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決議指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這一重要原則彰顯了人民立場是改革的根本立場,站在人民立場進行改革有其理論、歷史及現實邏輯。改革為了人民才有意義,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又為改革指明了前進方向,更順應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要求。
[關鍵詞]以人民為中心;中國式現代化;改革""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5.01.006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六項原則之一,強調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1]這一原則與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中的人民中心論相呼應,更是中國共產黨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生動體現。黨真正做到了為人民打江山為人民守江山。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了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愿望的需要,黨始終站在人民立場上進行改革,將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民生福祉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奮進的目標,致力于讓廣大人民享受到改革的成果。
一、人民立場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立場
(一)理論邏輯
馬克思唯物史觀揭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這兩對矛盾就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推動社會變革的強大杠桿。改革改什么?恩格斯指出,“社會制度中的任何變化,所有制關系中的每一次變革,都是產生了同舊的所有制關系不再相適應的新的生產力的必然結果”。[2]由此可知,改革即變革不適應新生產力發展需要的舊生產關系。而生產關系是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的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社會關系,其中,物質資料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由勞動和生產資料兩部分構成,占支配地位的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著一個社會的基本性質和發展方向。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當中,生產資料是由全體勞動人民共同占有,顧名思義,改革是為人民而改,變革生產關系是為全體人民而變,改革的根本立場是人民立場。毛澤東認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它是非對抗性的矛盾,是可以通過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得以不斷解決的”。[3]當我國的生產關系不適應新的生產力發展需要時,就需要通過改革來調整。馬克思恩格斯還認為,任何事物都是運動發展的,社會主義社會它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就像恩格斯所說的“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經常變化和變革的社會”。[4]改革是適應社會發展變化的金鑰匙,改革也是利益關系的重構。當下我們國家的經濟運行壓力較大,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解放發展生產力,以此來提升我們的市場活力,增強投資者的信心。
(二)歷史邏輯
改革開放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為改革開放的根本目的、動力源泉以及評判標準都將人民置于核心地位。鄧小平強調“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大力發展生產力消滅貧窮,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5]265鄧小平提出改革的本質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基于當時的國情,改革局勢非常緊迫,但是改革開放對于我們黨來說也是摸著石頭過河,鄧小平說“出現問題就要同人民一起商量贏得人民的支持和擁護,讓改革開放成為全國人民的共識”。[5]268鄧小平不僅是這么說的,同時在改革開放實踐中也是這么做的,黨在帶領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充分尊重人民的首創精神,激發人民的創造熱情。鄧小平把改革開放中的許多舉措都歸功于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實踐,如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小崗村的村民們試驗出來的,成功后在全國推行。農村經濟改革中很多做法不是中央自上而下的推行,而是人民群眾實踐檢驗成功后再進行推廣。正因如此,農村改革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同時鄧小平還將人民滿不滿意、高不高興作為改革開放的評判標準,他認為人民之所以擁護黨,就是因為改革開放這十年,黨以工作實績取信于民,切實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生活,讓改革開放的成果真正惠及全體人民。
(三)現實邏輯
以人民為中心在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中居于核心地位,在推進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中,黨中央始終堅持為人民謀利益,為人民謀幸福,聚焦最廣大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推進改革。從聚焦“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推進國家組織藥品和耗材集中帶量采購,到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從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到改革政治體制發揮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真實性。無一不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改革,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就是為了讓人民群眾在改革中有更強的獲得感。新時代新征程,為了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黨中央立足于新發展階段,堅持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黨帶領著全國人民進行全面深化改革,推動高質量的經濟發展。但當前面臨的問題是經濟運行壓力較大,生產活力和社會活力不足,內卷與躺平成了現下的代名詞,而不少年輕人選擇了躺平,這就導致社會發展缺乏活力,需要通過改革來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針對“兩力”不足的問題以及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做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改革致力于讓躺平的人站起來,讓焦慮的人都快樂起來,讓活力不足的市場活躍起來,讓信心不足的投資者都振奮起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將改革推向縱深發展的必然要求。不論是增強社會活力還是激活市場活力,都必須把改革向前推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才能讓改革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認可,才能激發人民群眾的創造性智慧,為改革出一份力。
