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新聞攝影和攝影記者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補短板、強弱項”成為攝影記者的當務之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要求為攝影記者提高站位、夯實基礎、跟上新時代發展指明了方向。本文在分別闡述攝影記者“四力”內涵的基礎上,著重探討了攝影記者增強“四力”、練就真本領的路徑。
【關鍵詞】“四力”;攝影記者;融媒體;新聞攝影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要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這是對包括攝影記者在內的廣大宣傳思想工作者寄予的殷切期望,為攝影記者提高站位、提升綜合素質、跟上新時代發展趨勢指明了方向。
一、“補短板、強弱項”成為攝影記者的當務之急
改革開放以來,新聞攝影事業隨著我國新聞傳播事業的發展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進入融媒體時代,攝影記者隊伍呈現出兩極分化的態勢,一部分優秀的攝影記者憑借自身較強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在新時代脫穎而出;另一部分攝影記者還存在明顯的短板和不足?!把a短板、強弱項”已經成為新時代攝影記者的當務之急。
(一)配圖時代:攝影記者存在明顯短板
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我國媒體發展還處在探索階段,報紙雜志等紙質媒體是媒體的主力軍,內容形態方面,文字報道是主體,新聞照片的地位和作用未得到足夠重視,照片主要充當美化版面和配合文字的角色。這一階段可稱之為“配圖時代”。
因為是配角,所以媒體對攝影記者的要求也不高。攝影記者一般不需要撰寫文字稿,只需要能寫簡短的圖片說明即可,因此當年攝影記者總體上綜合素質和文字表達能力等基本技能存在欠缺。
由于新聞照片是配角,所以很多攝影記者缺少主觀能動性,普遍存在“等靠要”思想,坐等版面編輯下達指令去拍攝;普遍存在以下短板:快門按得多,讀書寫字少;浮光掠影多,深入采訪少;因循守舊多,新穎畫面少等。
(二)讀圖時代:攝影記者水平參差不齊
1990年8月,首屆全國報紙總編輯新聞攝影研討會在銀川舉行,這次會議確定了“圖文并重、兩翼齊飛”的辦報新理念,推動了我國新聞攝影事業的蓬勃發展。
20世紀90年代是中國新聞攝影的變革期、發力期,一直到21世紀的頭十年,是中國新聞攝影發展的黃金時代。[1]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媒體生態發生深刻變化,以都市報為主體的市場化媒體蓬勃發展,“圖文并重 兩翼齊飛”的理念深入人心,新聞照片成為媒體的“寵兒”,這一階段是新聞攝影的高光時刻,可稱之為“讀圖時代”。
讀圖時代,攝影記者的地位和作用凸顯,媒體對攝影記者的要求也水漲船高。這個時期的很多骨干攝影記者綜合素質明顯提升,他們通常具備機智靈活的頭腦、深入基層的能力、細致入微的觀察力、得心應手的拍攝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
但攝影記者隊伍整體水平參差不齊,出現兩極分化,只會按快門、不會寫稿的攝影記者越來越難以立足。一些攝影記者仍存在如臨場發揮多,提前策劃少;埋頭拍照多,開口交流少;我行我素多,受眾意識少等短板。
(三)融合時代:攝影記者面臨重大挑戰
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提出“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重大任務,第二年,媒體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自此,全國新聞媒體掀起了新一輪自上而下的主動變革。[2]新聞攝影迎來了媒體融合時代。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5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底,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10.91億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為 99.9%。[3]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智能手機已經成為我國網民獲取新聞信息的主要工具,移動互聯網成為輿論宣傳的主陣地、主戰場。報紙雜志等傳統媒體受到嚴重沖擊,用戶大量流失,眾多紙媒面臨生存危機。曾經是媒體“寵兒”的新聞攝影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其一,傳播渠道發生根本變化,印刷媒體不再是新聞照片呈現的主場,智能手機獨霸天下,新聞照片面臨小屏幕的挑戰;其二,傳播內容方面,“有聲有色、動感連續”的短視頻成為新時代的寵兒,靜態的新聞照片被短視頻搶走風頭;其三,攝影主體方面,“全民攝影”時代已經到來,龐大的攝影愛好者群體中藏龍臥虎、高手云集,職業攝影記者面臨更高職業標準的挑戰。
