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英語作為一門通識教育課程,是培養學生國家意識的重要載體和陣地。文章探究了培養大學生國家意識的路徑,提出了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國家意識,并設計了教學方案。在大學英語教學內容中融入國家意識的培養,強化學生英語應用能力,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和建設者。
[關鍵詞]培養國家意識;大學英語教學;實踐路徑""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5.01.029
引言
近年來,高校注重立德樹人,在課程中融入課程思政,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洞髮W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指出,學生應該通過英語學習增強國家語言實力,進而提升國家軟實力。[1]教師應通過英語教學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培養學生的國家意識,提高人文素養。大學英語課程作為一門通識教育課,是培養學生國家意識的重要載體和有利環境。然而,目前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國家意識的研究還比較薄弱。楊楓指出,“在外語教育政策和外語教學實踐中,國家意識缺席”[2]。
一、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國家意識的重要性
大學英語教學在增強學生國家意識方面的重要性不容小覷。首先,學生在大學英語課程中較多地接觸西方文化、價值體系和思想意識,無形中影響學生的國家意識、甚至弱化學生的國家意識。其次,在互聯網全球化的時代,大學生了解國外的文化、價值體系和思想意識輕而易舉,一些大學生甚至通過“翻墻”軟件去查閱國外的信息。一部分大學生還沒有完全明辨是非,樹立正確價值觀的能力,他們了解到的部分信息可能會削弱他們的國家意識。再次,當前的大學生普遍都是“00后”,他們是未來祖國的建設者。然而,“00后”大學生追求個性化的價值,在人生規劃中他們會優先考慮自己的發展和未來,再考慮國家、社會和他人[3]。只有注重培養學生的國家意識,才能讓學生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樹立四個自信,才會有服務國家和國家認同的意識,進而致力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因此,利用大學英語課程進行思政教育,以培養國家意識,顯得尤為重要且不可或缺。
二、國家意識
哲學家戴維·帕皮瑙認為“意識就是我們在無夢的睡眠或者麻醉的狀態下所喪失的東西” [4],睡眠時做的夢境亦是意識的一種表現。心理學家潘菽認為意識就是“人的綜合認知活動,是人的生活實踐中一般所有的實際的整體認識活動。[5]”這種認識活動既是對外在世界的認識活動,也是對內在世界的認識活動。他認為意識包括感覺、知覺和思維,其中思維是意識的核心。比較而言,哲學角度的意識比較宏觀、抽象,而心理學對意識的研究更微觀、具體。因此,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國家意識應該是個人對國家的一種認識活動,是個人對國家的一種感覺、知覺、更是一種思維活動。楊楓提出,國家意識應該包含國家認知、國家認同和國家期待[3]。陳新仁提出國家意識應該包含國家認知、國家認同、國家責任、國家立場和國家期待。[6]布朗大學史學教授丘奇在對國家意識進行界定時,“更傾向于用‘愛國主義’一詞,而不喜歡談論國家意識[7]?!彼麑蹏髁x等同于國家意識。基于以上研究,筆者認為在大學英語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國家意識應該從五個方面著手:國家認知、國家認同、愛國熱情、國家責任和國家期待。這五個方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相互交織的(如圖1)。
三、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國家意識的路徑
(一)增強教師的國家意識,建設教學團隊
教師是學生成長道路上的指引者,要發揮好示范性作用,提升自身教育水平和素質,才能承擔起教育學生的重任。教師培養學生的國家意識,自身要有很強的國家意識,了解國家意識的基本概念和內涵。一方面,教師需要緊跟時代步伐,進行思想政治理論學習。教師應該積極關注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學習主要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的精神,了解國家各個領域的發展動態,提升思想政治理論水平。另一方面,教師應該研讀有關意識和國家意識的文獻和書籍,了解國家意識的基本概念和內涵,增強對國家意識的認知。例如:閱讀政治史學方面的書籍,了解歐洲國家,如曾經的法蘭西、德意志等國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民眾是如何逐漸有國家意識的,學習一些案例,并結合中國國情和大學生的特點進行總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此外,培養學生國家意識單靠教師個人的水平和能力是不夠的,需要團隊合作,故而教師團隊的建設勢在必行。教師團隊可以集思廣益,認真鉆研課本,挖掘課本中培養國家意識的元素。通過集體備課、研討、教學觀摩等活動,教師團隊探討加強國家意識的教學素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設計等。教學團隊應該積極申報有關課程思政的教改和科研項目,研究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國家意識,并進行教學實踐研究,總結教學經驗,進而提升教學水平,實現科研和教學的有效結合。
(二)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
《指南》指出,大學英語教學是對學生初高中英語學習的拓展和提升,教師要重點提高學生的五個基本技能,即聽、說、讀、寫、譯的能力[1]。一般來說,大學英語的周學時為2-4學時,一學期有18周。在有限的學時內,既要提升學生五個方面的能力,又要培養他們的國家意識,這是一項艱巨又充滿挑戰的重要任務。我們必須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切實做好這一工作,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對此,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是一個較好的解決方案(如圖2)。課前,教師可以選取符合課文內容的培養國家意識的素材,如閱讀資料、翻譯資料、視頻資料、音頻資料等。教師發送給學生或將資料上傳到線上教學平臺(如Unipus),供學生進行自學或者小組學習并提前完成相關任務。課中,教師結合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就線上所學的素材進行小組討論、展示、演講、辯論、角色扮演、翻譯工作坊等活動,活動結束后,對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進行點評,并進行范例展示和講解。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既提升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和思辨能力,又加深學生的國家意識。課后,教師根據上課的內容讓學生進行輸出,在線上教學平臺布置課后任務并進行評價反饋,推薦完成較好的作業供大家學習借鑒。課后任務可以是一些翻譯練習、寫作、演講等。學生在教學平臺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并根據教師的評價進行同伴互評、自我反思,最后學習優秀作業。
四、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國家意識的教學方案
培養大學生的國家意識是課程思政的基石。大學生有了國家意識,才會更加主動、積極地接受課程思政的內容,教師才能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理念。課程思政要滲透教學的各個環節,做到潤物細無聲。培養國家意識需要與課本內容結合,根據具體內容融入到課堂的不同教學環節。為進一步落實思政內容,教師布置的課后任務和作業也可以與課本內容結合到一起,既加強學生的英語基礎應用能力,又培養學生的國家意識。筆者以大學英語教材《新一代大學英語(綜合教程2提高篇)》為例,設計了教學方案(如表1)。
五、結語
培養學生的國家意識是進行課程思政的基礎,但這一任務充滿挑戰和困難。大學英語作為一門接觸西方文化較頻繁的公共通識課程,是培養學生國家意識的主要載體和陣地。大學英語課程要將培養國家意識因材施教地融入各個教學環節。學校需要加強培養國家意識的教學團隊建設,教師也要加強自身國家意識的培養。同時,培養國家意識需要線上線下相結合,緊扣教材內容和教學環節,培養具有國家意識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進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楊楓.外語教育國家意識的文化政治學闡釋[J].當代外語研究.2020(6):1-2.
[3]王海建.“00后”大學生的群體特點與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思想理論教育,2018(10):90-94.
[4][英]戴維·帕皮瑙.意識[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9.
[5]潘菽.意識——心理學的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
[6]陳新仁.高校外語教育中的全球視野與國家意識[J].外語教學與研究,2020(1):22-24.
[7][美]拉努姆.近代歐洲——國家意識、史學和政治文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