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文旅熱”的不斷發酵、“網紅”旅游城市的不斷“出圈”,文旅短視頻為城市形象的建構與傳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借助媒介“具身性在場”與“媒介即人的延伸”雙向視角,本文嘗試探討寧夏文旅類短視頻城市形象建構的策略與特性,以期通過創作者的“在場”與受眾的遠程“在場”之間雙向互動的過程,進一步呈現技術視閾下知覺與行為是如何統一的,尋求短視頻助力文旅城市形象傳播的方式方法。
【關鍵詞】短視頻;城市形象;具身性在場;媒介延伸
【基金項目】本文為寧夏大學新華學院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在場與延伸——寧夏文旅類短視頻城市形象視覺傳播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2XHKY16)。
20世紀初,胡塞爾創立現象學,提出“自我-認識-世界”的表征認知,強調了身體在認知中的重要作用。海德格爾在后續也提出了轉向具身性的實踐行為認知,揭示了知覺與行為的統一性。繼而,梅洛-龐蒂在其《知覺現象學》中將“身體現象學”推崇為重要的哲學命題,強調“身體-主體”的“具身的主體性”概念,進一步揭示了具身性是直覺與行為的統一。西方哲學界對“身體”問題的探討涉及心理學與認知科學,主要關注精神和意識層面的主流傳播學也開始關注具身性問題。
喻國明指出,在互聯網時代的最初發展階段,人們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直播互動交流,實現了遠程“在場”,媒介隔絕了身體與世界的直接觸碰,遠程“在場”取代了身體的實際在場。[1]胡翼青等指出,當下具身性從傳播和媒介的兩條路徑出發,傳播具身性關注在場與缺席,而媒介具身性則看到媒介與人和世界通達過程的顯現和退隱。
社交媒體平臺興起后,短視頻成為城市文化旅游網絡傳播的主要手段,城市文旅體驗通過鏡頭運用,將沉浸式“身體”在場體驗通過剪輯等手段展演城市圖景。以運鏡、航拍、第一視角等視頻敘事方式傳達傳播者的“在場”視角,以更親密、幽默、萌態化的語態契合不同圈層的媒介喜好,將城市人文、自然風景與美食娛樂恰到好處地融合,提升了城市曝光率,建構了城市形象的意蘊,豐富了城市形象傳播的話語手段。這種“在場”,是在技術調節的過程中,身體對存在于具體地方的遠程感知。因而對文旅短視頻的具身性研究,是在動態關系下研究短視頻作為一種媒介中介,連接人與人、人與社會環境間不斷發展的關系。
一、場景:城市形象短視頻的多樣化呈現
近年來,寧夏文旅短視頻內容由寧夏文旅牽頭,帶動個體賬號,借助短視頻沉浸式體驗拍攝不斷向外界輸出新的形象定位,例如“塞上江南”“神奇寧夏”“星星故鄉”“大漠黃河”等,這些定位在寧夏文旅的相關賬號以及各類短視頻當中都有所體現。
展現寧夏文旅城市形象,多是通過互聯網傳播技術,借由城市文字介紹、圖片、音視頻呈現。近幾年,寧夏文旅建立了多個短視頻賬號,同時帶動個人、企業、組織短視頻賬號的運營,催化短視頻成為展現城市圖景與文旅體驗的主要媒介。
短視頻創作者多基于自身實際旅游與感官體驗創作文旅短視頻,將個體感知借助媒介傳播,讓短視頻的個體互動通過網絡延伸至對城市文旅體驗的群體互動與傳播中。在跨媒介、跨地域的文旅共融、媒介互融的背景下,短視頻通過鏡頭快剪、深度體驗、視頻日志等方式與城市形象傳播相輔相成,帶動了如懷遠夜市、看見賀蘭沉浸式演藝小鎮、賀蘭山·1958等一批網絡知名度高、影響力大的網紅景點,用戶的“氛圍照”與沉浸式體驗短視頻,通過網絡影響著網絡用戶的出行選擇,而這一類“網紅”景點也同時影響著用戶對于城市形象的基本認知。當下,如何借助網紅景點、網紅視頻以及網紅打卡的方式對寧夏城市文旅進行正面引導,仍然是一個需要繼續實踐總結的課題。
首先,文旅短視頻第一視角呈現出的生活化影像,與城市文旅形象營銷相輔相成,從而不斷影響用戶對于城市的態度與行為。個人短視頻賬號,多以視頻日志(Vlog)為主,這種同時具備時效性與真實性的視頻,為網絡用戶帶來了全方位的旅行生活場景。從城市風貌到文化風俗,從美食體驗到人文地貌,將各種城市文化元素融入鏡頭中,創造了一種真實的、在地化的“在場”,為用戶營造出了真實旅行生活場景氛圍。通過第一視角鏡頭的體驗,真實且具有“網絡打卡”的互動性短視頻,讓觀眾獲得“在場感”,營造一種生活化的景觀。第一視角鏡頭更容易呈現對城市的細節體驗和整體感受,促使“種草”行為的發生,影響用戶對于城市形象的感知與消費態度。