二、攝影記者增強“四力”是新時代的必然要求
融媒體時代是“內容為王”的時代,優質內容永遠是市場的“寵兒”,新時代對攝影記者的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標準,面對挑戰,攝影記者必須在實踐中增強“四力”,才能克服自身短板、提升素質、轉變作風,跟上新時代的步伐。
首先,攝影記者要有更高的政治站位。攝影記者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和價值取向,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牢記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職責使命。
其次,攝影記者必須全面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和核心技能。新媒體時代,攝影記者的功能和角色發生重大轉變,攝影記者從新聞照片生產者向全媒體影像產品創作者的方向轉型。攝影記者必須遵循新聞攝影的傳播規律和新媒體的發展規律,樹立互聯網思維、用戶意識和產品理念。除了提升新聞攝影的核心技能外,攝影記者還要提高思想理論水平、文字表達能力、視頻拍攝和制作能力、新媒體分發能力等“十八般武藝”,成為“一專多能”的全媒體記者。
三、攝影記者如何增強“四力”、練就真本領
增強“四力”是提升新聞工作者素質和戰斗力的必由之路。對攝影記者來說,腳力是基本功,眼力是看家本領,腦力是制勝法寶,筆力是文才武略。攝影記者只有練就“鐵腳板,強眼力,活頭腦,好筆頭”,才能更好地“為時代寫真,為人民留影”。
(一)攝影記者必須深入基層練就“鐵腳板”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腳力是攝影記者的“基本功”。著名戰地攝影記者羅伯特·卡帕曾說:“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離得不夠近?!盵4]這句攝影箴言揭示了深入核心現場的重要性。
1.什么是攝影記者的腳力?
攝影記者的腳力指的是攝影記者深入一線、貼近群眾的能力。新聞攝影的對象是現場的人和事,新聞攝影不能閉門造車,抵達新聞現場是攝影記者采訪拍攝的前提。沒有雙腳的抵達,攝影記者的手指就沒有按下那個捕捉決定性瞬間的機會,所以說“腳板底下出照片”也不為過。融媒體時代,攝影記者如果邁不開腿,不能深入現場,而是走馬觀花式地采訪、浮光掠影式地拍攝,不可能捕捉到有價值、有新意的瞬間。
2.攝影記者如何增強腳力?
首先,攝影記者要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始終保持人民情懷。攝影記者必須走向街頭巷尾,踏入田間地頭,深入基層一線,從群眾中發現新聞故事,才能捕捉到“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攝影作品,才能定格直擊人心的決定性瞬間,才能傳遞催人奮進的正能量和主旋律畫面。
其次,“鐵腳板”是走出來的。攝影記者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要練就跋山涉水的能力、勤于奔波的耐力、堅韌不拔的毅力和不辭辛苦的承受力。天道酬勤,只有腿腳勤快才能接近新聞的核心現場,才能獲知第一手的新聞線索。腳力所及范圍越大,攝影記者看到的人和事就越多,攝影報道的素材積累也越多;腳力所及深度越深,攝影記者對新聞本質的理解越深刻。
近年來,新聞戰線涌現了一批增強“腳力”的優秀攝影記者,拍攝了大量產生重大社會影響的優秀攝影作品。例如,2022年9月,新聞照片《汶川哥哥》全網風行,感動了無數網友。這是新華社攝影記者沈伯韓深入四川瀘定地震震區拍攝到的感人瞬間。如果沒有爬鋼梯、溜繩索、坐沖鋒舟、過獨木橋、徒手爬山的“腳力”,就不可能在一線拍攝到這張感人至深的照片。
(二)攝影記者必須關注細節練就“慧眼”
攝影是視覺藝術,新聞攝影的主要任務是記錄和傳播新聞事實的視覺信息。攝影從尋找拍攝線索、發現拍攝對象、框選拍攝畫面、定格典型瞬間都離不開眼力。
1.什么是攝影記者的眼力?
