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兩個決裂”思想是《共產黨宣言》中的一大理論要點。長期以來,我國學術界對這一思想的理解存在較多的爭論,這一思想必須依據唯物史觀來理解才能把握其內核。在世界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兩個決裂”思想得到了深化和檢驗,在未來的社會主義事業中,必須堅持這個真理的論斷同時在新的現實條件下采取符合實際的“決裂”策略。
[關鍵詞]共產黨宣言;兩個決裂;觀念文化""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5.01.009
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共產主義革命有這樣的一個論述:“共產主義革命就是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發展進程中要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1]這個論述被概括為“兩個決裂”思想。只有正確理解“兩個決裂”思想的內涵才能真正發揮出這一思想對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啟發價值。
一、正確理解“兩個決裂”思想
(一)我國學術界對“兩個決裂”思想的研究情況
“兩個決裂”思想在我國學術界引發過頗多爭論。一是不同譯法的爭議。新中國編譯的第一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的譯文是“共產主義革命就是要最堅決地打破過去傳下來的所有制關系;所以,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發展進程中要最堅決地打破過去傳下來的各種觀念。”[2]1972年之后的各版本都是現在的這種譯法。其中“過去傳下來的”和“傳統的”兩個譯法引發了如何理解這一思想的爭議。二是對“兩個決裂”思想的理解及實踐方式的爭論。爭論的主要觀點如下:關于“傳統所有制”的理解,存在著“特指資本主義私有制度”和“過去的一切所有制形式”的爭論,但是這個爭議很快達成了統一的認識,因為原始社會之后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所有制全都是帶有剝削和壓迫性質的私有制;關于“傳統的觀念”存在著“建立于資本主義私有制之上的并服務于資本主義制度的觀念體系”“流傳下來的詰難共產主義思想的各種觀念體系”和“以往流傳下來的一切觀念形式”等幾種觀點的爭論;關于兩個決裂的方式和時間界限,存在著“與社會主義革命同時發生”的觀點與把“兩個決裂”思想放在“兩個必然”和“兩個絕不會”思想中看待,并要辯證看待這幾個思想之間的關系。總之,爭論的核心在于如何正確理解這一思想。
(二)“兩個決裂”思想的歷史唯物主義分析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是以唯物史觀為理論基礎分析人類社會的,因此理解其思想必然不能脫離唯物史觀的視野和方法。
首先,“兩個決裂”中的第一個決裂明確地指向資本主義私有制,“共產主義的特征并不是要廢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廢除資產階級的所有制”[3]。馬克思恩格斯指出,資本主義誕生以來一切的所有制形式和生產方式都被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生產方式所消滅,取而代之的是資本主義私有制形式。因此,所謂“流傳下來的”和“傳統的”所有制并無分別。共產主義革命就是要消滅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形式,使生產資料成為整個社會“集體的產物”,成為供所有社會成員集體使用來建設新社會的“社會力量”。
其次,第二個決裂指的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私有制基礎之上的并維護這種所有制統治地位的觀念。由于一切觀念都是建立在相應的經濟基礎上,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經濟基礎上必然誕生與之相適應并為這個基礎作辯護的觀念形態。這些觀念形態包括:第一,資產階級的法律觀念;第二,資產階級的偽善的道德、自由、個性,平等等觀念;第三,資產階級鼓吹的一切社會制度。《共產黨宣言》一針見血地指出資產階級觀念“本身是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和所有制關系的產物”。共產主義革命中“所有這些對共產主義的物質產品的占有方式和生產方式的責備,也被擴展到精神產品的占有和生產方面”[4],而且革命后必然要求建立起與共產主義的物質基礎相適應的觀念。之所以第二個決裂是指維護資本主義所有制的觀念,是因為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和超越性,以往留存下來的觀念成果中仍然有許多超越當時時代的、符合全人類發展根本方向的精神成果,對這些文明成果應該秉持辯證揚棄的態度,這才是符合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方法論。
最后,“兩個決裂”的辯證關系是,第一個決裂是第二個決裂的前提條件,第二個決裂是第一個決裂的必然結果,第二個決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第一個決裂的進程,兩個決裂是辨證發展、相輔相成的。因為革命中“在舊社會內部已經形成了新社會的因素,舊思想的瓦解是同生活條件的瓦解步調一致的”[5],共產主義革命帶來的所有制的變化必然會帶來思想觀念上的變革。同傳統的觀念決裂的前提是同傳統所有制的決裂,它也只有通過共產主義革命才能實現。然而,并非私有制之后才能實現與傳統觀念的決裂,因為先有革命的意識才能有革命的行動,消滅私有制也是要靠與私有觀念決裂后的革命意識的建立才能進行,社會革命勝利后也要靠新建立的共產主義的觀念進行社會建設。另外,“兩個決裂”并不是對資本主義的簡單的否定,而是辯證地揚棄。資本主義的工業文明中也有著符合未來社會方向的有益因子,而且對人歷史上累計創造的一切物質和精神財富也是不可機械地否定的。
二、“兩個決裂”思想的發展
(一)列寧斯大林的創新探索
列寧和斯大林成功領導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和建設,他們真正踐行并豐富了“兩個決裂”思想。列寧強調的主要是工人階級在實現了改造客觀世界的革命運動后還要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必須建立起與社會主義相適應的世界觀,創建社會主義文化。首先,無產階級要摒棄自己身上資產階級思想的影子。由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是在資本主義的土壤上進行的,還要與許多存在著小私有者的舊習慣、舊習氣的勞動者一起開展,因而必須“粉碎資產階級制度遺留下來的東西”,通過思想教育貫徹無產階級的精神方面,用“思想的方法、教育的方法”改變無產階級“習慣、風氣和信念”以及“根深蒂固的私有者的習慣和風氣”。斯大林尤其重視引導無產階級乃至一切群體樹立社會主義觀念的問題,他認為傳統的觀念(主要是資本主義私有制觀念)是社會主義最危險的敵人,“這些傳統和習氣控制著千百萬勞動群眾,它們有時籠罩著無產階級各階層,有時給無產階級專政的存在造成極大的危險。”[6]其次,要創造社會主義性質的觀念和文化。社會主義文化不是被臆造出來的,而是“根據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無產階級在其專政時代的生活與斗爭的條件的觀點,發揚現有文化的優秀的典范、傳統和成果”[7]創造出來,必須吸收改造歷史上“一切有價值的東西”。可見列寧創新了對第二個決裂的理解和實踐的方法,是真正符合馬克思主義、符合社會主義文化需要的方法。