其次,短視頻平臺與用戶間的互動有利于城市形象的傳播。創作者在視頻平臺與網友情緒互達、信息共享,讓用戶從城市空間的虛擬在場中獲取經驗。網絡中的每一個節點都是一個“個體”,通過網絡互動實現了網絡媒介“在場”,逐漸通過網絡“表演”再到社交平臺分享最終實現群體認同,為城市形象形成由點及面的符號化認知。
最后,短視頻的普及,降低了城市宣傳的成本,短視頻在社交媒體平臺的傳播,也讓城市形象傳播變得高效。專業技術與攝影器材的“去精英化”使得短視頻創作更加大眾化,彌補了文旅宣傳片拍攝成本高、周期長的不足。傳播主體也開始從官方媒體走向全民參與,越來越多的短視頻將城市日常的“隨手拍”呈現于視頻平臺,碎片化的短視頻將城市形象的多元魅力細膩呈現,使得城市形象傳播成為公共話題。
綜上,文旅短視頻以第一視角體驗增強互動性,強化“在場”感,成為塑造城市形象的有力手段。短視頻突破媒介時間軸,通過媒介技術的可供性,使得用戶將對城市文旅的體驗通過媒介進行互動傳播,將網絡空間的“在場”延伸至城市文旅消費的實際體驗中,突破了城市形象傳播維度。
二、在場:寧夏文旅短視頻的城市意象表達
美國傳播學者彼得斯在其《對空言說:觀念的傳播史》中,提出身體“在場”與“缺席”的意義問題,為傳播學研究“身體問題”的具身性“在場”定下基調。
“在場”指顯現的存在,即主體的“存在”,在具身傳播中指身體與媒介的存在。[2]“在場”中的“場”,則強調了主體的直觀性、時間的即時性與空間的在地性。短視頻在寧夏文旅的城市形象傳播中,是一種具身性的在場敘述。當受眾看到文旅短視頻時,視覺感官即與媒介產生聯系。同時,通過其他感官與視頻中第一視角展示的周遭環境以及身體發生了緊密聯系,在場表達就產生了現實意義。
(一)身體的“在場”
在城市形象傳播中,以短視頻方式借助鏡頭再現身體,將身體敘事作為短視頻敘事主體,借助身體體驗的敘事符號,最終達到表述、交流、溝通和傳播的目的。這種具身性的表達,在很多探店、沉浸式體驗的視頻賬號中都有呈現。例如傳播與寧夏文旅相關內容的抖音賬號莎莎愛學習、閑公子、九州Allin、禾子醬等,都以視頻方式再現身體體驗,將身體置入環境進行拍攝,借助第一視角塑造感官體驗鏡頭語言,與遠程用戶進行交流互動,最終形成一套有效的城市形象視聽語言敘事模式。“身體”作為影像敘事主體,通過置身城市場景中“在場”體驗以視聽方式呈現。短視頻中主體在城市中的運動軌跡、知覺感官的語言描述,以及第一視角呈現的景觀都挑動著遠程用戶的知覺神經。這種再現式的“在場”,通過強有力的視覺效果沖擊受眾的知覺,從而激發用戶的“在場”體驗。
借助視聽語言的感官沖擊,受眾通過媒介實現“在場”,隨視頻中的時空結構前往未曾去過的空間,領略視頻中的城市風貌與人文景觀,這屬于身體借助媒介的遠程“在場”。
(二)時空的“在場”
在具身性傳播中,“在場”的另一個核心要素是主體存在的場域。通過城市的自然景觀、媒介的多層面傳播以及受眾的主觀認知才能構建出一個較為完整的城市形象。寧夏文旅類城市宣傳短視頻聚焦城市自然風光、人文歷史、美食社區等。抖音賬號閑公子、莎莎愛學習等,多以第一視角展現寧夏文旅,這類視頻多以探索類和參與感結合,形成一種紀實性與個性化共存的場景凝視,使觀看短視頻的受眾積累對城市的知覺經驗,通過場景感知與視頻展現城市風景。而多視角的短視頻呈現,以“眼見為實”的特征,讓用戶天然地信任視頻中的城市風貌是客觀存在的。同時,網絡短視頻中的多維互動性,也為城市形象宣傳提供了更多新內容,在網絡短視頻平臺的互動及評論中,能看到文字、圖片對于城市形象的再敘述,展現了更多體驗者的多時空“在場”。
當然,文旅類短視頻不僅僅需要建構身體的在場體驗,還需要關注城市形象中的審美體驗,在“在場”的創作中,注意展現城市形象中的獨特性景觀。在頻繁互動的場景下,注重敘事方式、關注傳受主體的互動場景營造,以期能更好地將短視頻生產從場景體驗提升到審美感悟的敘事閉環。
三、延伸:城市形象塑造的技術與通達路徑
以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為參照,我們重新思考麥克盧漢的經典理論“媒介即人的延伸”。在媒介技術快速演進的進程中,媒介的延伸不再僅僅是感官的延伸,而是嵌入媒介背景下身體借由技術的無限延伸。在短視頻等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中,人的移動不完全是肉身運動,還體現為文字、口語、影像和信息等作為身體之延伸的虛擬移動。[3]延伸論已經不僅僅表達媒介作為人的延伸,而是“媒介-人-技術-生態”的無限循環與延伸,技術與媒介不僅會作用于個體的感官和認知經驗,還將改變人們的思考與行為方式,進而改變社會生產生活方式。
