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今,全球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科技創新已經成為推動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與此同時,“新質生產力”作為2024年中國經濟發展中的高頻“熱詞”,與科技創新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
“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是依靠科技創新驅動,更加系統化地拓展和優化生產要素的內容及組合。新質生產力高度契合科技與經濟的深度融合,牢牢握住了科技與經濟的兩端,是推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的關鍵樞紐。”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王琪延說。
數據顯示,2024年1至8月,我國高技術產業、知識產權(專利)密集型產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分別達到11.6%和8%。同時,1—8月,我國支持科技創新和制造業發展的主要政策減稅降費及退稅超1.8萬億元。
近年來,國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創新的稅收優惠政策,比如企業所得稅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等。其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優惠范圍廣、力度大、含金量高,較好地促進了企業創新主體作用的有效發揮。
此外,據統計,從2018年至2023年,全國財政科技支出從8327億元增長到10567億元,年均增長6.4%,這一顯著增長體現出我國財政政策為科技創新提供了堅實的資金保障。同時,稅收優惠、政府采購、資產管理等政策工具的綜合運用,使得科技創新的生態環境得到進一步優化。
隨著國家政策的逐步落實,科技創新的沃土正在被不斷滋養,各地推出了重大改革舉措和配套政策,為科技創新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
針對國家職業標準尚未覆蓋的緊缺新技能,上海率先在人工智能領域試點開發數據標注和模型運用專項職業能力評價項目,配套專項職業能力證書,并對相應的職業技能提升補貼標準。
四川省則發布了《科技助力經濟持續回升向好九條政策措施》,涉及強化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加快中試研發和成果轉化、優化科技產業融合發展環境等多個方面,其中還包含10萬元至1000萬元不等的項目資金補助,旨在加速讓“創新之花”結出“產業之果”,助力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陜西省加快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修訂了《陜西省科學技術進步條例》,推出了《陜西省培育千億級光子產業創新集群行動計劃》,繼續建設西安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全力攻堅重大科技項目建設。如今,首個大科學裝置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即將建成,先進阿秒激光設施、分子醫學轉化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已啟動建設。
步入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時代,科技與經濟的融合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當前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進程也處處體現著新質生產力的科技創新驅動要素。各地的實踐充分證明,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
在全球科技競爭愈發白熱化的當下,新質生產力已成為評估國家或地區經濟實力及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標尺。這種以創新為驅動核心,摒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集高科技、高效能與高質量于一體的先進生產力形態,正引領著經濟結構的深刻轉型與產業升級的新浪潮。
王琪延強調,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通過催生新型生產力和推動產業升級,實現經濟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


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作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展現出了顯著的優勢和影響力。這些集群通過在特定的地理空間內實現產業集聚,有效地將人才、技術和資金等關鍵要素進行有機結合,達到了效益最大化的目標。這一發展模式不僅代表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發展主流,更為經濟的轉型升級注入了全新的活力與動力。
進一步來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是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產物。它們具備強大的吸引力,能夠不斷吸納新的主體和要素融入其中,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構建了一個良好的創新生態環境。與此同時,為了培育這些新興產業集群并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構建與區域發展戰略相匹配的創新鏈、產業鏈和價值鏈顯得尤為重要。這不僅是一條可行路徑,更是實現集群持續發展和生產力提升的關鍵所在。
舉例來說,上海市高度重視科技創新的持續投資,積極推進特色產業集群的培育,成功打造了55家市級特色產業園。浦東新區就聚集了18家市級特色產業園,其特色產業園總面積達108平方公里;陜西省發展改革委發布了16項產業創新集群行動計劃,并撥款3.93億元省級專項資金,以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的建設與發展;安徽省則依托自身獨特優勢,探索出“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和“龍頭企業+配套企業”等符合產業發展規律的模式,成功推動了新能源汽車、先進光伏與新型儲能、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等多個新興產業形成鏈條集聚、集群發展的良好態勢。
此外,工業和信息化部明確指出,將加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支柱與賽道,特別針對智能網聯汽車、新材料、生物制造、氫能、元宇宙、腦機接口、量子信息、低空經濟以及商業航天等多個前沿領域,實施精準扶持與推動。
當前,四川省正積極爭取在綠色氫能、商業航天、核醫療以及低空經濟等領域實現重大技術突破;江蘇省則計劃啟動一系列面向未來產業的技術研發項目,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并加速推進工業元宇宙、生物制造等新興應用場景的落地與普及。
王琪延認為,我國當前正處于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面對國際競爭壓力,新質生產力的提出無疑是基于對當前國內外發展形勢的深刻洞察和戰略考量。通過深入推進科技創新,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中國有望在全球經濟競爭中占據更有利的地位,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從原生多模態世界模型Emu3的驚艷亮相,到比太陽亮1萬億倍的超級“放大鏡”的誕生,再到全球首個通用智能人的問世……科技的飛速發展正引領著一系列充滿未來感的技術成果滲透進我們的日常生活。這些科技成就不僅展示了人類智慧的無限潛力,更標志著新質生產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動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當前,全國各地正積極搭建人工智能創新平臺和實驗室,以此吸引全球頂尖人才和企業匯聚一堂,共同推動人工智能技術持續革新與廣泛應用。值得一提的是,原生多模態世界模型Emu3的發布,更是標志著人工智能技術在理解和模擬現實世界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該模型能夠融合多種感官數據,實現更高精度的智能決策與預測,為人工智能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
在量子計算領域,我國的發展步伐同樣引人矚目。我國成功研發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量子計算機,這不僅為全球量子計算技術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更展現了我國在科技創新方面的強大實力,同時也為量子計算的未來應用提供了無限可能。
技術的迅猛發展促使我國對人形機器人產業給予了高度重視。在政策激勵下,我國人形機器人的完整配套產業鏈正在加速形成,關鍵環節正逐漸實現國產替代。國內企業創新研發實力不斷增強,一批批國產人形機器人產品陸續推出。預計未來5至10年間,人形機器人有望在工業生產、家庭生活等各個場景中實現應用,成為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工具,深刻變革人類生產生活方式,重塑千行百業發展格局。
在提及國產人形機器人產品不斷涌現的喜人態勢之外,還有一項同樣值得矚目的科技成就已經誕生,那便是比太陽亮1萬億倍的超級“放大鏡”。這一科技成就不僅在天文領域具有重要意義,更為探索宇宙的奧秘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借助這一前所未有的超級“放大鏡”,科學家們能夠觀測到更加遙遠和微弱的天體,從而更清晰地揭示宇宙的起源和演化過程,為人類認識宇宙提供新的視角和思路。
王琪延強調,在布局未來產業時,需要注重發揮政府在規劃引導、政策支持、資源配置等方面的作用,同時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形成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企業主體、社會參與的協同推進機制,這種機制將為未來產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廣闊的發展空間。