶季風氣候的影響,河流水位變化深受降水和季節的影響,僅七、八兩個月的降水量就占到全年降水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其他三季降水量極少,由此導致林州降水量季節分布極不均勻。夏季降水較多的情況下,還要防范洪水泛濫,往往夏季降水沖刷地表之后,留下光禿禿的巖石,對山地的地表形成破壞,造成了土薄石厚的地表層。
堅硬的地表石質,過境河較少的徑流量,降水不均的季節影響,再加上連年不斷的旱災,使當時的林縣群眾常常處于“水缺貴如油 ,十年九不收”的窘境當中。
(二)現實境遇塑造下的人文性格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林州市多山缺水的地域環境也潛移默化影響著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精神狀態——面對惡劣自然條件的堅忍和印刻在骨子里不服輸的“犟”。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林縣(1994年撤縣設林州市)人,面對交通不便、物資匱乏,從未放棄對水的渴求。林縣人祖祖輩輩缺水盼水,但面對惡劣的自然條件依然呈現出堅忍、樂觀的一面。“引漳入林”工程的啟動,使得飽受缺水之苦的林縣人寧愿苦干,不愿再苦熬下去。在修建紅旗渠的過程中,林縣縣委帶領林縣的群眾克服重重困難,渠首截流,登上石子山,越過鸻鵡崖等,靠著一錘一釬一雙手,硬生生地在太行山懸崖絕壁之中鑿出了長達1 500余公里的人工天河——紅旗渠。
林縣人克服諸多困難,十萬大軍成就“重整山河”的偉業,用十年時間成功修建紅旗渠,極大地鼓舞了群眾的干勁兒,特別是提升了林縣人干事創業的自信,激發了潛藏在林縣人骨子里的倔勁兒,正如《推車歌》里所唱:“山里的人吶生性犟,后面來的要往前面放”,這股犟勁兒也在當地群眾的血脈中形成了一種不服輸的性格,一代代傳承下來,難而不懼,富而不惑,自強不已,奮斗不息。
(三)修建過程中鑄就的紅旗渠精神
紅旗渠是舉當時林縣全縣群眾之力修成的。紅旗渠修建過程中,林縣人民逢山開路,遇溝架橋,啃下一塊塊“硬骨頭”,硬是靠著一雙雙手打造出“人工天河”。
在紅旗渠修建的過程中,前前后后約30萬人上山,在最艱難的時候,民工們每天只有六兩的粗糧補給,靠著微弱的營養補給干著沉重的體力勞動。其中81人犧牲,256人終身殘疾。在修建過程中涌現出了一個個平民英雄,奉獻犧牲的技術員吳祖太,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的除險隊長任羊成,年幼時期便繼承父親遺志而堅持修渠的張買江,在危難關頭舍身救人的李改云等,這一個個鮮活的榜樣樹立在修渠的前線上,鼓舞了民工們修渠的干勁兒,也鑄就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
二、紅旗渠精神的傳承與發展現狀
(一)針對黨員干部的黨性教育
紅旗渠精神是加強黨員干部黨性教育的鮮活素材。隨著黨員干部越來越年輕化,雖然其中大多數同志對于紅旗渠精神有一定了解,但缺乏整體系統的認識。將紅旗渠精神的學習納入黨性教育課程中,有利于黨員干部進一步體悟紅旗渠精神,激發大家干事創業的信心和動力。
在針對黨員干部的黨性教育中,對于紅旗渠精神的傳承與發展采用不同的形式投入黨性教學實踐中,目前已探索出課堂教學、情景教學、訪談教學、現場教學、體驗教學、影像教學、案例教學、話劇展演等多種培訓方式。一方面,通過多種方式使黨員干部對于紅旗渠精神有更加深刻直觀的理解,了解當時紅旗渠修建的艱難和林縣人民克服困難的強大決心,認識到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另一方面,對照真實人物的感人事跡找差距,尤其是年輕的黨員干部,通過直接或間接的體驗方式,在感受紅旗渠精神的同時也引發深入思考,產生強大共鳴,在全面了解的過程中體會先輩們用生命和血汗鑄就的紅旗渠精神,激勵和鼓舞著黨員干部在紅旗渠精神的感召下提升自信,努力作為,深刻領會紅旗渠精神所體現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激發干事創業的熱情。
除此之外,對于紅旗渠精神的傳承目前也體現在將其與“扁擔精神”、谷文昌精神結合起來,共同闡述太行山這片紅色土地孕育的偉大精神,擴大紅旗渠精神的影響力。
(二)針對外來參觀學習者的旅游培訓
紅旗渠精神的傳承和發展沒有局限于當地,也在逐步“引進來”“走出去”。20世紀80年代中期之前,人們參觀紅旗渠主要是接受革命教育和革命精神的洗禮,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逐步轉化為觀光旅游[1]。近年來,全國各地的游客慕名而來,紛紛來到紅旗渠參觀學習。他們通過現場實地參觀紅旗渠總干渠第二期工程的咽喉工程青年洞,到紅旗渠紀念館觀看真實的史料記載,深入了解當年紅旗渠修建的艱辛與林縣人民“誓把河山重安排”的壯舉;通過觀看訪談紀錄片等,直觀深入地了解紅旗渠背后的故事;通過聆聽黨課,升華對紅旗渠精神的理解,產生共鳴和觸動,從內心深處體會修建紅旗渠的初衷,體會中國共產黨人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黨和群眾的“魚水深情”。
紅旗渠吸引外來游客的,不僅是當地有巍峨獨特的太行風光,更是因為這里孕育了在苦難中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紅旗渠精神。
(三)針對學生的紅色研學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紅旗渠精神作為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時代精神縮影,是堅定文化自信的精神動力,通過紅色研學游,有助于培育青少年堅定理想、敢于擔當、積極奮斗的精神。
紅旗渠已成為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旗渠研學基地推出了以參觀紅旗渠紀念館、青年洞和紅旗渠勞動實踐為主要內容的紅旗渠研學“十個一”,即當一次紅旗渠講解員、看一場紅旗渠電影、走一次紅旗渠、推一把獨輪車、掄一回開山錘、抬一次太行石、吃一次民工餐、看一次“凌空除險”表演、學唱一首紅旗渠歌曲、開一次紅旗渠主題班會,通過以上方式將學生帶入紅旗渠修建情境中,更直觀感受老一輩修渠人的艱辛,體悟紅旗渠精神,磨煉意志,汲取奮進力量。2024年11月20日,林州市紅旗渠精神教育中心(紅旗渠精神營地)成功入選2024年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中小學校外研學實踐活動項目資金支持基地、營地名單,營地以“立德樹人,實踐育人”為根本宗旨,圍繞紅旗渠精神及周邊文旅資源,結合勞動實踐教育,開設針對中小學青少年的課程,不斷開發研學線路,吸引了全國各地的中小學生來此研學。