攝影記者的眼力是指發現能力、觀察能力、辨別能力和審美能力等綜合能力,眼力是攝影記者的“看家本領”。新聞現場從來不缺少亮點,只是缺少發現亮點的眼睛。在新聞現場,一個有經驗的攝影記者能夠冷靜觀察,善于發現亮點和細節,判斷傳播價值大小,然后才能定格決定性瞬間。
2.攝影記者如何增強眼力?
攝影記者都渴望練就一雙善于發現新聞的“慧眼”。但眼力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與攝影記者的綜合素質密不可分的。增強“眼力”的前提是必須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開闊眼界,提升新聞敏感度,提高明辨是非能力和審美能力。
從實際操作層面來看,擁有敏銳的眼力離不開提前策劃和精心準備,只有做到心中有數才能在現場“眼到擒來”。有了精心準備,抵達新聞現場后,攝影記者才不會被紛繁復雜的現場情況干擾。通過冷靜觀察了解現場大致情況,對拍攝場景和角度心中有數,才能有的放矢地拍攝。攝影報道的特點是擅長從“小”處入手,以小見大,所以記者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捕捉一個個鮮活生動的細節上,尤其是最能揭示新聞本質的典型場景和細節。
新京報攝影記者鄭新洽拍攝的圖片故事《重慶山火救援實錄 熱血“長城” 凡人大義》是一組以細節見長的優秀攝影作品,記者憑借敏銳的觀察力在紛繁復雜的新聞現場尋找細節,拍攝了系著蝴蝶結的女騎手、送物資時受傷的騎手等感人瞬間,該圖片故事播發后成為網絡爆款,在海內外取得了顯著的傳播效果,最終榮獲第33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三)攝影記者必須勤于思考練就“活頭腦”
腦力指人的大腦所具有的學習、記憶、想象、思考等能力。腦力是新聞工作者“四力”的核心,是“四力”的總指揮和總策劃。然而,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攝影記者腦力的重要性并沒有得到足夠重視。
在配圖時代,攝影記者通常被認為是體力勞動者,在一些人眼中,攝影記者的體力似乎比頭腦更重要。直到讀圖時代,新聞攝影不再是文字報道的附庸,攝影工作既是體力勞動更是腦力勞動的觀念得到認可,大家認識到決定新聞攝影成敗的關鍵不再是體力,而是腦力。
1.什么是攝影記者的腦力?
攝影記者的腦力是指學習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等綜合能力,是攝影記者從事新聞攝影的制勝法寶。其中“思想過硬、創新有力”是攝影記者腦力的主要內涵。攝影記者拍攝前的策劃需要思考,拍攝時為了創新表現手法和捕捉最佳瞬間需要思考,拍攝后為了更好地呈現影像產品需要思考,播發后分析用戶反饋以便改進工作需要思考,總之思考和創新貫穿新聞攝影“策采編播饋”等各個環節。
2.如何提升攝影記者的腦力?
首先,攝影記者要打造思想過硬的腦力。腦力是“四力”統領,只有提升攝影記者的思想理論水平才能發揮“四力”的綜合作用。提高思想理論水平離不開學習與實踐,只有提高思想理論水平,才能具備科學思維能力,才能有出色的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次,攝影記者要打造善于創新的活頭腦。在新聞攝影實踐中要多動腦、勤思考,尤其要樹立創新意識。在遵循新聞傳播規律的基礎上,不斷探索攝影語言、拍攝手法、傳播形態等方面的創新。
中新社攝影部原主任、范長江新聞獎獲得者賈國榮的攝影作品《杠上爭鋒》榮獲第57屆荷賽體育動作類組照一等獎,這組照片抓取運動員的一連串抓杠離杠瞬間,動靜結合、虛實對比、殘缺構圖等新穎表現手法與傳統體育攝影手法迥異,令人耳目一新。這組照片的成功再次驗證了“腦力”是攝影記者的制勝法寶。
(四)攝影記者必須善于表達練就“好筆頭”
腳力、眼力和腦力最終要依靠“筆力”來表達,筆力是“四力”的集中體現和最終輸出,如果筆力不濟,那么前期的腳力、眼力和腦力都無法產生實際效果。
1.什么是攝影記者的筆力?