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價值意蘊
(一)以人民為中心推進改革是我們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生動展現
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鮮明品格和根本立場都沒有脫離人民性。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人民至上,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我們黨自成立起,就肩負著為人民謀幸福的使命,擔負著為民族謀復興的重任。這一使命和重任決定了中國共產黨必須要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至高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決議中就凸顯了這一點,提出進一步全深化改革要聚焦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質,生動呈現了黨推進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初心。人民是改革考試的閱卷人,汲取蘇聯改革失敗的經驗,即背離人民終將也會被人民拋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這一改革原則是我們黨取得革命建設改革成功的重要法寶。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正是因為我們黨站穩了人民立場,尊重人民首創精神,以改革實績取信于民才贏得了全體人民對黨的擁護,對改革開放的支持。改革為了人民才有意義,人民群眾操心什么,煩心什么,改革就要在什么地方發力,只要改革贏得了廣大人民的支持,就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注入了磅礴之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勢不可擋。以人民為中心是黨引領革命的制勝法寶,也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原則。
(二)以人民為中心推進改革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
中國式現代化是為了提升人民幸福感的現代化,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愿望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實踐是二十屆三中全會的實踐邏輯,《決定》中十五個部分的內容都是圍繞中國式現代化開展的,突出了改革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助力,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要想行穩致遠就必須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民的幸福生活是評判現代化的標準。中國的現代化和西方的現代化不論是人口規模還是追求目標都不一樣,中國共產黨推進現代化是為滿足最廣大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望,為了實現共同富裕。堅決摒棄為少數資本家利益服務的西式現代化觀念,黨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為絕大多數人的利益而奮斗。當前我們面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也面臨著巨大挑戰,只有貫徹落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原則才能凝民心聚民力,才能應對一切風險挑戰,才能在推進現代化的進程中少走彎路,才能依靠全體人民的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三)以人民為中心推進改革是實現人民美好生活愿望的必由之路
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正如鄧小平所說,改革開放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帶領全黨全國人民實行改革開放,創造了世界近代史上絕無僅有的經濟快速發展的奇跡,切實提高了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讓改革開放贏得了人民的大力支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帶領全國人民與脫貧作斗爭,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減貧奇跡,也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帶領全體人民奔赴小康。正因為黨中央從人民立場出發推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和創造性的改革舉措,人民生活才得到全方位改善。當下我們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就是為了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發展,為了讓社會充滿活力,讓焦慮的人快樂起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原則,為人民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不懈奮斗。解放思想永無止境,實踐創新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
三、結語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原則,這不僅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也是實現人民美好生活愿望的必由之路。聚焦人民的生活品質,切實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就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原則,從人民群眾急難愁盼中找準突破口,推出務實的改革措施讓全體人民享受改革的成果以此增強人民群眾的改革獲得感。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議圍繞七個聚焦點提出了三百多項改革舉措,突出了黨為民而改的初心,以民為本的恒心。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黨員干部要以釘釘子的精神推行改革措施,加強與人民群眾之間的聯系。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要調動人民群眾參與改革的積極性,當改革遇到困難時,要及時發揮人民群眾的智慧,要汲取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好不好,要看人民群眾點不點頭,贊不贊揚,滿不滿意。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由藍圖變成實景。在當前進一步深化改革的新形勢下,黨中央帶領著全體人民齊心協力,不論艱難險阻,都有信心可以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二〇二四年七月十八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N].人民日報,2024-07-22(1).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684.
[3]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3.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2012:601.
[5]鄧小平文選(第3卷) [M].人民出版社,1993:265-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