紅旗渠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鮮活教材,開展紅旗渠精神的紅色研學,有助于培育青少年的愛國情懷,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引導學生將個人價值的實現與社會價值相結合。
三、傳承與發展紅旗渠精神的對策建議
(一)拓展對紅旗渠修建過程的學科研究維度
對于紅旗渠精神的傳承與發展,應提高站位,與時俱進,不斷深入挖掘紅旗渠精神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關系,促進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馬克思在1843年曾經指出,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2]。紅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集體精神的集中體現,帶有濃厚的地域特色,但紅旗渠精神的傳承與發展應在橫向上打破地域限制,在縱向上打破學科局限性,多方位借鑒其他學科的理論研究開展理論研討,進行跨學科研究解讀,深入挖掘紅旗渠本身的多功能價值,提高人們對紅旗渠精神的了解和認同感,從而推進紅旗渠精神的傳承與發展。
對紅旗渠精神的相關研究不能僅局限于思想政治學科,可充分挖掘在修建紅旗渠過程中所涉及的其他學科領域的相關研究,如在修建紅旗渠過程中的技術難題之一——總干渠渠道坡度達到1/8 000,當時各方面條件有限,施工難度很大,紅旗渠作為水利建設工程,在建造過程中積累下的許多經驗都值得水利學科學習和借鑒。再如,紅旗渠工程是依靠林縣人民自力更生創造出來的,從哲學的角度充分認識人民群眾力量的重要性也是必要的。
紅旗渠不僅凝聚著林州人民祖輩的智慧,也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同樣,紅旗渠工程不僅是黨員提升黨性修養的黨課素材,也應注重從紅旗渠工程本身映射出的其他學科的理論研究,所以可嘗試從歷史、哲學、社會學、水利等學科角度進行探索,深化對整個紅旗渠修建過程的理論研究。
(二)創新宣傳方式,擴大培訓受眾群體
紅旗渠精神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面對時代的變化和年輕群體的發展,應創新宣傳方式,積極拓寬其覆蓋面。如針對紅旗渠精神進校園,結合新時代思政教育的發展方向,推動紅旗渠精神融入大中小學思政一體化建設[3],將與紅旗渠精神相關的資料作為中小學開展課外活動的素材。在具有紀念意義的節假日組織學生集體參觀青年洞和紅旗渠紀念館,由講解員為學生進行細致的講解;讓學生身體力行地參加一定的體力勞動,感受當年紅旗渠建設的艱難;組織傳唱與紅旗渠相關的歌曲《定叫山河換新裝》《推車歌》等并開展歌詠比賽,通過各種方式使當地的中小學生對家鄉的紅旗渠精神深入了解并銘記于心,使孩子們在逐漸了解紅旗渠故事的過程中樹立為民服務、奉獻社會的遠大理想。可通過小品、三句半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走進大眾生活中,擴大受眾群體。可將紅旗渠精神通過文娛會演、話劇展演或播放相關視頻等直觀的方式走進鄉村、社區,讓廣大群眾深入了解紅旗渠精神,產生共鳴,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為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營造良好氛圍。
(三)運用新媒體技術,助推資源整合
面對當前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傳統的宣傳方式已不能滿足當今時代的需求。如何讓紅旗渠精神在新時代綻放光彩,需要不斷探索新的宣傳途徑。隨著自媒體的發展,其中不乏對紅旗渠的介紹,但缺乏官方媒介進行資源整合后的系統性推介。可利用新媒體技術將紅旗渠納入官方微信公眾號或官方視頻號等新媒體,將紅旗渠精神的相關物質載體進行實景拍攝,以宣傳片、影視資料、書籍介紹及語音展播、導游講解等方式通過微信或小視頻進行官方傳播和推廣,使其更加直觀形象地被大眾所了解。再如,在具體推介宣傳方式上,可利用現代AI技術使文物活起來,使紅旗渠雕像和石刻等具體物質載體“動”起來,進行文旅推廣。
“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從積貧積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發展繁榮,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頑強拼搏,靠的就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4]。紅旗渠精神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價值。紅旗渠精神的傳承與發展也不應局限于某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將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一代代傳承和弘揚下去,是值得研究的現實課題。
參考文獻:
[1]郝祎娜. 紅旗渠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研究[D]. 新鄉:河南師范大學,2015.
[2]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9.
[3]馬靜怡. 新時代紅旗渠精神的傳承與發展研究[D]. 漢中:陜西理工大學,2024:46.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習近平關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述摘編[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