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針對船舶產業鏈韌性測度的規范性研究較少,文章基于船舶產業鏈的特點,結合其他領域的相關研究,從恢復力、適應力、反應力以及創新力四個維度構建了船舶產業鏈韌性指標體系,運用模糊層次分析法確定各指標的權重以及改進的TOPSIS相結合的創新性方法對船舶產業鏈韌性進行測度分析,研究表明重點可從恢復力角度改進產業鏈結構,同時可以提升產業創新力和適應力,調整和優化產業鏈策略,研究可為船舶產業鏈的安全發展提供參考。
" 關鍵詞:船舶產業鏈;韌性測度;模糊層次分析;改進TOPSIS
" 中圖分類號:F274" " 文獻標志碼:A" " DOI:10.13714/j.cnki.1002-3100.2025.03.002
Abstract: There are few normative studies on the measurement of the toughness of the ship industry chain.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hip industry chain and combined with relevant studies in other fields,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resilience index system of the ship industry chain from four dimensions: Resilience, adaptability, responsiveness and innovation. The innovative method combining 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to determine the weight of each index and improved TOPSIS is used to measure and analyze the toughness of the ship industry chai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industrial chain structure can be improv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ilience, while the 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adaptability can be enhanced, and the industrial chain strategy can be adjusted and optimized. The research can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safe development of the ship industry chain.
Key words: ship industry chain; toughness measurement; fuzzy hierarchical analysis; improving TOPSIS
0" 引" 言
" 2022年,我國三大造船指標保持全球領先,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以載重噸計分別占世界總量的47.3%、55.2%和49%。近年來,歐美少數國家出于對我國崛起的遏制而推行“去中國化”,試圖改變“以中國為中心的全球供應鏈體系”[1],船舶產業鏈韌性的測度研究對于我國船舶產業安全、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關于韌性的研究大多是以企業為對象進行韌性評估體系的設計,以產業鏈為對象,尤其對船舶產業鏈韌性的研究較為少見,因此,本文借鑒企業韌性的測度方法,結合船舶產業鏈特點,構建相關測度指標體系及測度方法。Sahu et al.[2]開發了一個多層次結構框架的評估指標體系,以衡量和監控候選行業的彈性表現。樊雪梅等[3]從供應鏈的預測能力、適應能力、反應能力、恢復能力、學習能力五個維度建立企業供應鏈韌性評價指標體系。劉瑛[4]為了更加準確對船舶制造商進行評價,設計了基于層次分析法的船舶制造商選擇評價指標體系。綦方中等[5]從供應鏈的視角構建一種面向制造企業的韌性評價指標體系,并使用改進TOPSIS方法量化韌性的水平。王澤宇等[6]基于韌性理論,結合海洋船舶產業鏈韌性內涵構建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動態評價模型測度其韌性。張偉等[7]從抵抗能力、恢復能力、演化能力和政府力量四個層面構建產業鏈韌性測度指標體系,并基于動態組合賦權-TOPSIS方法構建了產業鏈韌性測度模型。
" 產業鏈供應鏈作為經濟運行的關鍵支柱,加強其韌性與競爭力對于我國在新發展階段應對世界百年大變局、提高國家安全保障能力,以及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未來中國船舶產業發展,需要深度融入全球船舶產業鏈和供應鏈[8]。因此,加強我國船舶行業產業鏈韌性的腳步刻不容緩,而建立船舶產業鏈韌性評價指標體系更是實現該目標的前提。
1" 設計船舶產業鏈韌性體系指標