隨著媒介融合的深入,媒介技術由技術融合、機構融合轉向生態與人的融合。在媒介融合的語境下,“媒介即人的延伸”有了更豐富的含義。文旅類短視頻將遠程世界呈現在我們眼前,這是人通過媒介技術而被延伸的過程,也是人借助技術通達世界的過程。經由技術的延伸,人們將復雜多樣的經驗編織為直觀的感受,并在感知的基礎上描繪著周遭環境。
將問題回歸到文旅類短視頻的城市形象構建上,信息傳播從用戶的體驗與感知出發,通過技術手段達到“遠程在場”,傳播的最終目標是實現用戶自身訴求。
首先,用戶在互聯網中是分布式的節點化的存在,通過對于視聽內容的接觸與沉浸式的消費,建立了私有的場景空間,通過社交網絡及高頻互動實現人的聯結與場景的“共在”。“節點化”生存的用戶更需要緊密連接的社交傳播策略。因此,文旅類短視頻的生產,通過“在場”體驗,根據內在經驗與外在體驗的疊加,最終需要落到社交層面中,借由社交場景的轉化實現內容互連。因此,寧夏文旅短視頻的“在場”化,最終要通過受眾都關注的生活話題轉化,找到媒介與受眾之間的“最大公約數”。縱觀近年來爆火的旅游城市,我們不難發現,生活化的在場體驗大多由美食出發,由味覺感官上升到知覺經驗,再通過互動連接實現互聯網短視頻的城市場景“共在”。
其次,文旅短視頻沉浸式體驗給予了受眾強烈的臨場感,通過多重媒介符號融合,激活了整體性的感官知覺,深刻影響著我們的社會生活與自我感知。“臨場感”作為一種心理的主觀認知,需要體驗類短視頻為用戶建立一種真實的媒介環境,讓用戶的知覺、身體、意識感知到媒介場景的真實存在,同時在網絡互動中,也能調動自己的知覺經驗感受周遭環境,將自己置身于“在場”。因此,寧夏文旅類短視頻應在內容創作上,通過沉浸式的視角,描述現場體驗,營造一種具備感官經驗的旅行體驗,以提升文旅視頻的臨場感。
最后,短視頻的火爆實際上更多反映出人的內心訴求。回到“人的延伸”的邏輯下,文旅短視頻體驗不應被視為簡單的信息獲取,而是以涉身的方式重新建構自身與世界的聯系。
四、結語
短視頻為城市文旅傳播帶來了新的突破口,城市形象及文旅傳播短視頻拓展了媒介,實現了在社交媒體層面的文旅體驗“在場”。短視頻的媒介技術以及內容創新讓城市形象由大眾傳播模式向社交傳播模式拓展。媒介技術的可供性使得知覺經驗可以無限延展,將具身性“在場”與城市文旅體驗相連接,實現遠程“在場”的感官體驗突破。技術迭代讓媒介融合愈發深入,隨著技術的賦權,新語境下的文旅短視頻需要“在場”場景,強調人的主體性,讓短視頻具身化傳播在城市形象建構中不斷發揮作用。
注釋:
[1]喻國明,姜桐桐.元宇宙時代:人的角色升維與版圖擴張[J].新聞與傳播評論,2022,75(04):5-12.
[2]楊清華.在場與超越在場:具身傳播視域下Vlog的城市形象傳播[J].編輯之友,2024(02):75-80.
[3]杜丹.“轉場”:遠程交往的具身行動與體驗[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2,44(07):70-78.
參考文獻:
[1]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 何道寬 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18,80.
[2]莫里斯·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M].姜志輝 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134.
[3]鄧建國.我們何以身臨其境?——人機傳播中社會在場感的建構與挑戰[J].新聞與寫作, 2022(10):17-28.
[4]王宇榮,陳龍.作為元媒介的元宇宙:虛實在場的媒介實踐與困境[J].傳媒觀察,2022(07):13-19.
[5]孫雨婷,來沅暉.從“親身”到“遠程”:在場的媒介形式演變 [J].新聞知識,2021(03):27-30.
(作者:寧夏大學新華學院文法外語系新聞學專業專職專任教師)
責編:孫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