對攝影記者來說,筆力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二是攝影記者運用攝影工具(相機、手機、航拍器等器材)的能力,即攝影技能。過硬的攝影技能和寫作能力相輔相成,共同構成攝影記者文武雙全的“筆力”。
“筆桿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媒體發展探索階段,攝影記者的筆力卻長期被忽視。在配圖時代,重拍攝輕文字的觀念很普遍,對攝影記者的動筆能力要求不高,圖片的文字說明一般只有寥寥數十字,甚至有時候干脆不需要攝影記者動筆,文字記者和編輯直接代勞。直到讀圖時代,攝影記者的動筆能力才開始受到重視。
融媒體時代對攝影記者提出了更高的“筆力”要求。攝影記者不再是簡單的新聞照片拍攝者,更是影像產品的創作者。攝影記者既要會拍照也要會拍視頻,既要會寫文案能做視頻后期,還要熟悉網絡平臺的運作規律、語言風格和呈現方式,了解新媒體用戶的需求,用手中的相機和筆記錄一個個感人的瞬間和故事,打造更多新聞影像的“爆款”作品。
2.攝影記者如何增強筆力?
全民攝影時代,攝影記者作為攝影“職業選手”,唯有提高自身專業水平才能無愧于時代,除了在實踐中不斷提升攝影技能外,加強學習專業攝影理論和知識不可或缺。隨著科技進步,無人機、穿越機、全景相機等新攝影器材推陳出新;航拍攝影、全景攝影、延時攝影、即拍即傳等新攝影技術層出不窮;攝影記者必須不斷學習新技術、新技能才能跟上時代步伐。新媒體時代,新聞時效大幅提升,首發與后發的傳播效果大相徑庭。攝影記者必須熟練操作相機、手機和電腦軟件,提高拍攝和傳輸效率,爭分奪秒搶發稿件。必要時還要在現場進行圖文或視頻直播。
除了攝影技能外,寫作能力也是融媒體時代攝影記者的“標配”。很多攝影記者之所以不能下筆成章,并非文字表達能力不夠,關鍵是缺乏新聞素材,無從下手。所以,攝影記者在新聞現場不能做沉默的拍照者,而要做口勤、筆勤的采訪者、記錄者。只有深入采訪才能獲得第一手新聞素材,有了足夠鮮活的新聞素材才能“下筆如有神”,寫出生動感人、接地氣的優秀新聞作品。
例如,2016年5月24日新京報刊發了該報首席記者陳杰獨立采寫的攝影報道《懸崖上的村莊》,引發社會廣泛關注,最終促成了這座位于四川大涼山腹地的小山村發生巨變,成就了一個精準扶貧的奇跡。這個奇跡的誕生與陳杰過硬的“筆力”密切相關,正是記者憑借出色的攝影技能和深入的采訪,才有了精彩的瞬間和干貨滿滿的文字,兩者共同成就了這篇攝影報道典范。
四、結語
歸根結底,優秀攝影報道的產出是攝影記者提升“四力”的集中體現,“四力”環環相扣,密不可分,只有形成合力,才能發揮最大效能,才能推出有深度、有溫度、有力度的優秀攝影作品。
隨著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新聞攝影事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在挑戰面前,攝影記者必須增強使命感、責任感和危機感,科學認識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深刻內涵和相互關系,努力在新聞實踐中增強“四力”,才能在融媒體時代立于不敗之地。
注釋:
[1]徐斌.從1.0到3.0,紙媒攝影部是如何進化的[J].傳媒評論,2017(04):09.
[2]朱春陽,孫宇.融合時代傳媒集團發展新動能及路徑[J].青年記者,2019(10):09.
[3]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5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https://www.cnnic.net.cn/n4/2024/0322/c88-10964.html.
[4]顧錚.世界攝影史(修訂版)[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6:73.
(作者單位:中國新聞社攝影部)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