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高校交通運輸類專業傳統課程教學體系升級轉型的背景下,開設新興課程已成為更新教學內容的主要手段,但也存在建設方式不正確,建設效果不佳的問題。文章創新性地從教師的角度出發,通過調查問卷判別教師教學風格,探索教師對新課程的態度以及建設意見,并基于教學風格提出適合各類教師的新課程建設方法,為轉型過程中的專業課程建設提供科學、實用的理論支撐。
關鍵詞:高校教師;教學風格;新課程建設;問卷調查;交通運輸類專業
" 中圖分類號:F50; G642" " 文獻標志碼:A" " DOI:10.13714/j.cnki.1002-3100.2025.03.038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upgrading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rriculum system for transportation majors,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courses has emerged as the primary approach to update teaching content. However, challenges persist, including improper construction methods and suboptimal outcomes. This paper innovatively takes teachers' perspective, employing questionnaires to discriminate teachers' teaching styles, explores their attitudes and construction opinions towards the new courses, and subsequently proposing suitable construction methods for various teacher types. The finding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offer scientific and practical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Key words: college teacher; teaching style; new course construction; questionnaire survey; transportation majors
0" 引" 言
2024年9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全面總結了新時代教育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格局性變化,系統部署了全面推進教育強國建設的戰略任務和重大舉措[1]。作為教育大國,高等教育至關重要,同時伴隨著新科技革命的興起,大數據、人工智能、超級計算等新技術給傳統工科帶來人才培養新要求。交通運輸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和服務性的特點,面對當前的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的快速發展,培養能夠適應這些變化的新型復合型交通運輸人才,已成為緊迫挑戰。
在新興技術重塑傳統交通運輸行業的背景下,交通運輸類專業(包含:交通工程、交通運輸、物流工程)需要進行新的適應性變革,面向“智慧交通”做出創新性更替,更新課程體系、開設一些適應培養需求的新課程。因此,如何建設好這批新課程,成為傳統專業轉型的核心任務之一。有學者已經為推動交通運輸類專業新課程建設做出了嘗試與努力,李燁[2]分別針對大班、小班教學兩種不同方式,對中南大學交通運輸大類本科生《智能交通系統》課程進行實踐教學改革探索,以理念為基礎進行新知識的同化認知,主要針對教學課件、課堂教學、考試內容三塊核心部分進行變革與探索。陳鵬等[3]基于“兩性一度”,即“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的教學標準,結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交通學科特色的要求對《交通管理與控制》課程進行改革探索,將理想信念教育和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本科課堂。何慶等[4]對西南交通大學《大數據與智能交通》課程體系進行調整,將傳統交通運輸工程與大數據技術有機結合,開展多實驗教學,每組實驗均采用實際案例,并使用多源數據,有效提高學生創新實踐能力。
作為教學的主體,教師在課程建設中占據主導位置。在實際的課程建設過程中,不同高校教師對待新課程的態度也展現出顯著的差異。部分教師愿意嘗試新的教學方法,表現出積極態度,而有些教師可能對新課程的認知不夠深入,對改革的內容存在困惑,表現出保留或消極態度。劉東英[5]分析了高校教師教學風格對學生學習投入的影響,結論表明大學教師的教學風格對學生的學習投入有顯著的積極影響。何李來[6]指出,明晰高校教師的角色特征有助于專業發展與教育質量的提升。陶劍[7]的研究結果顯示,包容型思政教師風格可以在思政課堂教學中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氛圍,進而影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時光[8]提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優良教學風格,能有效提升思政理論課教學質量。