" 基于大量的文獻總結分析,并結合船舶產業鏈特點,得出船舶產業鏈韌性的初始指標體系,從恢復力、適應力、反應力和創新力四個維度設計了包括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的船舶產業鏈韌性指標體系。最后,構建出包括10個一級指標、18個二級指標在內的船舶產業鏈韌性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2" 船舶產業鏈韌性評價模型
" 基于構建的船舶產業鏈韌性評價指標體系,本文綜合運用主客觀賦權法,采用模糊層次分析法和改進優劣解距離法(TOPSIS)組合的船舶產業鏈韌性評價模型,更能兼顧主觀和客觀因素。
當指標數量較多時,傳統AHP方法在主觀賦權時更容易出現一致性問題。因此,將AHP方法拓展到模糊環境,采用模糊層次分析法(FAHP)構建模糊一致性判斷矩陣,消除專家在賦權過程中存在的一致性問題,使得權重分配更加合理。
(1)建立層次結構模型。根據上述內容構建船舶產業鏈韌性評價指標體系。
" (2)構建模糊一致矩陣。模糊層次分析中,作因素間的兩兩比較判斷時,采用一個因素比另一個因素的重要程度定量表示,專家學者采用“1~9標度法”對其重要程度進行打分。通過構建層次化的判斷矩陣,得出各指標的權重,以及各子指標相對于總目標層的復合權重值。
(1)
(3)模糊互補判斷矩陣的權重公式。
" (4)模糊互補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檢驗方法。
(5)計算權重。
3" 實證研究
3.1" 背景及數據采集
" 本文基礎數據來源于能夠代表整個宏觀行業基本情況的《中國船舶工業年鑒》《中國船舶工業知識產權白皮書》等,而國內船舶企業數量龐大,因此部分微觀數據如財務數據來源于財經網,如資產負債率、總資產周轉率和研發投入率是選取業內近20個中國現階段具有代表性的船舶企業計算均值得出。考慮到船舶企業運營的實際情況,韌性評價的指標可由相關的指標代替。
3.2" 韌性量化
" 根據1~9標度法,設計專家問卷比較兩指標間的重要程度。FAHP方法計算得到的各指標權重如表2所示。
根據上述分析指標權重的結果,選取2017—2022年的資產負債率、總資產周轉率、船舶企業數、船舶市場需求、安全庫存、產品種類數量、響應率、研發投入率以及專利商標數作為研究對象。對原始數據序列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原始數據屬于非光滑序列,且受到外界因素的沖擊,數據的波動幅度較大,模型無法通過級比檢驗。構建權重系數矩陣W,利用改進TOPSIS方法,得到企業在2017—2021年的韌性分布,如圖1所示。
由圖1可知,2017—2021年的船舶產業鏈韌性波動幅度較大,我國船舶產業鏈韌性表現不太穩定。2017—2019年,韌性水平直線下降,2020年韌性值小幅度上升,到2021年我國船舶產業鏈韌性水平有所加強,但仍未達到2017年之前的水平。宏觀上,從國際大環境角度看,2019年開始,世界船舶工業進入調整周期,并且受世界經濟復蘇放緩、國際貿易爭端加劇、地緣政治頻發等因素的影響,船舶產業鏈經營局面陷入困難,船舶行業可持續發展問題更加突出,因而本年的產業鏈韌性值較低。而2020年造船完工量有一定的增長,船舶企業經營狀況轉好,但又遭受到疫情的影響,對產業鏈造成了巨大沖擊,韌性值也處于低水平較不穩定狀態。2021年美國對中國商品的需求大增,中國船舶工業的三大指標也均有回升,國際航運市場呈現積極向上態勢,產業鏈韌性水平有所提高。微觀上,從各指標維度來分析韌性變化,由圖3可以看出,2017年的船舶產業韌性最為強勁,觀察指標的正負理想解,與其他年份相比,2017年船舶企業數、船舶市場需求和主要產品種類數指標的表現突出;2019年和2020年研發投入率和船舶企業數明顯偏低,與韌性水平的下降趨于一致,可見這兩個指標的變動會對韌性的變化產生一定的影響。綜合來看,船舶企業數、船舶市場需求、研發投入率和主要產品種類數指標的變化與韌性水平的變化大體趨于一致,對韌性值的影響較大;總資產周轉率和專利商標數指標對韌性變化的影響具有不確定性;最后,船舶企業數對船舶韌性值的影響程度處于一般水平。
4" 結論與建議
" 韌性理論在管理控制風險領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船舶產業鏈為研究載體,驗證了優化后的TOPSIS韌性量化方法的準確性。在廣泛查閱文獻并進行深入總結的基礎上,結合船舶供應鏈的獨特特性,其構建的指標體系有其合理性。通過實證研究,自2017年以來,發現船舶產業鏈韌性呈現出較大波動,韌性值在0~1之間,整體呈U形分布,盡管近期韌性有所調整和恢復,但尚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2020年以來船舶產業鏈韌性正逐漸提升,但仍需要保持謹慎的危機感。研究表明,重點可以從恢復力角度來改進供應鏈結構,此外,輔以創新力和適應力角度出發,調整和優化供應鏈策略,以提高船舶產業鏈在波動性外部環境下的韌性表現。
" 研究船舶產業鏈韌性旨在為船舶產業提供預警性與決策支持,從而顯著降低在外部環境變化下的風險,并為推動我國船舶產業鏈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然而,本文在其他維度分析韌性不夠全面,因此本文建議學者可以從更多角度來探討船舶產業鏈韌性的變化,以期為提升船舶產業鏈韌性做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 廖涵,胡曉蕾,劉素倩. 不利外部沖擊下我國供應鏈韌性分析[J]. 企業經濟,2021,40(10):50-59.