(二)中國社會主義事業對“兩個決裂”的發展
中國共產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方向,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階段都是在尋找“兩個決裂”最優路徑。關于實行第一個決裂即改變社會所有制乃至經濟基礎的問題,黨在不同階段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從建立新民主主義經濟體系到新中國成立后確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再到改革開放以來逐步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和所有制問題的不同理解。在推行第二個決裂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一直踐行著“內外兼修”的步驟。所謂內就是在黨內始終不忘與錯誤的思想作斗爭,不斷加強和改進黨的政治和思想工作,加強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對外就是從未間斷地建設社會主義性質的文化形態,發揮社會主義觀念對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引領作用。在革命時期黨喚醒了人民的階級意識和革命精神從而投身偉大的革命斗爭中去;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極大地改變了中國人民的精神世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開創后黨始終堅持創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通過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凝聚人心,團結人民共同為社會主義建設奮斗。新時代以來,黨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持續推進“偉大斗爭”,與一切削弱、歪曲、否定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言行作斗爭,與一切損害人民利益、脫離群眾的行為作斗爭等正是對“兩個決裂”思想的踐行。
三、“兩個決裂”思想的當代啟示
(一)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深化“兩個決裂”的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今后的一切工作都要立足于這個最大的實際。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深入發展中,仍然要依據中國社會的客觀實際制定發展戰略踐行“兩個決裂”。在所有制方面,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是實現共產主義的必然要求,然而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社會的客觀實際要求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允許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成分是必要的,但是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不能動搖。面對非公有制經濟成分帶來的不符合公有制方向的觀念形態,需要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同時發揮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以鞏固社會主義的基礎。
(二)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方法發展社會主義文化
就中國的社會主義實踐來看,“兩個決裂”思想中的第一個決裂已經取得長足發展,實現第二個決裂將是一個更長足的過程,當前的實踐就是建設社會主義性質的文化,一方面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另一方面通過思想文化鞏固社會主義的現實基礎。在文化建設中,必須遵照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列寧開創的、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的辯證方法對待以往留存下來的文化成果以推動文化的創新和發展。要堅定不移地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還要通過創新社會主義文化的形式,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凝心聚力的能力。當今世界處于各國互動交流空前緊密的時期,多元化社會思潮和觀念體系借助互聯網、新媒體等形式迅速傳播,必須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抵御各種危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思潮的沖擊。
四、結語
總而言之,無論社會發展和世界格局如何變化,《共產黨宣言》中關于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永遠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共產主義是人類社會永恒的方向,“兩個決裂”共產主義發展的必經之路,必須在社會實踐中不斷深化對這一理論的正確認識,保障社會主義事業的正確方向。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5.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489.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5.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8.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
[6]《斯大林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17.
[7]《列寧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