可見,教師的教學風格對課程建設成效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特別是在面對挑戰性較高的新課程時,這一因素尤為關鍵。因此,在新課程建設的進程中,必須高度重視并將教師的教學風格作為核心考量要素,探索能夠適配不同教學風格教師的個性化新課程建設路徑與方法。
1" 基于調查問卷的教師教學風格探索
1.1" 問卷設計及基本信息。本文設計調查問卷進行教師教學風格調查,問卷共設置41題。問卷主要面向交通運輸類專業高校教師發放,共回收112份有效問卷,其中男女占比為66.07%/33.93%,中級/高級職稱占比為55.36%/44.64%,教齡10年及以上的占比25%,教齡4~10年占比29.46%,年均理論課時量96及以上的占比39.28%。問卷設計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法,包含4類問題:個人屬性、高校教師對新課程的看法調查(涉及感知有用性、感知風險性、使用困難、信任4類)、高校教師教學風格調查(積極、保守、消極3個維度)、高校教師對新老課程改進的看法。
1.2" 教師教學風格判別及特征分析。基于調查問卷第27~40題調查結果判別每位教師教學風格,計算得到每位教師在各個教學維度下的得分,將得分比例最高的維度作為教師的教學風格,調查結果顯示,樣本中50.89%的教師為積極型,31.25%為保守型,17.86%為消極型。
在感知有用性方面問題上,積極教學風格教師均持較高的同意度。在感知風險性方面問題上,該類教師存在如下擔憂:新課程知識深度過淺,課程易成為新技術的科普;新課程沒有完整的知識體系,知識點太散,學生無法全面理解課程內容。在使用困難方面問題上,該類教師對如下問題表示認同:講授新課程的困難在于沒有成熟教學資料;講授新課程的困難在于需要花費成倍時間進行備課;講授新課程的困難在于教師對內容的熟悉度不高。在信任方面問題上,該類教師均持較高的同意度。
" 在感知有用性方面問題上,保守教學風格教師對除“新課程能使教師在講授過程中更自信”與“講授新課程的成就感更強”以外的問題持較高同意度。在感知風險性方面問題上,該類教師存在如下擔憂:不能較好地把握新課程的試卷難易程度,使得大量學生高分或掛科;新課程知識深度過淺,課程易成為新技術的科普;新課程沒有完整的知識體系,知識點太散,學生無法全面理解課程內容;因沒有成熟經驗借鑒,使得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在使用困難與信任方面問題上,該類教師均持較高的同意度。
" 在感知有用性方面問題上,消極教學風格教師對除“新課程能使教師在講授過程中更自信”與“講授新課程的成就感更強”以外的問題持較高同意度。在感知風險性方面問題上,該類教師存在如下擔憂:新課程知識深度過淺,課程易成為新技術的科普;新課程知識點太難,學生難以理解;新課程沒有完整的知識體系,知識點太散,學生無法全面理解課程內容;因沒有成熟經驗借鑒,使得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在使用困難問題上,該類教師對除“講授新課程的困難在于教學難度大,教師教不好,講不好”以外的問題持較高的同意度。在信任方面問題上,該類教師均持較高的同意度。
1.3" 教師對新課程的態度。在教師對新課程的看法系列問題中,分別選取感知有用性、感知風險性、使用困難、信任方面的部分題目進行分析。問卷第6題代表感知有用性,結果表明多數高校教師對增加新課程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并提高課堂效果表示同意。問卷第15、20、24題分別屬于感知風險性、使用困難、信任方面問題,數據表明多數教師的共同特征:擔心新課程知識深度過淺,課程易成為新技術的科普;認為沒有成熟教學資料是講授新課程的困難之處;認為新課程的效果利大于弊。從問卷調查數據來看,絕大多數教師均認為新課程的效果利大于弊,會支持新課程的設置并推薦學生學習新課程。
2" 基于高校教師教學風格的新課程建設方法
2.1" 各類教師對新課程的建設意見。調查數據顯示,積極/保守/消極教學風格教師認為新老課程融合的方式更好的比例為78.94%/91.42%/85.71%,表明各類教學風格教師對新老課程融合的改進方式具有較高的認同度。但是更多的教師認為應當在新老課程融合的過程中,采取一種更為溫和與漸進的方式,即對原有的傳統課程進行適度且有針對性的小范圍升級改造。這可能由于考慮到了傳統知識的基礎作用以及自身和學生的接受程度,認為應當通過對部分內容進行精心優化與調整,既保留經典,又融入新知,從而在升級課程內容的同時,也能確保教師和學生能夠順利過渡,避免因過度革新而可能帶來的適應難題。
2.2" 積極教學風格。該類教師認為新課程的增加是專業培養方案更新的核心工作之一的比例高達89.47%,表明該類教師對新課程在專業培養方案體系中的增加具有很高的認同度。在專業培養方案調整工作中,積極教學風格教師因其對新課程增設的極高認同度,可作為專業培養方案調整工作中的主要引領者,為新課程的具體設置提出更為有效的建議,同時考慮增加積極型教師的投票占比,推動課程體系更新改革。有關題項描述性統計結果如圖1至圖4所示。
2.3" 保守教學風格。調查數據表明,保守教學風格的教師講授新課程的自信程度與成就感仍需進一步提高。同時,該教學風格教師應消除不能較好把握好新課程試卷的難易程度以及對新課程授課沒有成熟經驗借鑒的疑慮。對于新課程教學自信度與成就感不高的問題,該類教師可能由于不熟知新課程內容,因此認為現有的教學水平難以建設好新課程。其次,該類教師可能更傾向于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如講授法,而較少采用互動式、探究式等現代教學方法,導致教學內容缺乏活力和吸引力,進而影響講授新課程的自信度與成就感。