[2]" SAHU A K, DATTA S, MAHAPATRA S S. Evaluation of performance index in resilient supply chain: A fuzzy-based approach[J]. Benchmarking, 2017,24(1):118-142.
[3] 樊雪梅,盧夢媛. 新冠疫情下汽車企業供應鏈韌性影響因素及評價[J]. 工業技術經濟,2020,39(10):21-28.
[4] 劉瑛. 層次分析法船舶制造商選擇評價指標體系[J]. 艦船科學技術,2020,42(4):187-189.
[5] 綦方中,張磊磊. 基于改進灰色預測模型的供應鏈韌性評價與預警研究[J]. 工業技術經濟,2022,41(12):100-107.
[6] 王澤宇,唐云清,韓增林,等. 中國沿海省份海洋船舶產業鏈韌性測度及其影響因素[J]. 經濟地理,2022,42(7):117-125.
[7] 張偉,李航宇,張婷. 中國制造業產業鏈韌性測度及其時空分異特征[J]. 經濟地理,2023,43(4):134-143.
[8] 楊慧力,王凱華. 中國船舶產業鏈整合模式選擇[J]. 中國科技論壇,2015(8):71-77.
[9] 客海生. 供應鏈整合與數字化轉型對流通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J]. 商業經濟研究,2022(19):128-131.
[10]" HOHENSTEIN N O, FEISEL E, HARTMANN E, et al. Research on the phenomenon of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paths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amp; Logistics Management, 2015,45(1/2):90-117.
[11]" CHRISTOPHER S TANG. Robust strategies for mitigating supply chain disruptio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2006,9(1):33-45.
[12]" PRIYABRATA M, SOURABH N, TANMOY A. Resilience measurement of a global supply chain network[C]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Control, 2015.
[13]" MANDAL S. The influence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on healthcare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Moderating role of technology orientation[J]. Journal of Business amp; Industrial Marketing, 2017,32(8):1021-1037.
[14]" GALBRAITH J R. Organization design: 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view[J]. Interfaces, 1974,4(3):28-36.
[15] 姚衛新,陳茜. 供應鏈壓力測試的后處理——彈性供應鏈的視角[J]. 科技管理研究,2015,35(4):193-197.
[16] 劉家國,劉瀟琦,徐小峰. 基于風險-資源投入匹配的供應鏈彈性模型[J]. 哈爾濱工程大學學報,2015,36(6):861-864.
[17] 劉浩華. 打造彈性供應鏈[J]. 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7(5):63-68.
[18] 朱新球. 供應鏈彈性如何影響供應鏈績效:可持續性的中介效應[J]. 中國流通經濟,2019,33(12):42-54.
[19]" PEREIRA C R, CHRISTOPHER M, SILVA A L D. Achieving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The role of procurement[J].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2014,19(5/6):1-17.
[20] 劉璠. 企業創新性、創新程度、中斷嚴重度和供應鏈彈性的關系研究[J]. 宏觀經濟研究,2015(4):114-122.
[21]" GUNASEKARAN A, SUBRAMANIAN N, RAHMAN S.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Role of complexities and strateg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15,53(21/22):6809-6819.
收稿日期:2024-01-20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我國高技術船舶產業鏈韌性測度及適配性提升策略研究”(22BJY021)
作者簡介:王" 平(1975—),男,山東臨沂人,江蘇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供應鏈價值協同、制造業信息化;花玉婷(1998—),女,江蘇鹽城人,江蘇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船舶產業鏈韌性;馬" 磊(1984—),男,江蘇鹽城人,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企劃部,工程師,碩士,研究方向:船舶智能制造;莊文倩(1992—),女,上海人,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企劃部,經濟師,研究方向:船舶建造成本控制。
引文格式:王平,花玉婷,馬磊,等. 基于改進FAHP-TOPSIS的船舶產業鏈韌性測度研究[J]. 物流科技,2025,48(3):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