" 該類教師依賴教學經驗的傾向成為轉變教學理念的阻力,導致其對新課程體系的理解程度較低,在合理把握新課程試卷的難度上存在困難。部分保守的高校教師過度依賴于其他教師的教學經驗借鑒,未對課程內容進行深入理解,沒有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學方法,當有新課程教學的要求但無從借鑒時,便心存憂慮。
從教師自我提升的角度出發,應當引導保守教學風格的教師成為新課程開發研究者,改變課改思維惰性,創新教學方法,引入自身理解,形成最適合自身特點的教學方式。通過參與新課程規劃的制定、修改與評價,該類教師會加深對新課程內容的理解,同時,通過講授自身開發研究的新課程,該類教師的授課自信程度會有所提升,并且學生對新課程知識的認同感能夠給予教師正向反饋。
" 此外,應嘗試接受更加靈活的課程評價體系,增加過程性評價的比例,更加靈活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允許該類教師在新課程的授課中有更高的容錯率,為教師授課質量的不確定性托底,可解決教師對于自身不能把握好新課程建設的疑慮,提升授課效果。
2.4" 消極教學風格。調查數據表明,消極教學風格的教師更擔心新課程的知識點太難導致學生難以消化理解。該類教師往往在課前1~2天才開始新的教學內容備課或更新舊的備課內容,導致在識別和處理新課程教學難點上存在困難。其次,該類教師可能在短時間的備課準備中未能有效地將教材中書面化的內容轉化為口語化、易于理解的形式,增加了學生理解的難度。最后,新課程教學內容的龐雜和信息量大,可能導致該類教師難以進行有效的區分、篩選和歸納,使得學生難以跟上教學進度。學生難以適應新課程使得該類教師產生了對學生難以理解新課程知識點的憂慮。同時,該類教師存在重視科研而忽視教學的問題。表2展示了該類教師對待科研與教學的態度,其中80%的教師認為科研比教學更重要,忽視了教學的重要性。
" 為發揮該類教師對新課程建設的推動作用,高??蓮亩苏處焸湔n態度、優化職稱晉升中科研的權重、階段式增加新課程教學任務入手。在端正教師備課態度上,學院可定期對備課內容進行檢查,也可安排教師互相檢查備課情況。在優化職稱晉升中科研的比重上,應適當增加教學效果權重。為減輕消極教學風格教師對新課程教學任務的抵觸心理,學院在對該類教師的新課程教學任務安排上應采取階段式適度增加的方法,通過階段式增加新課程的教學任務,該類教師可逐步適應并接受課程內容的更新,減輕其對于學習新知識的壓力。同時,學院應定期與該類教師進行談心談話,關注其對新課程教學安排的身心適應情況。
3" 結束語
在交通運輸專業向智慧交通轉型升級的背景下,傳統的課程體系已無法滿足學生能力培養的要求,新課程的建設尤為迫切。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在新課程建設的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容忽視,其對于新課程的接受程度,直接影響著新課程的實施效果和學生的學習體驗。因此,應充分考慮不同群體教師的教學風格,分析其對新課程的態度和看法,開展并引導適合各類教學風格教師的新課程建設方法的應用,發揮好教師在交通運輸類專業課程體系改革中的主體作用。
參考文獻:
[1] 吳丹,黃超,丁雅誦,等. 堅持把教育作為國之大計、黨之大計[N]. 人民日報,2024-09-11(001).
[2] 李燁. 理念導向的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以交通運輸類《智能交通系統》課程為例[J]. 物流科技,2020,43(2):164-165,177.
[3] 陳鵬,于濱,余貴珍,等. 面向“兩性一度”的交通管理與控制課程教學探索[J]. 高教學刊,2024,10(29):60-63.
[4] 何慶,劉震,馬青松. 雙一流新工科背景下交通類通識課程“大數據與智能交通”的多實驗教學設計[J]. 實驗科學與技術,2024,22(1):114-120.
[5] 劉東英. 高校教師教學風格對學生學習投入的影響研究[D]. 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23.
[6] 何李來. 論高校教師教育者的應然角色[J]. 當代教師教育,2024,17(2):27-32.
[7] 陶劍. 包容型思政教師風格對大學生主動學習思政課行為的影響研究[J]. 學園,2021,14(26):78-80.
[8] 時光. “立德樹人”語境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教學風格的養成研究[J]. 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33(12):27-28.
收稿日期:2024-12-17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基金項目(52102405);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重點項目(HNJG-2022-0088);湖南省“三尖”創新人才工程項目(2023RC3143);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2024JGYB050)
作者簡介:邢" 璐(1992—),女,河北東光人,長沙理工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長沙理工大學智慧交通虛擬教研室主任,清華大學自動化系博士后,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交通安全、智慧交通。
引文格式:邢璐,李燁,龍科軍,等. 基于教師教學風格的交通運輸類專業新課程建設方法探索[J]. 物流科技,2025,48(3):166-168,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